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談談太極拳「鬆靜」的問題
2007/11/01 11:22:55瀏覽603|回應0|推薦0

肉體上的鬆與精神上的靜,兩者其實是相輔相成的;亦即肢體上的放鬆可以促進心理上的平靜,而精神上的放鬆則可以促進肢體上的放鬆,也就是說心理靜不下來,肢體就很難鬆開,反過來說,身體再鬆得開一點,心理上更容易得到平衡。

說得更深入一點,當關節和形體縱向的鬆開與橫向的鬆散做到了,內氣自然就能下沉,鬆的是隨意肌和筋絡,沉的是氣與身體其重心所在,而當身體已能做到「鬆沉」,實際上就已進入了練內氣的階段,而鬆沉的感覺就好像你從高樓坐電梯,一下子落下去的感覺;鄭曼青 先生曾說:「能鬆透,即是沉」,「鬆與沉原是一事」,其體會可謂道盡鬆沉二字的真諦。

而當你的氣已能沉至腳底,就表示你已通三關,也就表示氣已能進入脊椎骨,進而進入全身各骨頭,以使骨髓密度增加,更進而有助沉至腳底的氣,能透過「腳分虛實」而使湧泉的變能機能發揮作用,轉換為勁,再透過筋絡滲入各骨骼之中,而這過程也會使腦氣逐漸充足,有助入靜與心性的修煉。

至此,你纔會恍然大悟,原來肉體的鬆也有助心理的靜,而心理的靜又有助氣的質的提昇,使肉體等同精神的存在;亦即,太極拳是「性命雙修」的拳術真不是虛言,所謂:「以命了性、以性立命」也不是空口胡說。

而太極拳求靜,就是要找到心靈上那種真正寧靜的境界~~身心靈合一,亦即,雖然睿智足以洞察一切,卻仍然能保持沉默和冷靜,這就是太極靜功的體現;所謂「不靜不見道之奇,心靜可以通神明。」人要真正靜了,才能見到真正的動,到那時,你無心去觀察什麼東西,但你又什麼都觀察到了,這時候的體會就如「水靜則清」、「無波則平」,水面平靜則可以察見水底的事物,心亦如此,心靜則氣和,氣和就能正確體察事理,事理察則心體澄明不動,心明便是良知的主宰。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ttaigi&aid=134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