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們也去學蔡倫(4之4)
2011/12/19 10:09:30瀏覽630|回應0|推薦41

水分壓榨得差不多了,鬆開旋紐,一一取下各自的已經榨乾水分的的紙片。帶著已經成形,但還在濾網、板子上的手工紙,跟著老師來到烘乾區。小心翼翼的取下已經成形的手工紙,平整的舖放在不鏽鋼製的烘乾台上。

手工紙雖已成形,但仍飽含水分,這取紙、平整舖在烘乾台上的動作還真不太容易,一不小心,不是紙破,就是舖得歪歪扭扭,摺痕處處的不平整。這烘乾的前置作業,除了小心翼翼的取下粘在板子和濾網上的紙片,就得擔心一個不小心就扯破之外,舖在烘乾器的不鏽服上還得舖平,方用毛刷小心的整得平整。看似簡單的動作就讓我們受到,這萬能的雙手竟伺候不了一方小小紙片。想想,我們只不過是這麼一塊長寬不過340公分的小小紙片,就玩得如此的不三不四,師傅們動輒數尺長寬的紙張抄起來卻是如此得心應手,想來這一行當還真是有些不容易呢!

烘乾台下熱蒸汽開始烘乾,我們則跟著老師到另一端拓印區聽老師講解待會的拓印作業。同樣也是聽起來不難,等到上手實做卻又是另一番掙扎。

這邊講解完了,那邊烘乾程序也不多完成,回到烘乾區,取下已經大致乾燥的手工紙。別以為手工紙已經乾了,只要一撕即可取下。實際上沒那麼簡單,因為濕濕的紙胚舖在加了熱的不鏽鋼平台上,烘乾了,紙也就沾在平板上了。要取下來還真得小心些,要不然很容易扯破。

取了兩張已經八、九成乾的手工紙,來到拓印區。選好想要拓印的圖樣或文字的樣模,把手工紙舖上,再用噴水器將手工紙略為噴濕,為的是方便拓印。然後用一枝棕刷拍擊略濕的紙張,好讓紙張拓進印模,凹下去的所在就是圖案。拍打完了,用一旁略沾墨汁的棉包再次拍打已經拓在印模的紙張。於是圖案逐漸顯現出來了。凹下去的所在因為沾不到墨什,所以呈現紙張原來的顏色,而平展在印模上的部分則因受了墨色而呈灰黑色。終於拓印完成。

取了拓了印的紙張,來到扇面裝裱區。桌上已經放好了漿糊、剪刀和漿糊刷。然後每人分發一枝塑膠製的圓形扇框和鑲邊用的長紙條。

跟著老師的腳步,在塑膠扇框的扇骨兩面上了漿糊,然後將已經拓成的紙張分別在扇骨的兩面,再順著扇骨,將紙張一一沾牢。取起剪刀,沿著扇框邊緣將多餘的紙張前去,紙扇的雛形終於成形了。最後再把鑲邊用的長紙條沿著扇面邊緣沾牢。

哈!哈!一面自己動手抄紙、烘乾、拓印,沾粘而成的團形紙扇終於成功、可以派上用場了。

大夥兒取了紙扇,在廣興紙寮大門口拍了張合照。

蔡倫不知道花了多少工夫,作了多少試驗才成就的中國造紙術,我們卻只花了一個多小時就成就了一面團扇。

蔡倫啊!蔡倫。真要感謝您老標準化了中國手工造紙工序,否則,那能讓我們如此輕易的就得到這一面手工紙扇呢?

天工開物殺青第13卷,在紙料這一節有這麼一段文字頗為有趣,是以錄於本文之末,以饗讀者:

所謂殺青,以斬竹得名;汗青以煮瀝得名;

簡即已成紙名,乃煮竹成簡。

後人遂疑削竹片以紀事,而又誤疑韋編為皮條穿竹札也。

秦火未經時,書籍繁甚,削竹能藏幾何?

如西番用貝樹造成紙葉,中華又疑以貝葉書經典,

不知樹葉離根即焦,與削竹同一可哂也。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