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9/08 21:00:16瀏覽2043|回應21|推薦78 | |
由魏德聖先生導演的史詩大片「賽德克.巴萊」,即將上映,這部片從去年到今日,陸續引起與獲得媒體討論,畢竟是近年來少有的大製作,加上剛至威尼斯首映參演,獲得電影界初步的肯定,在正式上映前已成為臺灣電影界的聚集焦點,但這些多屬商業電影行銷的手段與方法,對於內容因大家尚未看到,還未有大量評論出現,尤其涉及到日本與原住民的衝突,大家會以何種觀點與感受來思考這部電影魏導想告訴我們他的想法,我也尚未一賭內容,但我先就我所知的部份提出一些感受! 賽德克巴萊一片的故事內容,大家耳熟能詳,每個人都於課本中或歷史讀物上知道這個日據時期非常重大的原民抗日事件 - 「霧社事件」,賽德克一族不堪日人高壓欺凌的統治,在首領莫那魯道領導下,為了族人的尊嚴與生存,不惜犧牲生命起身抗暴,雖失敗以告終,但最終求仁得仁,不違初衷! 在現今的主流歷史敘述中,都用台灣人或中國人抗日的觀點來解釋賽德克一族,我認為過於偏頗,不是很客觀的反應當初原民抗日的本質,只是按統治者或某些意識形態的人重新加工過的史觀◦ 自從17世紀大航海時代以來,台灣這塊土地不斷遭遇外來強勢文明的進入,從荷蘭、西班牙看中這塊美麗的島嶼上有著豐沛的資源,肥沃的土地,正適合帝國主義的墾殖以掠奪謀取龐大的經濟利益,到明鄭時代將其做為「生聚教訓、反清復明」的作戰基地,接著清朝一開始當成「邊陲之地」到積極「開山撫番」建設台灣成為洋務運動的最佳典範,進而到日本人將台灣視為殖民地統治,引進現代建設等等,外來的強勢文明對上尚未開化的大批原住民,「文明與族群的衝突」將無法避免的不斷在台灣上面像輪迴般地一直發生,對未演進至「文字」記錄的原住民而言,他們理所當然的被視為「化外之民」,「出草」為落後的象徵,需要被「教化」、「同化」,甚至被「殺伐」! 從荷蘭到日據時期,統治者因發展經濟,強化國防,不斷逼迫原住民離開其原本領地,由西向東、由平地而至高山,統治者挾著強大的政軍經實力及大量開放移民進入新地墾殖,原住民除了歸順同化外,不然就只能被高壓欺凌逼迫至起身抗暴,諸如清朝時期漢民族因「開山撫番」政策所發生許多的「殺伐」事件,並一直延續到日本人的「理番」政策,無不是為自身的發展而強迫落後的原住民同化,交出土地,不從與無法忍受者,便殺辱官員,以洩仇恨,然後就是招致政府軍大規模的「軍事征伐」,原住民的下場就是「燒庄滅族」! 「霧社事件」中的賽德克一族,與從17世紀荷蘭到日據時期,一連串原住民被外來強勢文明壓迫欺凌後起身抗暴的其它原住民做的事情一樣,同樣的原因導致同樣的結果,原住民抗暴時不會想著他是漢人、台灣人、中國人、日本人,他們只會知道自己是排灣族、平埔族、巴布拉族、噶瑪蘭族、賽德克族等等成千上萬的原住民,在那個講求「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強欺弱」、「大欺小」的生物史觀下,真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今日稍能慶幸的是人類從數不盡的殺伐血淚史中得到教訓,自我的反省下終於體會「生命的多元性」是造物者多麼偉大的設計,「尊重、包容、理解、多元並存」成為文明演進發展中的普世價值,雖然今日這個世界還有許多改進檢討之處,但對居處台灣這塊土地的子民們,我們仍跨出了那重要的一步,「民主、自由、人權保障」已成為我們選擇的生活制度與人生價值,期望族群之間能共生共存、同舟共濟、不分彼此地為這個美麗的國度而奮鬥! 延伸參考閱讀 : 1.理解賽德克.巴萊代表的集體心理意涵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4/112011091000044.html 2.子午對流/給《賽德克‧巴萊》按讚 http://mag.chinatimes.com/mag-cnt.aspx?artid=9807
3.《賽》片真諦 政治人物看懂了嗎?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2/112011091100011.html
4. 屠村殺26婦孺「莫那魯道不是英雄」泰雅耆老控賽德克族勾結日本_蘋果日報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3662442/IssueID/20110912 5. 文明的態度 推薦此文 _ amisign 的部落格 http://blog.udn.com/amisgin/5634161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