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普魯斯特私人詞典》之〈攝影〉
2021/06/20 04:20:14瀏覽434|回應0|推薦11

Excerpt:《普魯斯特私人詞典》之〈攝影〉

要說快樂嘛,自然我只在稍晚些時候才體會到,是我回到旅館,一人獨處,又變成了我本人之後。有些快樂與拍照相似。心愛的人在場時,拿到的只是一張底片,然後回到自己家中,可以使用內部暗室時,才將這底片沖印出來。只要待客,暗房的入口便「關閉」著。
(p.480 
追憶似水年華 II 在少女們身旁 聯經版 1992)

真正的生活,最終得以揭露和見天日的生活,從而是唯一真正經歷的生活,這也就是文學。這種生活就某種意義而言同樣地每時每刻地存在藝術家和每個人的身上。只是人們沒有察覺它而已,因為人們並不想把它弄個水落石出。他們的過去就這樣堆積著無數的照相底片,一直沒有利用。因為才智沒有把它們「沖洗」出來。
(p.222 
追憶似水年華 VII 重現的時光 聯經版 1992)

我不知道普魯斯特留下的照片比起其他同一時代的名人或作家算不算多,畢竟他立志寫作之後深居簡出以及晝伏夜出的生活習慣,應該也會影響吧!

但無論如何,關於「普魯斯特和攝影」的這個主題,Paul Nadar 的攝影集 The World of Proust 絕對是我們不容錯過的一本好書。

而多年前曾經想要試著介紹這本書而留下的「斷簡殘篇」,索性就派上用場,容我摘要一段來複習吧!


2011/05/22
……
許多人都知道《明室》是巴特生前所寫的最後一本書,然而,鮮少被人注意的是《小說的準備》這一本文集,其中包含了一份研究班講義資料〈普魯斯特和攝影〉,我想這才是巴特最後的遺稿,〈編者序言〉裡頭有清楚的說明:

「在1978-1979年度,巴爾特挑選一些受邀者參加迷園隱喻討論班。每一研究班的討論緊接在課程之後,都是在周六11點半到12點半。反過來,在1979-1980年度,據估計,研究班只擬在課程結束後進行,時間是2月份每個周六早10點半到12點半;所討論的是根據保羅納達爾 (Paul Nadar) 的照片來評論普魯斯特世界中的一些形象。我們知道,這個研究班並未舉行,因為,1980225日,在《小說的準備》課程完成兩天之後,羅蘭巴爾特在法蘭西學院前的學院路上被車撞倒。在薩爾皮特里勒住院一個月後,死於1980326日。
……


無論是在《明室》或是研究班講義資料〈普魯斯特和攝影〉,其實巴特談論的主題都脫離不了普魯斯特,尤其是在母喪之後,更是心有戚戚焉。

巴特在〈普魯斯特和攝影〉一文中,雖然聲稱研究班是為了「馬塞爾主義者」開設的,但他強調:
「我們不對照片進行評論:不進行思想評論、文學評論、攝影評論,也不試圖發現《追尋逝去時間》與所表現的 (或大致表現的) 人物之間可能的對應段落。」

他反而感性的希望研究班的目標「不是知性的」:
「只是為了使你們對一個世界產生陶醉,正如我對這些照片感到陶醉一樣,正如普魯斯特曾經對照片中的人物感到陶醉一樣……

然而巴特還是提供了一些他自稱「具有理論意義的一般評論」給學員:
「普魯斯特以極大的緊張感和強烈感體驗到的這個世界的密度、存在和性質;朝向這個世界的運動 (在生活中,後來在作品中) =作為一種冒險,一種瘋狂:一種瘋狂的欲望。」

或許這真正詮釋了他所認知的「普魯斯特的世界」,乃至於後續他提到的:(面部的)形態學、衣裝、姿勢,以及「《追尋逝去時間》中的人物 + 人物的模型」所衍生的壓縮作用” (condensation) (在單一形象內包含若干異質性特徵)


最終,回到這本經典的書 The World of Proust,編者 Anne-Marie Bernard 在前言特別提到與巴特的「研究班的目標」不謀而合的「目的」:
“The purpose of this book is not to offer a representation of the fictional characters of 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 - where the connection with several real persons has only been hinted at, unless Proust himself had admitted it or it were obvious. The problem of keys to their identity is tricky, and ultimately not essential for the reader of Remembrance.
Instead, this is more like setting off on a sentimental journey, through Proust’s life, in the company of those he knew and loved – rather like those times when he would take out of his commode drawer his beloved photographs to show them to Céleste.”

從網路、從傳記書本的照片,從他年幼與弟弟的合照或是年紀稍長的獨照、甚至是與同學、朋友,乃至於臨終前的遺照,普魯斯特像是一位我們熟悉的王公貴族,他的影像就這樣不斷地向我們顯現。
而這本攝影集則是匠心獨具地以普魯斯特為中心,用攝影師 Paul Nadar 的照片為,以小說人物為,模擬了一個絕無僅有的影像世界、重新創造出普魯斯特的真實世界。


https://www.amazon.com/Monde-Proust-par-Paul-Nadar/dp/2858223076
Le Monde de Proust (Photographie) (French Edition) Hardcover – November 2, 1999
by Anne-Marie Bernard (Author), Nadar Paul (Photographer)

https://www.amazon.com/World-Proust-seen-Paul-Nadar/dp/0262025329
The World of Proust, as seen by Paul Nadar Hardcover –November 2002
by Anne-Marie Bernard (Author), Paul Nadar (Photographer), Susan Wise (Translator)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1718853
普魯斯特私人詞典
作者:(-保羅昂托旺 拉斐爾昂托旺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07/01
語言簡體中文

Excerpt
攝影(Photographie)

他的拜訪者們知道普魯斯特對任何一個到卡布爾或者他在巴黎的三個住處探訪他的人都喜歡展示一番他的攝影收藏而這令人厭煩。有無數的記述詳細提到他狂熱地需要自己手邊不斷地有親屬或者他欣賞的人的照片,不論是前一天夜裡遇見的英國青年還是幾乎不認識的人,又或是悲劇女演員雷雅納——她的肖像是他收藏的第一張。
他的這種嗜好很快就成了頑念,成了古怪的崇拜,乃至一種激情,緊緊抓住他不放,並且深入了他的存在的各個方面。送出自己的肖像,向親密的人或者社交界中萍水相逢的人索要肖像,不斷地充實他的聖物箱,經常去拜訪奧托 (Otto) 那個王宮街的肖像畫家,這不僅僅是他性格的生動刻畫——就像是習慣給過多的小費或者把皮襖一件件穿在身上——而且是他氣質和藝術更為深刻的安排。
事實上,攝影 (攝影技術的興起恰逢《追憶似水年華》的寫作) 和普魯斯特技術存在機械的相似:攝影技術善於捕捉時間,善於定格個體中持續的瞬間” (致斯特勞斯夫人[Straus]的信),自有一套達到馬塞爾用寫作捕獲同樣效果的方式。因而就有了作家那天然的默契,他筆下那些超級敏感的底片就是身體和不由自主的記憶,是藝術家收錄的復活的快樂。有些快樂就像是相片。一個人當著所愛之物 () 的面所拍下的不過是一張負片,之後一旦回到家裡,能用暗房去沖洗膠片,而暗房的入口被封死,不許別人進來。
就這一點而言,普魯斯特採用的詞彙就已經很能說明問題:在這篇散文之中,有多少印象底片定影?更不用說這個有名的暗房” (羅蘭巴特他說的是亮房”),它同時可以指記憶、藝術變形和軟木牆圍繞的封閉小間,馬塞爾在其中沖洗他的存在負片。
世界第一次在名為馬塞爾的超敏感底片上徒勞地留下印記以後,用味道顏色和感知來豐富自我,這只有在《重現的時光》中的暗房工作才能實現這一點。
從此,人們再不會對於相片在《追憶似水年華》中扮演的情節催化角色而感到驚奇,有多個重要的片段就是圍繞著某些相片展開的:吉爾貝特想要重新征服聖盧,她弄到了拉謝爾的幾張肖像,她以為聖盧仍然鍾情於她;同樣是聖盧,一張相片成了他在敘述者向他吐露對於阿爾貝蒂娜的愛慕之情時表達驚訝的契機 (“這就是你愛的少女?”),相片中人的特徵混合了女孩和男孩的線條;在他最後一次拜訪蓋爾芒特一家時,斯萬獻給公爵夫人一幅巨大的照片,相片上表現的是由馬爾他修會騎士組成的淺浮雕;最後虧得一幅他過去在叔公阿道夫那裡瞥見的照片,之後他又在埃爾斯蒂爾的工作室裡面看到它的水彩畫版本,敘述者明白了奧黛特、玫瑰女士薩克麗邦小姐是同一個人。
每張相片都是一面記憶的鏡子,孟德斯鳩寫道——他自己最後的激情是看到了塞瓦斯托斯王子 (Sevastos) 的一張肖像。的確,這些鏡子就是重塑過去的機器,就是過去本來的樣子,沒有這些機器我們就忽視了它們,它們還是那個沒有被小說敘事變幻過的樣子。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6367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