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2/07 17:11:15瀏覽1092|回應0|推薦59 | |
凡紙質 用楮樹、皮與桑穰芙蓉膜等諸物者,為皮紙; 用竹蔴者為竹紙。 精者極其潔白,供書文印文柬啟; 粗者為火紙、包裹紙。 天工開物-卷中-殺青第13卷 隨著科技的發展,手工造紙越來越無法與機器紙競爭,埔里的手工造紙業開始式微。 民國54年,出生於埔里愛蘭台地的黃耀東先生,在35歲那年看到當時埔里紙業的蓬勃發展,於是創立「廣興製紙加工所」,投身傳統中國紙的代工。民國62年營運漸入佳境,開始手工宣紙的內銷,並將工廠更名為「廣興造紙廠」。民國80年成功研發出高品質的手工宣紙,以「廣鴻興有限公司」開始外銷日本與韓國市場,這段期間是廣興造紙廠的巔峰時期。但隨著台灣社會的變遷,埔里手工造紙產業面臨重大的考驗,紛紛外移或關廠,手工造紙快速沒落。廣興造紙廠成為少數仍維持手工造紙的廠商之一。在這種環境下,造紙廠的第二代黃煥彰先生以「產業文化」的創意,用古早紙寮的特色,轉型朝著手工紙產業觀光新發展,致力手工造紙文化的保存、推廣、教育與產業,竟也創出另一片天地。 今天,「廣與紙寮」就是我們想去一探蔡倫造紙究竟,或竟可順道實際體驗、參與一下手工造紙的地方。 不論是古代造紙,或者是大量運用現代化工具協助的現代化手工造紙,都有許多複雜的工序和作業流程。這些工序和流程大致如下: 1. 取材 基本上,造紙可說是一種纖維的重組技術,纖維則取自各種天然植物,經過加工而形成不同形態和質料的紙張。 古代造紙選擇材料以麻繩頭、破布、舊漁網、樹皮等為材料為主。 現代造紙為了將生態保育、環境永續、節能減碳、資源利用、回收再製融入造紙工藝,更是取材自然植物來造紙。這些自然原料包括常見的筊白筍殼、小花蔓澤蘭、甘蔗渣、馬拉巴栗、桑樹、楮樹、構樹這些常見的植物。其中廣與紙寮以筊白筍殼造的紙經過光線照射,會轉成白色,不易黃化,且能和泥土相融,深受書畫家喜愛,因而被命名為「惜福宣」。 2. 浸泡、舂搗 將原料切細並以清水洗滌,放進水池浸泡,踩踏攪拌。 舂搗的目的是搗散原料的纖維,使其變短和分散。舂搗工具隨著時代的轉變,從漢代的人力舂搗,到宋元時利用水力推動單碓機和連碓機等碓舂造紙物料。現代更使用機械舂搗,紙張的品質更為優良。 3. 蒸煮 蒸煮的目的是去除原料中的果膠、色素、油脂等雜物。在加熱過程中要不斷添加柴火及控制火候,以保持水的溫度。原料經由蒸煮可以加速植物纖維分離。 4. 漂洗 蒸煮後的纖維,使用大量的水洗滌,藉以去除多餘及不合用的雜質。 5. 打漿 原料經過舂搗和洗滌之後就可以放進一個大長方型的紙槽裡進行製漿。利用打漿棒不斷在槽裡攪動,直至纖維分佈均勻。漂洗後的纖維原料成為漿狀,經過這道打漿處理,形成所謂的「紙漿」。 6. 抄紙和曬紙 抄紙的原理是將紙漿纖維重組,是造紙流程中最奇妙的手續。 用竹子做成的紙模撈起紙漿後,大部分的水會從竹簾縫隙濾出,剩下的纖維則會留在紙模上。這些在紙模上的紙纖維組成物,要經過脫水、曬乾的曬紙程序。 曬紙的工具像一個篩子,由一個長方形的木框及框內的羅面或竹簾組成。把抄紙器置於紙槽內,然後將槽內的紙漿纖維平均分佈於抄紙器的羅面或竹簾上,由於羅面或竹簾由橫直的絲線編成,絲線之間有細微的孔,便可濾去紙張的水。 隨著科技的發達,曬紙早以被機器烘乾取代。因此,也就多了做紙豆腐的壓紙和放到烘乾平台上的烘紙工序。 7. 壓紙 紙漿經過抄紙形成紙的形態,再將這些仍在濾網上的紙漿板一層一層的疊在一起,放到壓紙機上,以機械原理加壓,將水份壓榨去除。這一工序有點兒像做豆腐,所以又叫紙豆腐。 8. 烘紙 現代造紙是將一疊疊壓榨後像豆腐形態的紙坯中一片片仍飽含水分的紙取下,平整的放在烘乾機不鏽鋼製的平台上,經由底板的加熱,將紙中的水分烘乾。 古代造紙則多利用自然日光來曬乾紙張。隋唐時代濕紙放到木板上曬乾,一次可以曬很多紙。到了明清時代已能利用人工技術將紙放在熱的磚面上烘乾,烘乾之前,先把濕紙放到壓榨機壓去多餘水份,然後才放到熱磚面上烘乾。現代造紙的這一工序就有些神似了。 9. 成紙 紙豆腐經過烘培、乾燥,就成了一張張珍貴的手工紙了。 我們也去學蔡倫(4之3)-->>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