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研讀「胡錦濤赴俄羅斯等歐亞三國國是訪問成果與功業」-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2011.7.8
2011/08/11 10:01:47瀏覽243|回應0|推薦1

胡錦濤赴俄羅斯等歐亞三國國是訪問成果與功業

郭武平
南華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
2011/7/8
出處:亞太和平月刊第3卷第7期http://www.faps.org.tw/issues/subject.aspx?pk=209

一、前言
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於今(2011)年6月12日至20日,應邀前往哈薩克、俄羅斯、烏克蘭三國進行國是訪問,同時出席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和第十五屆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會議。胡錦濤此行是在《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署十周年、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十周年的背景下,進行的任內最後一次俄國行,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國際間除了普遍關心胡錦濤此行的外交成果外,同時也關心他此行能否為其個人增添歷史功業。

二、胡錦濤的急迫感
明(2012)年中共即將召開十八大,各界預期「十八大」期間,將擇定第五代領導班子習近平為接班人。胡錦濤交班在即,未來中共將會如何給予胡歷史定位,是胡錦濤剩下任期內的急迫問題。毛澤東有「毛澤東思想」,鄧小平及江澤民都有代表性的思想「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列入黨章。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係其歷史功業,江澤民任內也有港澳的回歸,對胡錦濤而言,只有中共十七大上胡錦濤所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與前人相較功業差一大截,急迫感自不在話下。

三、胡錦濤赴哈、俄、烏國是訪問主要成果
此次胡錦濤的國是訪問成果與功業,可從三方面來觀察:

(一) 總結上合組織的成就
這次在哈薩克舉行的上合組織元首理事會第十一次峰會,除了總結該組織成立10年來的成就,再對未來10年發展方向訂定戰略規畫外,其餘都是行禮如儀,並無突破性成果。但目前上合組織除俄、「中」與中亞四國等六個正式會員國外,還有印度、伊朗、蒙古、和巴基斯坦四個「觀察員」國。這些國家的人口、領土面積、政軍經實力加總起來,占全球半數以上,其影響力不容忽視,甚至有國際觀察者提及該組織已具有和北約組織相抗衡的架勢。其中伊朗、印度都是近年胡錦濤任內才成為觀察員國,且都有意加入成為會員國,值得注意未來十年的發展。

(二) 訪俄加強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
胡錦濤於6月15日至18日到俄羅斯進行國是訪問,同時參加第十五屆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此行中俄簽署《中俄關當前國際形勢和重大國際問題的聯合聲明》並發表《「中」俄元首關於〈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署十周年的聯合聲明》。「中」俄兩國在過去十年間,雙邊外交、軍事、經濟、文化交流密切,是「中」俄關係史上前所未見。尤其兩國經貿數字從十年前80億美元激增到目前的600億美元。胡錦濤、梅德維捷夫兩人還共同提出,要在2015年和2020年前使雙邊貿易額分達到1,000和2,000億美元的規畫。十年來「中」俄經貿發展成果可觀,可算是胡錦濤任內的功業,但未來十年「中」俄經貿發展更值得關注。

至於眾所矚目的「中」俄天然氣談判,俄「中」雙方因價差未談攏而未簽約,這對胡錦濤訪俄行而言自是一大「憾事」。胡錦濤任內完成了俄「中」石油管道工程的鋪設,如果也能簽訂天然氣管道鋪設協議,有兩條俄羅斯能源管道通向中國,至少就可把胡錦濤寫入中共經濟發展史上。當然這也反證了國家利益遠高於「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

(三) 烏克蘭的「一個中國」政策
6月20日胡錦濤到基輔與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會晤,這是十年來中共領導人首度訪問烏克蘭。「中」烏雙方決定建立和發展戰略夥伴關系,雙方簽署《中共和烏克蘭建立和發展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聯合聲明中除強調「一個中國」政策外,甚至提到:「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獨』,反對臺灣加入僅限主權國家參加的國際組織,不與臺灣進行任何官方往來。烏方支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中國和平統一大業,認為臺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如此露骨的文字聲明,一方面顯示中共對我主權地位之一貫打壓政策未變,另一方面也顯示胡錦濤最後任期,還是跳脫不開中共的兩岸關係傳統思維與框架,去開創歷史。

四、結論
整體來看,胡錦濤此次的哈、俄、烏三國行,還是屬於一次例行的外交國是訪問,雖然適逢《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署十周年和上合組織成立十周年兩件大事,到訪國家也都以高規格接待,惜因與俄羅斯天然氣談判無結果,未能為其歷史功業增添一筆。再說,二十一世紀已是一個全球化和區域整合化的世紀,當連歐洲世仇國家都為了生存發展,釋出國家主權走向整合之際,胡錦濤在外交出訪聯合聲明中,仍然生硬地將兩岸主權議題,植入性寫進與烏克蘭簽署的聯合聲明中,除了證明胡錦濤的格局無法突破中共既有意識形態框架外,更標誌其在兩岸關係上的守成,無助於其歷史功業。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zer6699&aid=5512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