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3/15 10:23:00瀏覽1330|回應0|推薦0 | |
行拳基準的關鍵內容(103/03/15)鄭無極
引言:行拳是太極拳增長功力的最佳途徑,但要求不得法卻可能自誤誤人,雖說坊間太極拳書籍或網路文章多所論及,但真正掌握到其中眉角的卻是少之又少,甚至未經實踐即自以為是以訛傳訛,不但害人徒勞無功,更無助養生;不才有鑑於此,希望能略述自身一路走來的體會心得,供愛好太極拳的同道參考學習,以免白走了這一趟太極之旅啊! 本文: 1鬆肩:學習太極拳者無人不知,但真正用心注意而且確實做到的,卻不多;只因為手勢要大才能彰顯氣勢,所以手就抬得好高(手掌超過肩膀就會突肩),以致易犯聳肩、突肩的毛病,因此也就使氣不易下沉,影響學習的成效。 2不出拙力:為了表現行拳時的美感,除了易犯手掌上舉過肩的毛病之外,手掌為了彰顯有形,也會出了夠多的力,以致更易使氣停滯在上半身而不易鬆沉(日常生活最好也盡量避免做增長力氣的粗活或運動,以免違反「力消勁長」的法則)。 3夾脊:鬆肩自能含胸,含胸自然夾脊;不過,行拳時除了注意是否「垂肩」之外,建議注意手伸出時在保持墜肘的前提下,再往前多推一點,直到上背部有往兩旁拉筋的感覺為最好;如此,既能有助夾脊關的打通,也有助力由地起節節貫串上來的勁道傳輸到手上來。 4不刻意強調涵胸:含胸才能使氣鬆沉,也才能培育出拔背的結構體,進而使力由地起的勁道通過拔背傳遞到手上來,但刻意用力去做含胸,則會出現縮胸駝背的反效果,不可不察!其實「含胸」只要你能確實做到「鬆肩」,自然也就會有「含胸」的效果,並不須要刻意要求做含胸的動作。 5墜肘:手上提時務必要隨時保持垂肘的狀態,否則就會影響鬆肩的效果;再則,手臂保持墜肘除了奠定手臂穩固的立基點(不致漂浮)之外,揮、收拳時亦能起到快速彈抖的威力。 6落胯:修煉太極拳,很多人會刻意強調「屈膝」的問題,卻忽視<落胯>和<收胯>的重要性以及與「屈膝」的關聯性;行拳時,倘若<胯>未落,即使膝蓋蹲得再低也沒用,再者,如果胯未「後收再下坐」而是「直接下坐」的話,就會使膝蓋超過腳尖(即使膝蓋只是微彎,也會超過),而重心就會落在膝蓋,以至形成「跪膝」的現象,長期就會造成膝蓋的損傷;當然,胯沒後收會形成「送胯」,而後收太多又會突臀,兩者都會破壞身體的中正(一後仰一前傾),進而影響腰的鬆柔與旋轉走化的順暢度;所以落胯的正確與否可說牽一髮而動全身,實在是重中之重! 7屈膝:膝蓋微彎可使後大腿肌肉鬆柔,長期而言有助腰胯的鬆柔,因此,屈膝也是與「落胯」同等重要,只是初學者不必刻意蹲得太低(只要微彎即可),否則如果落胯又有誤的話,很容易就會造成膝蓋的損傷,不可不慎! 8腳分虛實:這是太極拳能否入門與練成的關鍵,但是一般人卻為了表現開展的氣勢而忽略了它;行拳時腳未能分清虛實,除了腰胯不易鬆柔之外,腳底湧泉穴的變轉機能(由氣變勁)也將無法啟動,那投入一輩子的努力不但白費,而且可能誤導學者以腰瞬間用力發勁,最終不但無助養生,也會因誤人子弟而承擔果報啊!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