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12/05 05:47:06瀏覽71|回應0|推薦2 | |
Excerpt:《馬華文學與文化讀本》之〈溫任平、天狼星詩社與現代詩選集〉 這一生是那麼短,路是那麼長 總是見不到盡頭,還有很多事沒辦完 大寒過後,恍然 所謂一切就緒,是自己騙自己 所謂一切太遲,懺侮不遲 虔誠熔成一灘燭淚,火焰化作青煙 這一生那麼短,期待太多太長 正如等待與希望,細看啊 全是流水帳,我呷了口 陳香昇華,苦澀後回甘 擦拭眼鏡片,同時發現淚光與燭光 為了懷念一個人,為了追悔 走過鐵道,突然想躺在鐵道 側耳傾聽從遠而近,重金屬 互相敲打,緊盯敲打又敲打 迸爆火花的剎那輝煌 ——溫任平,〈燈火如燭〉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36241 書名:馬華文學與文化讀本 Sinophone Malaysian Literature: A History through Literary and Cultural Texts 編者:張錦忠, 黃錦樹, 高嘉謙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2/10/04 【Excerpt】 〈溫任平、天狼星詩社與現代詩選集〉/ 張惠思 天狼星詩社作為一九七○年代出現的文學社團,在某種程度上取代了1969年「五一三事件」後《學生周報》學友會消散的文學真空。「五一三事件」後,隨著新經濟政策、國家語言政策的推出,以及獨立中學改制等事件一再衝擊華社,牽動了馬來西亞華人的語言與文化危機感。這種時代氛圍下,溫任平與弟弟溫瑞安打造出以文化中國為底蘊、以古典意象形構現代詩特色的寫作熱潮之組織——天狼星詩社——帶動很多文學新人的出現。雖然天狼星甫創社兩年就出現兄弟失和、溫瑞安另起爐灶(即神州詩社)的變故,但溫任平在張樹林等的協助下勉力維持天狼星詩社的名號,出版了很多文學書刊,尤其致力於選集的出版,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大馬詩選》與《天狼星詩選》。 溫任平(1944-),原名溫瑞庭,出生於霹靂州怡保,在中學任教多年。和弟弟溫瑞安一樣,溫任平得自父親溫偉民的熏陶甚深。溫偉民跟隨過葉劍英元帥打仗、下南洋後擔任過華文教師、做點小買賣,還連帶給人看相算卦、收徒教授洪拳、家裡還有一些《七劍十三俠》、《五虎平西》等線裝書。溫偉民這些生命際遇在後來也重現在溫氏兄弟的謀生方式上。此外,溫任平的英校經歷,讓他對赫胥黎、毛姆、亨利·詹姆士、海明威、伍爾芙等英文作家作品與現代主義等理論並不陌生。同時,他廣泛涉獵余光中、葉珊、葉維廉、周夢蝶、徐速、英培安等現代文學作品,因此在金寶小鎮與周圍地區的文學青少年群中,顯得更有文學資源與知識儲備。 溫任平於1958年開始寫作,在《通報》發表第一篇短詩〈晚會〉,1970年出版第一本詩集《無弦琴》,收錄五十二首詩,詩裡充滿了溫任平自己在序文中所說的「感情的宣洩」。在散文集《黃皮膚的月亮》中,溫任平提及處於中文氛」圍濃郁的家中,他往往被叔伯認為是擁抱英文的人,然而在英校任職的同事群中他則被認為是中文的古板擁護者,因而覺得自己彷若是「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夾縫的一株掙扎著的小草」,是一個邊際人(Marginal man)。在〈緘默是不可能的〉一文中,溫任平以卡繆句子作為引言:「掙扎上山的努力已足以使人的心裡充實。我們必須想像西弗斯是快樂的。」在文中,他認為自己無論「在美羅河畔或是在斯文丹河畔,都是絕不例外的一艘孤舟」,工作之餘在學校假期中回到美羅老家最大的安慰便是可以和弟弟縱論詩文、一起讀文學、渴望「因各人文學觀的歧義而引發的多場美麗的爭辯」,並有不能再緘默下去的自我覺醒。因此,當溫任平發現溫瑞安創立綠洲社、全力以赴地編寫《綠洲期刊》手抄本時,便覺得應該給予弟弟支持。 溫瑞安於1967年創設綠洲社,主要成員是黃昏星、廖雁平等受溫瑞安武俠世界與文學想像所感召的同學。他們編手抄本、結識同好、推廣文學想法、辦節日聯誼與文學比賽、組辯論社與剛擊道,嘗試以豐沛的精神凌越貧瘠現實而努力。到了1969年,綠洲社已有四十多位社員,頗具規模。對於綠洲社的文學活動,溫任平支持與鼓勵他們,特地返鄉參與他們的活動,或協助載送,或分享文學書籍等等。溫任平給予的認可與實際行動上的支持對當時綠洲社這樣一個沒能有正式名目的中學生活動來說,無疑是及時而可貴的。因此,在1973年當溫任平從彭亨調返霹靂冷甲任教,回到美羅老家後,溫任平就和溫瑞安整合了綠洲社與其他地方的文學小青年,創立了天狼星詩社。 天狼星詩社為溫任平所命名,寄託著溫氏兄弟對於文學事業的自我期許。溫任平任總社長,溫瑞安任執行編輯。天狼星詩社成立之初,溫氏兄弟關係密切。他們在書寫上同樣呈現濃烈的內在中國抒情傾向,奉現代主義為圭臬,視文學為志業,也一樣因中國政治現實局勢情況與現代主義傾向而趨近港臺文壇。溫任平以詩起家,早期的詩風受何其芳和力匡影響,爾後更願意靠近余光中、楊牧等的古典現代詩主張。然而,他的詩主要是以屈原為象徵符碼來呈現內在流離情狀而揚名。溫瑞安的詩則大都將古典詞彙、中國山水與武俠套式糅合成兒女情長的現代詩。溫任平的詩作謹慎斟酌痕跡易現,溫瑞安則大開大合、側重於詩中的情緒與節奏的流動。兩人的古典現代詩與主張受到社員的追捧與模仿。 溫任平的加入與掌舵對綠洲社的擴大與在文學界的崛起,起了一定實際作用。詩社甫創立那兩年,溫氏兄弟整合、成立了綠洲、綠林、綠原、綠野等九個分社綠流。詩社廣招社員,大力挖掘寫作新人。分社間互相往來非常頻繁。黃昏星曾提及,他們不惜路途遠遙,赴各地與文友結識與交流。從文學活動層面來說,詩社社員們大多數為中學生,溫任平的老師身分在實際操作上起了安穩人心的作用。此外,溫任平有意建構文學論述,以文學批評介入文壇,其志在於建立詩社在馬華文壇乃至中文文學的影響力。他曾豪言「天狼星詩社一定在馬華文壇眾目所矚」。他嘗試銜接葉珊、余光中等對於現代詩與現代散文的論述建構,對馬華文壇上的詩人與散文創作者提出自己的細讀與分析,也對文學文化現象做專欄式即時評述。他赴臺參與世界詩人大會,對一眾少年社員來說,有很大的激勵作用。他留意詩社成員在《蕉風》與《學報》上的文學評述與作品的刊登率、與《學報》、《蕉風》等編輯結識、策畫專輯與座談會,亦追求能在港臺發表作品。詩社舉辦各種名目的文學聚會,尤其重視端午與中秋這兩個不被國家接納為公共假期的節日。他們在每年6月詩人節舉辦文學聚會,也舉辦中秋節月光會以及邦咯島詩社大聚會,以致後來編《天狼星詩選》時,會出現比例不少的端午詩。 然而,活躍、熱鬧的早期詩社生活,仰賴更多的還是溫瑞安與綠洲社核心社員奮不顧身的熱情。相比於溫任平想致力於文學影響力的擴大,渴望建立論述來成為馬華文壇領頭人,溫瑞安更熱切地締造江湖兒女的詩化生活。他延續綠洲社時期做法,挑選各分社社員以手抄本或油印本方式製作分社社刊。他更關注於處理振眉詩牆、練武術、唱歌,一起生活的文學日子。如溫瑞安在《坦蕩神州》中所說的「創社立道」,他想立的「道」是從文學延伸到其他形式、取消古今差異的架空的文化中國之道。溫任平的詩社想像始終與溫瑞安文學幫派生活追求迥異,加上溫任平採取的強人式管理亦引起溫瑞安等不滿,溫氏兄弟之間的裂痕很快浮現。實際上,天狼星詩社甫成立,溫瑞安即高中畢業、赴臺讀大學,只不過是因為割捨不下詩社,一個月後又返馬。隔年,溫瑞安再次赴臺讀書,黃昏星、廖雁平、方娥真同行。他們的相續離去,幾乎一下子抽空了詩社的能動力造成詩社真空與運轉的困難。剩下來協助溫任平主持詩社運轉的殷乘風受到遠在臺灣詩社同仁生活熱鬧的強烈吸引,拒絕聽從溫任平的勸阻,以從學校二樓躍下的激烈方式表達赴臺意願,被溫任平開除社籍。1976年,溫瑞安率領在臺社員集體退社。由此開始,溫氏兄弟分道揚鑣。 1976年之後,溫任平繼續維持天狼星詩社的運作,重啟文學座談會、研討會、文學辯論會,並在1977年主辦過兩屆「大馬現代詩獎」全國現代詩創作比賽。這個階段詩社中較為活躍的社員,則屬張樹林、黃海明、沈穿心、孤秋、朝浪、謝川成與林秋月等人。從1976至1980年這十四年間,詩社以出版個人結集與合集為目標,一共出版了十九種書籍。這其中,包括溫任平最重要的詩集《流放是一種傷》與《眾生的神》以及詩論《精緻的鼎》的出版之外,也包括了張樹林的詩集《易水蕭蕭》、藍啟元的詩集《橡膠樹的話》等個人第一本詩集的刊印。重要的合集則除了沈穿心編的《天狼星詩選》,還有張樹林編的《大馬新銳詩選》。這本詩選和詩社在1974年出版的《大馬詩選》都具有重要意義。 《大馬詩選》為馬來西亞第一本現代主義詩選。這本選集從1971年開始編,至1974年出版。詩集中收錄大馬現代詩人二十七人,一百三十四首詩,其中除了六位詩社中人即溫任平、溫瑞安、黃昏星、方娥真、藍啟元與周清嘯之外,其他二十一位皆是馬來西亞一九五〇年代至七〇年代馬華文壇中重要的現代派詩人,包括李有成、艾文、王潤華、淡瑩、陳慧樺、林綠、周喚、沙河、賴瑞和、楊際光、紫一思、梅淑貞、謝永就、謝永成、飄貝零、賴敬文、江振軒、李木香、方秉達、黑辛藏與歸雁。溫任平在選集序文中提及,這二十七位詩人的存在,「才漸漸蔚成今日略具雛形的大馬中文文壇的現代詩運」,並在序中直接批判馬華文學中的現實主義詩為非詩。溫任平通過《大馬詩選》的編選,展現了捍衛現代主義詩歌的堅定立場,堅持現代詩的美感與價值追求,有意建立現代詩典律的意圖。四年後,詩社再接再厲,由張樹林編《大馬新銳詩選》,收錄了包括沙禽、何啟良、張樹林、沈穿心、張瑞星、子凡、黃海明、林秋月、洪而亮、楊百合等二十三位新銳詩人的詩作。這兩本選集合起來,縱然或不一定完整,卻可一覽現代主義詩派自馬來亞獨立以來的整體展現,如溫任平所說的,「從兩部詩選的比較與辨識過程中隱隱感覺到詩史的延續意義」、「可以窺見現代詩近二十年來的縱切面底輪廓」。 沈穿心於1979年編的《天狼星詩選》收錄了三十七位詩人作品。由於1976年溫瑞安、方娥真、黃昏星等的離開,此詩選並無法全面彰顯詩社詩選的整體風格與創作特色,只能集中展現了詩社1976年後詩社的面貌。《天狼星詩選》選入了溫任平、楊柳、張樹林、藍啟元、雷似癡、林秋月、風客、川草、陳強華、謝川成等的詩作。詩選中大部分詩作都充滿著古典詞語與意象,尤其是屈原與端午的主題與意象,頻頻在詩選中的詩作中出現,如林秋月〈水月〉、川草〈劍氣橫江〉、陳強華〈落江——焚給屈原〉、江敖天〈端午〉、杜君敖〈端午〉等。此三部選集雖流通不太廣泛,然而卻甚具意義。 天狼星詩社延至一九八〇年代,依舊招攬了好一些文學少年少女加入,如林若隱、程可欣、張嫦好、徐一翔、吳緩慕、張允秀、游以飄、張芷樂、胡麗莊、廖牽心等。八○年代,詩社與陳徽崇合作,把現代詩譜曲,製作成〈驚喜的星光〉唱片與卡帶,期望「有井水處即有人吟唱現代詩」。然而1980年中期,溫任平離開金寶,遷往怡保、繼而調派到吉隆坡執教,謝川成到安順的中學執教、詩社很多年輕一代的社員進入大學,詩社向心力逐漸減弱,於1989年宣告停止運作。直到2014年,天狼星詩社重新註冊為文學團體,溫任平為社長、黃昏星(李宗舜)、廖雁平、藍啟元、張樹林、謝川成、林秋月、程可欣、吳慶福、鄭月蕾等不同階段的社員回歸,又復招收新社員、籌辦文學聚會、出版《天狼星科幻詩選》、《大馬詩選2.0》等。時移事往,然文心依舊,足見詩社生命力之堅韌。 延伸閱讀 溫任平(編)《大馬詩選》(安順:天狼星,1974)。 溫任平。《黃皮膚的月亮》(臺北:幼獅文化,1977)。 溫任平。《流放是一種傷》(美羅:天狼星,1978)。 謝川成。《馬華現代主義文學的傳播(1959-1989)》(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9)。 張光達。《馬華現代詩論:時代性質與文化屬性》(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9)。 作者簡介 張惠思 馬來西亞霹靂巴里文打人,北京大學文學博士,現為馬來亞大學中文系高級講師,馬大馬華文學研究中心主持人。研究方向為戲曲、近現代南來文人與馬華文學。出版詩集《站在遺忘的對岸》、散文集《心事紅紅》,發表論文包括〈遊記作為容器:侯鴻鑒南洋旅行書寫的文體形態和時代意義〉、〈近現代南洋的女子教育與知識圖像〉等。參與研究項目「形象、想象與影響:一九二○—一九四○南來文人研究」、「馬來亞大學馬華文學與學術發展」等。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