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研讀「以戰略要素框架檢視中共航母意涵」-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2011.8.11
2011/08/31 09:54:54瀏覽335|回應0|推薦3

以戰略要素框架檢視中共航母意涵

張競
中華民國高等政策研究協會研究員
2011/8/11
出處:亞太和平月刊第3卷第8期http://www.faps.org.tw/issues/subject.aspx?pk=213

中共購自烏克蘭之前蘇聯航母「瓦良格」號,目前正在積極進行整備工程;各方就此評論紛至沓來,分就不同面向論斷其意涵。作者就傳統兵學角度,以軍事戰略野戰用兵「力、空、時」三要素中,有關「力」此項要素,為各位讀者引介思考框架,俾供檢視中共整建軍備發展兵力時參考運用。

一、解構戰略要素

力(Force)、空(Space)、時(Time)為軍事戰略上論及野戰用兵時必須考量之要素,原則上此三者相互連動,因此要儘量併同衡量,方能看出整體戰略態勢全貌;假若單獨探究分析,不免就會有見樹不見林之虞。不過每項要素其實都還能予以解構,向下細分為諸多要點。

就「力」此項要素來說,論者須就其下屬「質量」(Quality)、「數量」(Quantity)、「組合」(Combination)及「整合」(Integration)四要點,探究其高低並論斷其良窳,如此才能夠周詳此等兵力在戰場所具潛能,從而推論其所具備戰略意涵。面對中共整建航空母艦或是任何他種兵力,均應當由此論斷其對整體戰略態勢,所能產生推移效用。

二、質優犀利隱含其弊

營建特定軍事載臺或是系統,計有任務導向(Mission-oriented)或威脅導向(Threat-oriented)兩種思維面向可循。若非自載臺或是系統任務需求考量品質,就是要自遂行預想任務時,所須面對威脅形式與強度來考量其設計規格。但本質上任務與威脅係一體兩面,任務需求複雜度經常隨衝突強度增加,而衝突強度亦顯現出威脅高低。

許多建軍謀士,經常比較同型載臺或系統;戰車對比火力、攻擊直升機比較機動力,運輸機比較承載容積,表面上看起來很有道理,殊不知如此有其盲點。此因戰場用兵並非僅限「同質性兵力相搏」(Rivalry of Homogeneity),所有兵力都要面對敵方多種系統所構成威脅;此非柔道或拳擊,同樣量級相互對打如此單純。所以就兵力品質觀察中共發展航母,必須考量整體任務需求及潛在威脅,才能精準定奪。與他國航母對照優劣、攀比長短,並非合理思考方向。

提升質量會有利弊衝突,必須裁奪矛盾,增加防護裝甲將影響機動性或作戰半徑,提高彈藥攜行量將縮減油箱容積;在實際運作時亦有兩難取捨,野戰砲兵機動就無法接戰射擊,航艦艦載機起降,即無法射擊飛彈實施自衛防空。質量取捨與得失兼顧,實為整建軍備核心議題。因此觀察中共航母時,若見其利必思其弊,若知其長即識其短,如此思維方無疏漏。

建軍若非準備超越所有敵手,期能確保「絕對優勢」(absolute superiority);就是僅針對特定假想敵,爭取「相對優勢」(relative superiority)。整建軍備追求品質,就必須增加投資,但其邊際效用隨投資增加將逐漸遞減,如何取捨將考驗主政者決心。國力雄厚自能睥睨群雄,以絕對優勢作為理想;但資源有限時就須精打細算,以建立相對優勢較宜,此亦為解讀中共航母品質思考要點所在。

中共大張旗鼓集中投資整建航母,不免樹大招風,必成首要目標,此即質優犀利隱含其弊。整軍經武牽動戰略態勢,追求精兵引人側目觸發軍備競賽,反是禍根所在。如何使強者不疑鄰邦不忌,實乃嚴峻考驗所在。

三、量多所得亦有其失

思考兵力數量,首須明瞭其與素質間之「不可替代性」(non-replaceability)。許多論者篤信素質可以替代數量,認為藉營建優質兵力,以其高超性能或是精準火力,即可相對精簡部隊員額,但如此思維實有其盲點。

首就同質兵力觀之,各系統與載臺都有其多元面向,相對優質其實只在部分面向上超越原有兵力,但非所有面向上都較精良,所以其可替代性並不周延。若再從異質兵力來看,相互替代周延性更低。攻擊直升機機動性與火力雖比地面偵搜兵力為優,但若欲執行逐戶搜索或住民地戰鬥,就顯有不逮。戰艦不能替代快艇、長矛未使刀劍失能,以品質替代數量,某些情境勉強合宜,但嚴格來說,此種簡化思維理則並不周延。只要預算許可,中共發展航母,並不代表其他海軍兵力將會縮減;此因不同情境各需其器,航母不論如何質優,無法排擠他種兵力。

整建軍備須依任務需求來考慮數量,亦須考量戰場用兵戰損消耗;戰史中以量勝質之消耗戰隨處可見,「雙拳難抵四手、巨星不敵群醜」實為世態常理。就量而言雖是「韓信點兵,多多益善」,但兵力增多意謂組織規模成長、作業複雜度提升、指揮幅度擴張、後勤負荷加重以及管制變數增多,因此量多所得亦有其失,必須權衡取捨。而中共發展航母如此優質兵力,儘管數量不多,亦會增加此等負荷。

不過整建軍備卻有可能是「數量證明質量」(Quantity speaks for quality);從經濟原理上來看,此說完全合乎市場法則。蘇聯製T-54/55型戰車、卡拉什尼科夫(Kalashnikov)AK-47型自動步槍、美製休伊(Huey)UH-1型直升機,以及二次大戰生產服勤至今之LST MK2型戰車登陸艦都是明顯例證。所有國際軍備市場成功案例,都因其物美價廉才能暢銷全球,亦在不同武裝衝突中,發揮出不可忽視戰力。為能夠看透素質與數量兩變數互動關係,就須賴兵力組合與整合公允裁決。

四、組合體現合理分工

工業革命對人類思維最大衝擊,就在於確認「分工」(Division of labor)理念;其亦改變軍事思維,使軍種及兵種地位亦獲承認。由於軍事作戰複雜度提升,因此有必要發展專業兵種,配備特定作業所用專屬裝備,以及發展其專業技能。不同作戰空間遂行各個類型作戰,分別委由不同軍種執行。總之,專業分流在軍事組織已勢不可當,從兵力組合合理性,就可反映出實際戰力高低。

只有極少數臨機任務,才會由特定載臺單獨承擔;現代戰場幾乎所有任務都要靠各種兵力協調配合。因此分析特定系統或載臺,考量其配套兵力組合就特別重要。不同作業須採不同兵力組合,分工專業化係面對戰場實際需求,在整建軍備時所必遵行原則。唯有將載臺與系統專業化發展,才能提升其素質,處處都行就是處處不行,此乃戰場顛撲不破真理。

中共營建航母兵力,除航艦本身所具裝備外,其所配屬機種、數量及諸元亦是評斷戰力重點。此外與其遂行任務時所需護航兵力、遠程通信及指管系統,更是判定其潛藏能耐關鍵所在。劇評家若是具備慧眼,就不會因為由巨星擔綱,就認定演出必然叫座;其必然還要觀察配角、劇務、燈光、音控及道具是否練達。所以軍事觀察家亦要從配套兵力,以及相關設施上來審定特定兵力所具潛能,換言之,就是要確認組合體現合理分工,亦有足夠素質及數量承擔此項分工。

五、整合落實效率效益

現代軍事作戰首重相互協調配合,期能兵火力相輔相成發揮整體戰力,其原則其實與交響樂團完全相同。談到兵力組合,就猶如在組成樂團時,在弦樂部、管樂部以及打擊樂部各自都要有足夠水準;然後再靠指揮加以整合,如此才可能展現完美演出。

因此具備良好兵力組合,其實並不代表具備真正戰力;獲得硬體裝備還要藉由訓練來建立實際操作能量,不同單位就各個不同作業還要協調配合,因此若論組合,只是硬體上系統與載臺到位,能否實際建立整體戰力,還要繼續加以訓練,必須藉整合落實效率效益。

戰史上以弱擊強或是以少勝多都要仰賴整合戰力取勝,淝水之戰證明數量不可恃,鉅鹿之戰亦顯現兵強亦不可靠,赤壁之戰以弱擊強及以少勝多兩者兼具,更是依靠妥善整合東吳與劉漢兩軍而成其事。現代戰爭更是在在證明,合理兵力組合編成戰鬥序列是基本條件,但藉嚴訓苦練加以整合才會具備實質戰力。考量中共建立航母戰力所須各項系統與作業整合,此實應為未來觀察焦點所在。

六、審慎觀察確實論斷

依據前述讀者可以看出許多論者在評析中共發展航母上,並未有幾分證據講幾分話,反倒是見到黑影就亂開許多槍。懷胎十月尚未期滿,就可斷論出其學業成就與事業發展,實在讓人難以信服。

中共航母兵力並非全球首創,就其艦載機、基地、護航兵力及指管設施來說,必有脈絡理則可循。因此除關注航艦整建工程,更應觀察其配套兵力與設施。思考其規格素質,依據任務考量配屬戰機數量,分析兵力組合,再依成軍演訓考察整合程度,審慎觀察自能更確實論斷實際戰力水準。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zer6699&aid=5593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