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9/03 12:17:14瀏覽139|回應0|推薦0 | |
自然修行真正的修行是在平平常常的經驗中找到的,是自然而然地展現出來的。 修行不應是用力地拼湊出某種模式,修行者也不必為了理想中的修行而去構造某種特別的行為模式, 並且用力地去維持那種模式。 如果修行者所秉承的是營造與維持的修行理念, 那麼,一旦營造和維持的力度稍有鬆懈,修行就會出現問題。 其實,修行從開始到結束,都無須這樣的維持。 它應該是如其本然,讓身心自然展現,而你只是觀照。 而觀照也是自然的行為——非用力營造出的觀照。 只是讓一切自然地展現,這是觀照的要義。 例如早晨起來, 從臥室走到大廳,喝水,然後洗臉、刷牙、吃早餐,感覺到早餐的可口, 又想起昨天的一件事......就讓這一切自然地進行,心只是觀照它們。 從與家人和朋友的關係中看到自己的內心世界,從不斷的追尋當中看到慾望, 從思想行為中看到變遷。這就是修行中的觀照,再也沒有比這更實在更真實的修行了, 這樣的修行也能讓心感受到自然舒適。 這就是說,不要營造修行,那樣會製造更多的不適與假相。 當你營造時,你就不得不花費更多的時間和心力去維持那種狀況,稍一鬆手, 你精心營造的修行模式就會坍塌。 佛陀的教導是,不以慾望而思,不以慾望而做。 自然的經驗是,修行者開始對自己的經驗開放,他開始自由地感覺自己的情緒和疼痛, 他開始接受身體的疾病。過去,他認為某些事情是不可容忍的, 現在,他開始容忍這些事情,開始放下它們,讓它們自然地依照自己的規律進行, 而你並不干預。當這一切在自然進行時,修行者就退出了營造,轉而進入觀察的角色。 他讓一切自然地進行,而他只是觀察。 過去,他也許不能容忍自己的痛苦,現在,他能夠真正開放, 讓痛苦明白無誤地自然展現出來,他不再刻意地營造某種形象。 總之,他能夠在生活中自然地體驗自身的經驗,而無須顧慮什麼。 他與自己的整個身心全然而真實地接觸,沒有任何的假面具, 沒有任何的營造,沒有把自身的任何經驗與意識排斥在觀照之外。 對身心的存在與經驗,只有到了這樣的心態下,才能真正地去發現,去體驗。 這樣的過程是自然的,是純正的修行,而不是把自己的的修行納入別人的某種模式之中, 如此形成的修行模式則更適合自己。 這種從自身而來的修行模式常常更生動,更真實,它是真正的修行,真正地與自己的內在和外在相處。 修行者變成了一個純粹的人,他似乎從某種偽裝中擺脫出來了,他不再要求自己應該如何。 這就是說,他變成了自己。 而在這種自然的過程中,他試圖去發現存在於自身內在與外在的感覺和反應,以及自身的本質。 這就是開放自己的一切經驗,在開放中讓一切自然展現,讓行為、情感、思想變得自然, 這就是開放的意義之所在,也是一位真實的修行者所自然達到的境界。 讓當下的一切自然展現,不要組織,不要干預,這就是開放的態度。 例如當你生氣時,你不要希望自己停止生氣,你只要緊盯著生氣就可以了。 這正是純粹的「當下」,這經驗正是當下的一個真實的展現, 而你要面對它們,不要與其對立,不要組織它們,不要修改它們。 當生氣時,同樣地,你要讓生氣立即停止,如此等等。修行者看不到當下正在經歷的生氣, 看不到這當下一刻,看不到這些經驗,因為慾望,他完全忽略了這些,而這正是修行的最重要的素材。 假若修行者看不到這些經驗在當下的表現,他就無法面對這些情感、思想和行為。 他要不斷地與其對立(製造對立是很容易的),他會不斷地組織自己的所有經驗, 不允許當下的一切自然展現——這心態不是開放的。 修行者本來要觀察這一切,現在,他卻製造了相反的情形,封閉了一切自然展現出來的經驗。 如此封閉的心態得到的結果是缺乏定力。心忙於修改,忙於組織,忙於規劃,忙於讓自己變的更好。 這種心非常地忙碌,只是在慾望和期望中, 只是讓事物按既有的意願展現——而事物多數時候並不會按你的意圖展現, 於是他要耗費更多的心力去維持,去反抗,這一切的無益行為卻讓他看不到當下——最真實的現實。 這種不斷地忙於修改,忙於組織整理的心態,忙於讓自己變得更好,正是它們破壞了禪修。 禪修者的定力被消耗殆盡,自身的經驗被完全曲解,這從本質上形成了一個錯誤的修行基礎。 禪修的安寧就是停止營造,停止組織這一切,這依然是定力修習的範疇, 但它非常必要,沒有這樣的定力,真正的修行幾乎無法進行。 讓真實自然展現,這是輕鬆的;把一切經驗套進所謂應有的模式中,這是痛苦的。 修行者越是能開放地對待一切經驗,他就越能輕鬆地實現觀照。 這意思是說,修行中不能實現觀照,其障礙正在於採用了錯誤的模式—— 心執著地要實現某種理想,而卻忘記了自身. 佛陀指引的是現實的態度,是正視的態度,是觀照的態度,這就是正確的修行之路——觀照心理現實。 在理想與現實之間,修行者最需要的是看到現實,而非理想。 所以佛陀說:當心有貪愛時,清楚了知心有貪愛,當心有嗔恨時,清楚了知心有嗔恨。 修行的原理在於,當以開放的心態面對所有的內在經驗時,修行者就能發現它們無常的本質, 而當心理的無常本質展現無餘時,修行者才能在自然的狀態下根除貪著。 這就是說,只有當修行者看清了心理狀態的本質時, 他才會感受到背負所有的心理經驗是多麼沉重的包袱,也是多麼無益的事情, 於是他會自然地放下所有重負, 這就是無上的離苦之道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