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4/04 22:55:04瀏覽2227|回應1|推薦110 | |
清明時節路凝滑,微雨深處不見家。 王維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何況本是祭祖、掃墓的清明節呢?這個追遠懷親的日子,更加讓先妣思念她的父母親,也就我的外祖父、外祖母;當然還有她失聯多年的兄姊和妹妹。 民國24年農曆3月,先外祖父過世時,只有先外祖母、先外祖父的姊姊和先妣三個人立在床前,先外祖父離世時口中喃喃的念叨著「要回老家」。這個心願卻成了先妣常年的痛。當時日本的對華侵略戰爭雖然已在全國各地爆發間歇性衝突,但當時的河南鄭州還算平靜。只是世局外觀的平靜卻掩蓋不住先妣無法達成先外祖父心願的劇痛。當年,先妣才15歲。 民國26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鄭州位居交通要衝,成了日本飛機轟炸的首要目標。跑警報、躲轟炸成了每天的主要功課。不是躲在家附近的小防空洞裡,就是帶著乾糧進山裡避難。為了讓先外祖母免於受轟炸之苦,於是先妣和阿姨陪著先外祖母離開鄭州,輾轉到了洛河上游的宜陽。那一年,先妣18歲、阿姨14歲。 民國29年,先妣在極度回苦中,斷斷續續的念完了高中,陪著先外祖母來到洛陽。在洛陽,先妣投筆從戎,成了抗日戰爭中的一份子。那一年,先妣20歲。 在洛陽,一邊從事軍事操作,一方面還得照顧身體不太健朗的先外祖母。為了便於就近照顧,先妣安排先外祖母住在西工營區近郊。雖然外面世界戰雲喧囂、火砲處處,西工近郊在心理上卻是少有的寧靜。但是先外祖母還是在民國32年5月27日深夜無痛苦中走了。那一年,先妣23歲。 民國37年底、38年初,兄妹三人在西安短暫的重逢卻成了無法再有的歡愉。兄妹西安一別,再無見面之日。那一年,先妣29歲。 民國39年到了臺灣,第二年又逢噩耗,不知名暴徒奪走了先父年青的生命。舉目無親、家徒四壁、幼兒嗷嗷待哺,更讓先妣耗盡心力。戰亂,先妣未能妥善的安置二老,成了先妣逃難大江南北,飄飄搖搖到了臺灣的未結心願。新愁、舊痛,更是先妣心理上最巨大的悲傷,每每提及總是心痛莫名。 民國四十八年的清明節,同樣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別人家掃墓,先妣卻只能望空興嘆。想著父母親遺骸漂泊在外,不能重歸祖塋。微雨深處望不見遙遠的家鄉,十多年的漂泊,老家可能早已成了廢墟,而慈母墳上雖可能開著些野花,但在天涯海角燃著的香煙卻不能繞著墳塋飄散。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