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0/15 11:48:13瀏覽3397|回應4|推薦31 | ||||||||||||||||||||||||||||||||||||||||||||||||||||||||||||||||||||||||||||||||||||||||||||||||||||||||||||||||||||||||
(前言:顧及時局安定與避免造成讀者對保險公司的負面解讀,這篇筆記點到為止,僅提供「資訊公開」資料與衍生性商品架構認識,暫不做任何推論。) 前陣子由於美國 AIG 保險公司營運出現危機的事件,其旗下子公司(i.e. 台灣南山人壽)的保戶也人心惶惶,深怕權益不保。其實子公司與母公司的財務是獨立的,保戶如果擔心的話,第一個動作應該是先去瞭解南山人壽本身是否也踩到相關地雷,而不是在未做任何查證之前,拿還沒發生的事情來自己嚇自己。 以下表查到的資料來看,南山並沒有將資金運用在衍生性商品。針對衍生性商品這個欄位,各位該關心的反而是國泰、新光與中國這三家究竟買/賣到什麼。本篇因資訊不足,目前暫不做任何推估(因為光從"衍生性商品"這幾個字看不出所以然 ^^|||)。
**************************************************************************** 這裡順帶討論 CDO、CDS 的關係與買賣雙方的基本權利義務。 簡單來看, 次貸屋主是 A,房貸銀行是 B (ex. 中介銀行 & 美國的二房),則對房貸這筆資金而言,A 為債務人,B 為債權人。擔保品則是該屋。 房貸銀行把這些債權包成 CDO 賣給 C (ex. 退休基金、投資法人…),則對 CDO 這個商品而言,B 是履約人,C 是權益人。擔保品來源則是該銀行的資產。 房貸銀行是玩槓桿的,它賣了那麼多 CDO 又賺那麼多錢,但它本身資產卻只佔它賣出 CDO 總值的一小部分,真出大紕露的話(ex. 景氣直下),該銀行根本還不起錢。 所以,它又拉了另一個資產是重量級的角色 D (ex. 這次的苦主 AIG) 進來擔保,為 CDO 的履約保證設了一個 CDS。則對 CDS 這個商品而言,D 是履約者,C 是權益者。 上述關係結構如下: 屋主 A ____ (屋子) _____ 房貸銀行 B __ (CDO) __ 投資人 C 高資產公司 D __ (CDS) __ | . 房貸銀行 B 的角色,是將借錢給一般人買屋,並將屋主繳不出錢的風險轉嫁到投資人 C 與高資產公司 D 的身上。當然,B 有將一點甜頭分給 C 與 D。 假設 B 是拿 1 元本金去玩 10 元的槓桿,則 C 可能是為了 1 元去冒 20 元本金的風險,而 D 可能是為了 1 元去冒 100 元本金的風險。最絕的是,B 可不是只能玩到 10 元而已,它把風險分散給 C 和 D 後,它可以繼續玩出 n * 10 的槓桿(二房吃下美國近五兆美元的房貸市場,各位可以想像那種槓桿玩多兇)。 正常來講,A 付不出房貸時,B 是受害者。 當 B 將風險轉嫁到 C 身上後,A 付不出房貸時,C 是受害者。 當 B 將風險轉嫁到 D 身上後,A 付不出房貸時,D 是受害者。 但是若 A 付不出房貸,D 又拿不出這麼多錢的時候,C 也會被拖下水。 實際上,不是所有風險都轉嫁得出去,B 本身也扛了一堆爛風險在身上。 (這四個角色的關係還可以再配對,不過這裡只提單純一點的部分。) 台灣散戶投資人買的連動債,不管連動內容是什麼(債權、貨幣、利率…),其實就有點類似 C 的角色(講白點就是被當成合法的避險工具了)。這個就不講太多,省得又被盯上。 ********************************************************************** 回到台灣的保險公司,如果它們的資金運用碰到 CDO 或 CDS 時,會有什麼樣的可能? 如果是買了 CDO,那了不起投資資金歸零。而歸零有何影響,則要視其佔總運用資金的比例。 如果是買了 CDO,但同時又買了等值 CDS,那就是有去避險。避險的功效到哪兒?得視 CDS 賣方(ex. AIG) 的能力,但總比部位完全裸露要好些。 如果是賣了 CDS,那問題就不是那麼簡單了。一個 CDS 爆掉能讓 AIG 這麼大的公司出現倒店危機,這真的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 那有人就要問了,究竟台灣的保險公司會不會因此遭殃?我個人結論如筆記最上所述:不知道!光看"衍生性商品"這幾個字根本不知道它們買/賣了什麼。 但是,各位可以從各家保險公司所持有的衍生性商品的量與它們增資新聞去推敲。(保險公司的常態 -- 沒事不會去增資。) 個人看法,謹供參考。 . 相關筆記: .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