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2/05 09:26:53瀏覽909|回應0|推薦84 | |
身為竹骨與木皮 殺其青而白乃見 萬卷百家,基從此起 天工開物-卷中-殺青第13卷 --------------------------------------------------- 指南針、紙、火藥、印刷術是我們習知、且影響世界至鉅的四大發明。記得很多年前,一位外國老師曾問了我們一個問題,他說:「歷史上中國人影響世界的發明極多,但為什麼你們卻總是只說『指南針、紙、火藥、印刷術』這『四大』發明,其他的都略而不提呢?這樣對於激勵後人卻是沒有幫助,更沒辦法讓你們感念先人的偉大。」 一句話,就把這些號稱「炎黃子孫」的我們說的無言以對,這真是個值得我們深思和反省的問題,或許是某種社會和政治因素使然吧!但卻因此而深深的影響了我們,讓我們在各個方面總看不到或忽視了先人們對我們的啟發和貢獻。 一提到中國人的紙,我們一定不會忽略國畫、書法用的宣紙吧。 根據文獻的記載,宣紙最早見於新唐書、歷代名畫記等,它的原產地在安徽涇縣,以及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到了宋代,宣城成了徽州、池州、涇縣等地紙的集散地,因此就被稱之為宣紙,或者叫涇縣紙。又因為宣紙有易於保管、耐久的特點,所以又有了「紙壽千年」的美譽。 紙,是什麼東西?根據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紙,絮一笘(音ㄕㄢ)也。」清段玉裁註:「笘,潎(音ㄆㄧˋ)絮簀也;潎,於水中擊絮也。」後漢書曰:「蔡倫造紙,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自是莫不從用焉,天下咸稱蔡侯紙。」按造紙始於漂絮,其初,絲絮為之,以笘荐而成之。今用竹質木皮為紙,亦有緻密竹簾荐之是也。」這裡說的「絮」是由漂絮和煮繭所得的殘餘纖維;「笘」是指草類編成用以為蓋的竹簾或蓆。後來,造紙術經過蔡倫的弟子孔丹進一步改良,運用檁樹皮和蓼草,經過浸潤、曬乾、揉制、蒸煮等多道手續,造出了「滑如春水密如英」的「紙」,也讓這種東西成為千餘年來最適合書畫的紙張。 或許有人要說,古代埃及人不是也用莎草紙(papyrus)嗎?英文的紙paper這個字似也由此而來。確實如此,但如果知道所謂莎草紙不過是將整片的莎草片一片片粘接在一起而成,整片的莎草纖維仍維持它原來的樣子,纖維的排列也仍然保留自然的次序。這和中國人造紙已完全不是材料原來的模樣,紙纖維已經完全混合是完全不同的。有西方現代造紙藝術復興之父之稱的達德·杭特曾為紙下了一個定義。他說:「要把薄片狀的物質歸類為真正的紙,這些薄片必須是徹底分解成為每條細絲都可以徹底分離的纖維結構;再將這些纖維結構混合在水中,用濾網篩出,在濾網表面上纏結在一起薄薄的、細密的纖維薄片,就是紙。」從這個定義不難看出,不只是咱們中國人不能接受莎草粘合的物件叫作「紙」,看來就連這個老外也未必同意呢! 在我們的記憶裡,東漢蔡倫是大家認知中國紙的發明人,其實早在蔡倫之前就已經有紙存在的紀錄。事實上,世界上最早的紙「放馬灘紙」在西漢初期就已經出現,直到西元1933年,西漢古紙在新疆羅布淖爾漢代烽燧亭遺址出土,這就是羅布淖爾紙。這片紙雖然不是世界上最早的紙,但它是中國第一次出土古紙的實物,它的出土證明西漢時期已經開始造紙了。到了1957年,在西安東郊漢墓出土的「灞橋紙」,約10公分見方,年代為公元前二世紀。可見,紙在中國是很久遠、久遠的故事了。因此,或許我們可以說,東漢時的宦官蔡倫應該是造紙術的革新者,並不是紙的發明者。他整理並革新了造紙原料和技術,也因而得以在史上留名千古。 (蔡倫像,照片取自網路) (灞橋紙,照片取自網路) 紙,被稱之為「文明之母」,有了它,許多事情可以明確的記載下來留傳後世。中國人的造紙術在世界文明的發展上是如此的功不可沒,被列為「四大發明」之一當然是實至名歸的。那麼如果我們想要了解中國傳統的造紙工藝該怎麼辦呢?是去安徵宣城嗎?但是距離遙遠,並非一蹴可及,那又該怎麼辦呢?別擔心,咱們這兒有一個地方由台北前往只需數小時就可抵達,卻是無需如此費神。 記得以前媽媽寫字、作畫時,總會提到南投埔里的宣紙,家裡也總是少不了這樣的宣紙。這就表示在那兒就可能有傳統中國紙的造紙場所,否則這埔里宣紙從何而來呢?所以當黃榮珠老師說想帶大夥兒去埔里「玩」造手工中國紙時,就有許多莫名的喜悅與期待。
埔里的手工造紙業,始於清代,以中國傳統的造紙術生產草紙。草紙是一種用竹、稻草原料製造而成、品質粗糙的竹紙。民間習俗祭祀用的金紙即是竹紙的一種。 日本人自唐宋以來就廣泛的學習中國文化,以及各種中國技藝。1895年日本人佔領台灣,在經過三、四十年的清剿、整頓,完成對台灣的實質佔領之後。發現了埔里有純淨的水質,而且當地又有傳統的造紙工藝,就想利用當地的資源製造他們所謂的「和紙」。西元1935年,日本人橫溝大藏在烏牛欄橋(今埔里愛蘭橋)下搭建工寮試驗造紙,但這個紙寮造好不久,還來不及開始造紙,就被溪水沖毀。重建後的工寮為木造廠房,取名「埔里製紙所」。從此源自中國的造紙術開始傳入了埔里。 到了民國60年代,埔里生產的紙除了供應台灣需求外,更外銷日本、韓國,成為日本及東南亞手工書畫紙最大的供應地,為埔里紙業在國際間樹立了相當的地位,這段期間可謂埔里造紙業的全盛時期,當時埔里的紙廠大約有50家左右,也因此奠定了埔里作為手工紙故鄉的地位。 我們也去學蔡倫(4之2)-->>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