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1/22 16:47:53瀏覽1481|回應3|推薦72 | |
感謝電小二推薦: 特前來恭喜您所發表「碧湖圓覺鯉魚山(2之1)」一文,已經登上聯合新聞網首頁,旅遊休閒|旅人手札 ---------------------------------------------------------- 提到「碧湖步道」,不少人一定會馬上連想到是不是位在復興劇校(現在的台灣戲曲學校)旁邊的那座碧湖呢?那裡確有一條環湖步道,美則美矣,但值得勞駕大費周章的安排嗎?還當成是一個星期的行腳功課,會不會太混了啊! 謬矣,謬矣。 這碧湖步道,它卻不在碧湖之側,而在距離碧湖還有捷運列車一站之遙的內湖路三段。至於為什麼管這條步首叫作「碧湖步道」,經遍查資料卻不可得。想來台北政府在建這條步道時如此命名,一定其來有自,但為什麼就不讓我們了解詳情呢?這是不是該向郝市長查詢一下呢?也罷,就請高明留個言說明一下吧! 說起這一碧湖步道卻是個年齡極短的步道,它的成形不過就是最近這幾個月的事,上回看了報導來踏查時,工程還在進行中呢!這條碧湖步道連絡了內湖路三段和大湖街131巷,想必當年在內湖煤礦興盛的年代裡一定提供了許多人往來的便利吧! 大夥兒在捷運文湖線內湖站1號出口集合後,沿著捷運車站和日湖百貨(原來的文德百貨)後面道路,經過一個停車場,轉向內湖路三段,再沿著60巷往裡走,來到一座小小公園,大夥兒就在公園整裝。過了公園不遠的一個7-11對面就到了碧湖步道的入口。只是這個路口前常有車輛停泊,遮住了步道的標誌,如不留意很可能就此錯過。記得前次來踏查時就是這樣讓它從眼前遛過的。 這條步道前段是一段木棧步道,沿著旁住宅後面穿過,為了顧及住家的隱私,木棧步道的一側是用木板條做成圍籬式,以「偷窺」。也真是難為了條建步道的工程單位了。 走過木棧步道,經過住宅區,轉入山區的步道改成了花崗岩舖就,順著山勢而建,步道平緩好走。轉過幾個彎,就算是到了步道的最高點了,這裡有一些用枕木舖就的台階,與花崗岩階梯交錯而行。在最高點有一條往右行的緩坡,上面有一個小小平台,或許是打算在這裡建個觀景台之類的吧,但是四周林木甚高,想在這裡展望還真是有些困難呢! 過了最高點,步道向下,轉過一些住宅就來到一座「新建」的煤礦坑道,喚作「新福本坑」。新福本坑是一座向下行的隧道形建築,坑道上舖著鐵軌,軌道上還停了幾輛運煤台車,這應該是仿原來煤礦建構的一條坑道。只是為什麼叫「新福本坑」也無從查閱。或許這兒在以前年代曾有一座叫作福本坑的煤礦坑道亦未可知。 內湖地區在清代和日據時代是產煤的所在,附近地區有許多煤礦礦坑遺蹟,只是少有介紹與報導,無法讓我們這些後人了解先民在這裡的一切、一切,甚是可惜。這就如同其他地方一樣,我們肯花大量的時間和工夫去建構或復舊日據時代的建築和文化,卻不願意多花一點點工夫在建構屬於我們自己先民的遺跡上,這才是身處在這個時代和這個地方人民的悲哀吧! 過了新福本坑,來到葉氏祖廟,這條不算長的碧湖步道也就在此收尾。 位於大湖街的這座葉氏祖廟供奉葉姓始祖葉諸梁公,落成於民國68年,坐北朝南,背倚鯉魚尖山,雄偉的廟堂建築和寬廣的庭園美景,展現出宗祠之美。因此,對這座葉氏祖廟有這樣的描述:「祖廟位居子座午向,左旗峰,右鼓嶺,前天馬,後鯉山,……」據說因為有這樣的好風水,即使當年地主出價甚高,葉氏族人也是以「貴貴的」價格買下,將祖廟遷來此處。 據說葉氏祖廟創建於1914年(日據時代的大正3年),原址在現在台北市的五常街,後因年久失修,曾於1939年(日據時代的昭和13年)改建。民國34年(1945年)以後,隨著城市發展,葉氏後人乃集資於內湖鯉魚山的山麓購置大片土地,遷建於此,而成今日的規模。 行腳至此,新福本坑仍有一些工人在整理、施工。我們也就在坑前的休憩木椅稍稍歇個腿。這時有幾隻台灣藍鵲長鳴的飛過頭頂,停在一旁的樹梢,像是在跟我們打招呼。眾人都想更親近一些的看看這幾隻美麗的飛羽,只是不待走近,它們就又振翅飛向更高更遠的樹叢去了,真是有些不給面子。不過也因為追逐藍鵲意外的發現高高的樹幹上一個五色鳥用利喙鑿出來的形樹洞。小小五色鳥有此能耐,也不得不令人佩服。
碧湖圓覺鯉魚山(2之2)-->>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