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1/05 00:00:00瀏覽28073|回應22|推薦179 | |
Oct/14/2014 接下來兩天的行程將暫時離開克羅埃西亞。早上由杜布洛夫尼克(Dubrovnik)出發,行程往南延伸,來到既遙遠又陌生的小小國度──蒙特內哥羅/黑山共和國。 蒙特內哥羅速寫 蒙特內哥羅/黑山共和國(Republic of Montenegro,Monte 意即「山」、Negro 意即「黑色」),是位於巴爾幹半島西南部、亞得里亞海東岸上的一個多山小國。蒙特內哥羅人(Montenegrin)躍身歷史,源自15世紀時一群山裡的斯拉夫人頑強抵抗驃悍的鄂圖曼土耳其人,其畫面就如一座孤山被潮水般的軍隊所包圍,背景就是黑色的洛夫茜山(Lovćen)。土耳其勢力退去後,「黑山」便成為這個國家及人民的象徵。威尼斯人首度喊出「Montenegro」這個字,沿用至今。 蒙特內哥羅在歷史上的輪廓並不十分清晰,有時具有獨立政權,有時又屬於塞爾維亞王國;並且和巴爾幹其他國家一樣,始終在鄂圖曼土耳其、威尼斯及奧匈帝國幾個強大勢力之間擺盪。蒙特內哥羅的先民為伊利里亞人,先後成為古羅馬及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屬地。早期斯拉夫民族自6、7世紀起來到此地,與當地先民融合並建立自己的國家,其中杜克里亞(Duklja)公國比較接近蒙特內哥羅的版圖。之後經歷12世紀的塞爾維亞、15世紀末的鄂圖曼土耳其征服統治。1516年,蒙特內哥羅成為以采蒂涅為中心的政教合一國家,1852年成為世俗公國,1876年自奧鄂圖曼土耳其手中奪回大量失地,1910年建立蒙特內哥羅王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蒙特內哥羅加入新成立的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人王國;二戰後成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的六個加盟國之一,其中四個加盟國(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馬其頓)在1990年代初先後獨立後,蒙特內哥羅和塞爾維亞成了南斯拉夫僅存的兩個加盟國。2003年,「南斯拉夫」改稱塞爾維亞和蒙特內哥羅。2006年蒙特內哥羅經由公民投票正式宣佈獨立,成為歐洲最年輕的國家。 67萬的人口中近半數為蒙特內哥羅人,其餘是巴爾幹其他民族所組成。語言主要是塞爾維亞語,超過7成人口信奉東正教,人民性格較接近隔鄰的塞爾維亞人,但亞得里亞海岸地區的人們較為活潑開朗。 境內主要是山脈、丘陵,只有沿海地區為狹長的平原,她的海灣、山脈和森林散發著原始質樸之美,沿海城市是旅遊發展的焦點所在。其中西北部的科托爾灣為歐洲位置最靠南的峽灣,峽灣東岸的古城科托爾已列為世界遺產。 從杜布洛夫尼克(Dubrovnik)沿著海濱公路南下,進入蒙特內哥羅邊境的通關程序大約花費了1個小時。進入其國境後,不論路況、屋況還是基礎建設,都讓人明顯感覺到與克羅埃西亞的落差。這個努力發展旅遊業的亞得里亞海小國家,沿途可見濱海山丘上如雨後春荀般冒出來的飯店或度假別墅,然急於大興土木的結果,多數觀光建設顯得粗糙而不具質感,在這旅遊淡季的秋天更顯得冷清空蕩。在這裡,不管在地理或文化上,明顯感覺這是歐洲的邊陲地帶。 橫渡科托爾峽灣 今天的行程將由最南端的景點往回走,路途中間會經過科托爾峽灣。車行來到卡門納里(Kamenari),連車帶人開上汽車渡輪,航向對岸的雷佩塔內(Lepetane)。卡門納里與雷佩塔內兩地之間是科托爾峽灣的最狹窄處,利用汽車渡輪橫越峽灣是最省時便利的交通方式。遊覽車一開上船我們就迫不及待下車,享受科托爾寬闊外灣上的清新氣息及溫煦陽光,但這船畢竟是汽車渡輪,甲板上停滿了大小車輛,我們只能在車陣中穿梭尋找駐足賞景的角落。被兩座半島護衛著的海灣波平浪靜,像是寧靜的湖泊,渡輪航行到彼岸雷佩塔內僅需短短10分鐘,海上輕風還沒吹夠就要下船了! 卡門納里 (Kamenari)
科托爾峽灣寧靜的外灣 雷佩塔內 (Lepetane) 在雷佩塔內上岸後,車子沿著曲折蜿蜒的海岸道路繼續往南,寧靜的村落、熱鬧的城鎮不時映入眼簾,景緻有時如水墨畫境、有時又是粗獷熱情的陽光沙灘,坐在車上看著一幕幕海岸美景出現又消失於視野之外,是今天在蒙特內哥羅這個以山海美景取勝的遊程中最賞心悅目的享受了! 夢幻小島 聖史蒂芬 Sveti Stefan 聖史蒂芬這座僅以一條窄窄的地岬與陸地相連的小島,稀有地形猶如亞得理亞海岸的海市蜃樓,令人驚艷的經典畫面,堪稱是蒙特內哥羅最具代表的宣傳圖片! 以下二圖轉載自網路 這座小島從15世紀以降就是一座熙來攘往的小漁村,島上有一座聖史蒂芬小教堂,並以聖人Stefan為名。二次大戰後遭到棄置,之後南斯拉夫政府將老舊房舍改成旅館發展成渡假村。白色沙灘、藍色海水所環繞的小島,隱蔽的環境與絕佳的景觀,醞釀出渾然天成的渡假氛圍,逐漸發展成為政商名流的渡假勝地,包括歐洲皇室和影視名人都曾經是這裡的座上賓。 1960至70年代是聖史蒂芬的全盛時期,足以和蔚藍海岸的渡假城市相提並論。目前整個聖史蒂芬是由阿曼豪華度假酒店(Aman Resorts)集團所經營維護,最好的房間還有私人泳池及保全,一般遊客只能走到周邊海灘而無法踏上小島一親芳澤。 我們在海濱公路停下來,居高臨下遠遠眺望這座夢幻小島,蔥鬱的綠樹穿插在白牆紅瓦之間,周圍是碧波萬頃的亞得里亞海與綠蔭深濃的海岸,奇特地形彷彿是人工填海打造,造物的神來一筆令人嘖嘖稱奇,美麗絕倫的景色更叫人讚嘆!但是,囿於「蒙特內哥羅一日遊」的行程限制,我們連下去海灘踏浪都不可得,只能遠觀不能褻玩,真是令人扼腕啊! 亞得里亞海的渡假小鎮 布德瓦 Budva 中午來到海邊渡假小鎮布德瓦,在面對道路圓環的餐廳午餐,菜色平平,主菜很像我們的肉絲炒蔬菜,但那豬肉”堅韌”無比! 布德瓦的歷史超過2500年,古希臘時代就有聚落在此建立,是亞得里亞海最古老的海港城市之一。歷史上統治者來來去去,時間最長影響最深的是威尼斯人和奧地利人,目前所見的中世紀古城主體多為威尼斯人所留下。以布德瓦為中心的海岸綿延20多公里,分布著粗砂或卵石灘,度假旅館林立,夏天一到奢華遊艇紛紛開進碼頭,陽光、沙灘、海水,為蒙特內哥羅帶來豐厚的觀光收入。 布德瓦的舊城區坐落在一塊岩石半島上,閃閃發亮的大理石街道、厚實老舊的威尼斯城牆,散發著濃濃的中世紀氣味,城內居民不多,多是商店和餐廳。 與舊城西側城牆緊鄰的老城海灘,礫石海灘銜接清澈海水,遠處是蒙特內哥羅最大的島嶼聖尼古拉(St Nikola)島。海灘上成排的遮陽傘和咖啡座,秋天時節不再熱鬧沸騰,一波波海浪拍打著斑駁的城牆、湧向金黃色的沙灘,好似古裝電影的畫面。這樣的海灘實在很難讓人與比基尼聯想在一起,感覺上應該是穿著飄逸長裙撐著蕾絲小洋傘的淑女在此漫步,才符合這瀰漫著古老氛圍的時空情境! 立於老城海灘一隅的這座雕塑「Budva Dancer」又稱「Ballerina」,出自雕塑家Gradimir Aleksić之手,其創作靈感來自於古老的地方傳說──有位女孩每天清晨都會來到岩石上,成天望著大海等待她的未婚夫回來,然而,一年一年過去,水手們來了又離開,就是盼不到未婚夫歸來。有一天人們發現女孩香消玉殞在岩石上,看起來猶癡望著大海!──看海的日子、淒美的傳說,人類的情感總不離共同的範疇! 峽灣深處的古城 科托爾 Kotor 如同杜布洛夫尼克之於克羅埃西亞,科托爾正是蒙特內哥羅的頭號招牌景點。科托爾隱身於科托爾峽灣的最深處,依偎在陡峭高聳的洛夫茜 (Lovćen) 山腳下,前方是寧靜無波的海灣。科托爾的歷史隨著蒙特內哥羅的興衰起伏發展,不同的統治者留下不同的文化印記。 過去,科托爾因海上貿易發達,在亞得里亞海扮演重要角色,因而留下許多珍貴的建築遺產。它擁有歐洲少見的長城般的城牆,還有融合天主教和東正教等各種不同文化的城市風貌,這座彷彿被封印在古老時空的城鎮,早在1979年即已列入世界遺產保護。 科托爾有三座聯外城門,最主要的是西側的海門,建於1555年的威尼斯殖民時期,城門右側的聖馬可展翼石獅清楚昭示著這段歷史。 亞得里亞海岸的許多城市,城門口都有這頭聖馬可展翼石獅雕塑,石獅腳下踩踏的那本書暗藏歷史玄機──展開的書本表示威尼斯是以和平手段取得城市的統治權;反之若書本是合起來的,則代表這座城市是因威尼斯的武力而臣服的。由這座聖馬可之獅顯示,科托爾是和平受治於威尼斯。 走進城門,就可以見到這座建於1602年的鐘塔,混合巴洛克與哥德建築式樣,是科托爾的代表建築之一。 鐘塔下方有一座「恥辱之柱」(Pillar of Shame),當科托爾的市民犯了未達法律制裁但踰越道德規範的罪過時,就讓他們跪在柱前受罰示眾。想想現代的法律,對於偷雞摸狗危害善良風俗之輩的約束,還不如中世紀這根「恥辱之柱」來得具有警世及嚇阻力道,相信可以因此大大減少「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 鐘塔前的武器廣場(Trg od Oružja),是科托爾最大的廣場,源於威尼斯時代武器都在此修理而得名。廣場周邊圍繞著鐘塔、拿破崙劇院、軍械庫和美麗的宅邸等建築。 儘管科托爾人多數信奉東正教,但最重要的卻是這座天主教的聖特里普納大教堂(Katedrala Sv Tripuna)。根據傳說,威尼斯商人於西元809年自土耳其帶回3世紀的聖者特里普納的遺骨(這讓我想起威尼斯聖馬可教堂關於基督徒從埃及亞歷山卓偷回聖馬可遺體的故事,威尼斯人擅長搶聖人遺骸?!),卻在科托爾灣遇上風暴,於是在科托爾為聖人闢建臨時庇護所,但每每要離去時天氣就變壞,從此聖特里普納就安厝在科托爾成為這裡的守護神,也是天主教和東正教共同的神祇。巍峨的教堂矗立在聖特里普納廣場前,背後就是險要的山巒。教堂的歷史可以回溯到1166年,以克羅埃西亞科楚拉島的石灰岩所建,經過歷代翻修及地震後的重建,呈現今日所見的巴洛克式樣。 前人的生活軌跡、歲月的刻痕充塞古城各個角落,穿梭大街小巷,確實有時光倒流的感覺。 海事博物館 櫥窗中風情萬種的胖女人令人莞爾 聖路克廣場上有兩座塞爾維亞東正教堂,較古老的是建於1195年的聖路克教堂(Crkva Sv Luke),兼具仿羅馬式和拜占庭風格,是1667年的地震中唯一沒有遭受波及的建築,原是天主教堂,後來轉由東正教徒使用。 另一座相對年輕的是建於20世紀初的聖尼古拉教堂(Crkvk Sv Nikole),立面有兩座鐘塔,屬新拜占庭風格。教堂內部和天主教堂有很大不同,沒有靠背長椅,站著做禮拜代表對上帝的崇敬;主祭壇是一整片的聖像屏幕,隔開神聖與世俗世界;空氣中瀰漫著焚燒蜜蠟的香氣,縈繞著截然不同的宗教氛圍。 科托爾的防禦工事,從海岸邊堅固厚實的城牆堡壘開始向內陸延伸,碰到陡峭山壁後呈之字型繼續向上爬升,蜿蜒了4.5公里,儼然是一座長城,在歐洲更是難得一見。偉大城牆的建造從9世紀持續到19世紀,建了1000年,主要都是17至18世紀威尼斯時代所建。城牆厚度從2到16公尺,最高的部分21.5公尺,靠山的部分高而窄,年代較久遠,靠海的部分寬而厚,年代較新。固若金湯的城牆堡壘,曾在1657年抵擋了鄂圖曼土耳其長達2個月的圍攻。而這座繁複的防禦工事也是科托爾被列入世界遺產的主要原因,保存完好的歷史和傳統成為蒙特內哥羅今天最大的資產。 由臨海的城牆上環視科托爾古城 山坡上的城牆雖年久失修,但仍開放攀登,下圖就是好友 Dennis 奮力爬上半山腰所獵取的鏡頭,從高處俯瞰科托爾整座古城,白牆紅瓦簇擁著波平如鏡的藍色海灣,喀斯特山脈嶙峋粗獷,與寧靜的海灣形成剛柔對比,如此峽灣、如此古城,又是一首自然與人文的絕美交響! 陸地與海洋最美的相遇 科托爾峽灣 Kotor Bay 第拿里茲山脈(Dinaric)從克羅埃西亞往南發展進入蒙特內哥羅境內,造就了驚人的科托爾峽灣(Kotor Fjord),儘管地理上定義峽灣係由冰河所形成,但在此處實際上為下沉的喀斯特(Karst)峽谷,蒙國人習慣稱之為峽灣。科托爾峽灣被視為地中海唯一的峽灣地貌,曾被選為世上最美麗的25座海灣之一。連綿不絕的嶙峋山脈陡峭地插入波光瀲灩的科托爾峽灣,山海之間錯落著滿載歲月光華的歷史古城,英國浪漫詩人拜倫(Lord Byron)於1872年造訪後發出的讚嘆:「陸地與海洋最美的相遇!」,誠是此地絕色美景的最好註解了! 科托爾灣的地形極其特殊,最外圍由兩座半島環護第一道灣口;繼續往內走會經過一道像瓶頸般的維里格海峽(Verige Strait),兩旁各有一座港口扼守著,分別是卡門納里(Kamenari)和雷佩塔內(Lepetane)。而科托爾(Kotor)和佩拉斯特(Perast)兩座古城就藏身於內灣,內灣城市坐擁天險因而能夠抵抗外力入侵。 離開科托爾古城後,我們沿著科托爾峽灣的海岸道路繞行內灣,峽灣景色時而雄渾壯闊、時而婉約曼妙,隨著光影推移,山水有時是一幅充滿詩意的水墨畫,當陽光灑落在水岸的紅色小城鎮,藍色的峽灣又被妝點得燦麗無比。峽灣的海面上漂浮著牡蠣、孔雀蛤等海產的養殖道具,形色各異,畫下的線條與色彩也成為峽灣的獨特景緻。坐在車上欣賞這一幕幕美麗的景色,愜意之餘不忘在搖晃的車行間搶著為如詩如畫的美景定格。偶然三兩艘小船停泊在清澈的海岸邊,引人興起「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渴望! 峽灣的海面上漂浮著牡蠣、孔雀蛤等海產的養殖道具,形色各異,畫下的線條與色彩也成為峽灣的獨特景緻。 洋溢威尼斯色彩的古城 佩拉斯特 Perast 來到銜接科托爾內外峽灣的維里格海峽出口處,我們停下來眺望對岸的佩拉斯特。在威尼斯時代,佩拉斯特享有免稅特權因而富甲一方,小小一座城竟有16座教堂及17座大宅邸,商船多達100艘。只是昔日的繁華如今都荒廢了,只有那座55公尺高的聖尼古拉教堂鐘塔,依然屹立著成為全城的焦點。 佩拉斯特最吸睛的莫過於海灣中那兩座奇特的小島,較小的是自然形成的聖喬治島(Sveti Đorđe),上面有一座聖本篤修道院;較大的一座則是15世紀填海打造的聖母岩石島(Gospa od Škrpjela),島上的巴洛克式天主教堂建於1630年。沿著科托爾峽灣而行,從許多角度都可以見到這兩座奇特又美麗的小島。 聖母岩石島 (Gospa od Škrpjela) 沿著維里格海峽出來,又經過早上搭乘汽車渡輪的卡門納里(Kamenari)回到外灣。對於今天能夠繞行整個科托爾峽灣的行程安排有著意外驚喜,更有不虛此行的滿足!造物為人類創造如此的絕色美景,山與海美麗相遇,而我也打千里之外來到這裡與科托爾的山海美麗相遇,如此際遇怎能不心懷感激呢!頻頻回首凝眸,告別這座令人蕩氣迴腸的山海灣! 杜布洛夫尼克 微醺夜晚 暮色逐漸深濃,司機在曲折蜿蜒的海岸公路以驚人的速度(較平順的路段開到時速80公里)行駛著,路況熟悉加上技術純熟的他非常擅於掌控時間,讓我們在華燈初上時分安然回到克羅埃西亞的迷人古城──杜布洛夫尼克(Dubrovnik)。 第二個晚上的停留,在杜布洛夫尼克古城舊港口邊的餐廳用餐,當地出產的白酒搭配海鮮,窗外閃爍著燦爛的燈火,小船擺盪在華麗的水色中,觥籌交錯眼波流轉,醇酒與華麗的夜色激盪著微醺的夜晚! 歩出杜布洛夫尼克古城之際,小型樂團在羅日廣場( Loža Square)演出,遊人紛紛駐足欣賞,如水夜色在歌聲樂聲中升溫,更加令人流連忘返! 臨去之前想要留下此刻的畫面與溫度,剛站定擺好姿勢,路人甲乙…突然衝入畫面,完全不請自來,而且配合主角把姿勢擺得恰到好處,就等你按下快門。好笑的是,換人上場後又有另一組路人同樣搞笑演出,只能說這些外國大叔也太愛湊熱鬧了,不過也因為這些熱情的西方人而讓旅途留下趣味光影! P.S. 感謝好友 Dennis 慷慨贊助的極品美圖(Bianca 未簽名)!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