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數:754 | |
巴爾幹是火藥庫?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2013/07/02 08:29:46 |
和朋友談起要去克羅埃西亞旅遊,有那地理概念不是挺清楚的就問啦: 「那是什麼地方啊?在那裡呢?」 答說: 「就是以前南斯拉夫的一部分,在巴爾幹半島啦!」 於是有人驚訝的說: 「巴爾幹半島!?那不是歐洲火藥庫嗎?」 有些稍有涉獵的又說啦: 「是不是以前有個叫塞拉耶佛、科索沃的,在20世紀末發生過殺傷慘烈的戰爭,他們的故事曾被拍成好多部血腥味極重電影的地方呢?」 提到「巴爾幹半島」這幾個字,咱們的刻板印象中總脫不開「歐洲火藥庫」這個概念。 怎麼會這樣呢? 記得咱們讀中學時的教科書在講到巴爾幹半島、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總是會以這樣的名詞告訴咱們,因為大戰發生的導火線就是從這兒點起來的。 說起巴爾幹半島(Balkan)是位在歐洲亞得里亞海和黑海之間的半島,面積約有550,000平方公里(約為台灣的15倍),人口近5,500萬(約為台灣的2.4倍)。地處歐、亞大陸之間,南臨地中海重要航線,東有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扼黑海的咽喉,地理位置極為重要。 有人說「巴爾幹」名稱來自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境內的巴爾幹山,而這個名字可能源自土耳其語balkan,意為「林木茂密的山脈」;另有一種說法說這個名稱來自波斯語"bālkāneh"或"bālākhāna",有「高大宏偉的房子」的意思。到了11、12世紀,這個名稱隨著土耳其人進了巴爾幹地區,並用它作為地名。1409年,當時的義大利作家和外交官Buonaccorsi Callimaco在給教宗諾森八世(原名Giovanni Battista Cybo 或 Cibo,是一位頗具爭議性的教宗)的信中提到了「巴爾幹」這個名稱,據說這是「巴爾幹」第一次在西方文獻中出現。 位在半島上的國家有阿爾巴尼亞、波赫(波士尼亞及赫塞哥維那)、保加利亞、希臘、科索沃、馬其頓、黑山、克羅埃西亞,以及部分領土在半島上的塞爾維亞、羅馬尼亞、斯洛維尼亞,還有土耳其在巴爾幹半島上的色雷斯東部與義大利北部的戈里齊亞省(Gorizia)和的里雅斯特(Triste)省。如果您還有印象的話,其中的馬其頓當年獨立時,咱們總統大人還說要捐3億美元(相當100多億新台幣)呢!還好沒捐成,要不然...。 與半島有關的國家多達13個,那正表示這裡的人種和宗教甚是複雜,自古以來爭戰不斷。遠的不說,就以20世紀發生的大事來看,1912到1913年,四個東正教國家:保加利亞王國、塞爾維亞王國、希臘王國和黑山王國組成巴爾幹同盟,一起對抗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史稱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戰爭促成了阿爾巴尼亞的獨立。1914年,以塞爾維亞人為主、傾向於斯拉夫民族主義的革命組織「黑手」在塞拉耶佛刺殺了奧匈帝國王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引發了協約國和同盟國的對抗,第一次世界於焉爆發。 (斐迪南大公,照片取自維基百科) 隨著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奧匈帝國的瓦解,1918年12月1日,「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在貝爾格勒成立。1929年改為南斯拉夫王國,是以塞爾維亞王國為基礎,和附近的各南斯拉夫民族合併創立的南斯拉夫聯邦。由於聯邦內國家多、人種、宗教信仰也多,因此南斯拉夫又常被形容為「七條國界、六個共和國、五個民族、四種語言、三種宗教、二種文字、一個國家」。 南斯拉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分別被德國、義大利佔領。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狄托領導的南斯拉夫共產黨於1945年11月29日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1963年,這個由塞爾維亞、蒙特內哥羅、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赫(波士尼亞及赫塞哥維納)、馬其頓6個共和國,以及屬於塞爾維亞共和國科索沃、伏伊伏丁那兩個自治省組成的共和國改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狄托,照片取自維基百科) 狄托領導的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堅持獨立自主和不結盟,努力發展自己的經濟,在東歐國家裡成為比較富有的國家,也是歐洲唯一沒加入華沙公約的社會主義國家。 1980年狄托逝世,南斯拉夫開始走下坡,除了種族問題之外,財富不均加上民族主義,國內各民族之間的衝突不斷加劇,內戰因而爆發。蘇聯解體之後,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赫(波士尼亞和赫塞哥維那)、馬其頓相繼宣布獨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終於在1992年宣告解體。原來的南斯拉夫分裂成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塞爾維亞、科索沃(目前仍不是被普遍承認的國家)、蒙特內哥羅(黑山共和國)和馬其頓等七個共和國。 從這段簡要的歷史發展,不難看出巴爾幹半島的火藥味自古即有。走訪其中,如果仔細觀察,或許還可以看到獨立戰爭期間留下來的彈痕累累。位在Karlovac市郊的Turanj甚至還有一座戶外的戰爭博物館,附近留著滿布彈痕的屋舍;空地上展示著內戰期間的戰車、大砲、飛機,還有被擊毀的米格21戰機! 回到我們的標題「巴爾幹是火藥庫?」,它曾經是;但目前聞不到硝煙味。未來呢?那得看人民和執政者的智慧了。 戰爭,當然不是人民希望的,和平才是真理。但根據歷史的教訓,執政者施政的不符合民意,往往卻是導致戰爭的潛在因素呢! |
最新創作 |
|
||||
|
||||
|
||||
|
||||
|
||||
精選創作 |
|
||||
|
||||
|
||||
|
||||
|
||||
最新影像 | 532 本 39311 張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