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2/21 15:19:22瀏覽1333|回應0|推薦1 | |
再談太極拳的「鬆」( 眾所周知,「鬆」是太極拳能否練成的關鍵,但知道如何放鬆以及能夠練到有鬆沉感覺的人並不多,當然能夠一輩子堅持以「鬆」練拳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何以故?因為不知為何要「鬆」?而長期的鬆真可以練出功夫嗎?真可以接受實戰的考驗嗎?針對上列的問題,茲就個人的體會簡述一下,供大家參考學習。 行拳時如何放鬆? 在立身中正的前提下,全身盡量放鬆放軟,但不能軟趴趴,手臂抬起盡量不過肩(避免突肩),而且盡量放掉拙力(只出懸在規定位置的力即可)。再者,雙腳盡量做到虛實分清,長期下來,腰胯才會鬆,上下半身才會連結。另外,平時少做會增長臂力的運動,如單雙槓、舉重、伏地挺身等。 練對了,身體鬆沉有何感覺? 腳壓地的感覺日益加重,走路會覺得很沉重,尤其是走上坡路或爬樓梯時,會感到很吃力,而且站樁時很容易就酸。 練拳時為何要鬆? 就身體的功夫言,太極拳的目標是<上身鬆靈、下盤沉穩>,如何做到?唯有使內氣和身體重心往下鬆沉才有可能;因此,行拳時若渾身出力,氣就易聚在上半身,無法下沉到腳底,也就無法練出穩定的下盤。 就實戰應用言,未能練出穩固的下盤地基,上半身也就鬆不了(因為一鬆就會垮掉),對方來攻,就只有靠上半身的蠻力頂抗,而一頂抗,就會給予對方借力使力之機;而假設下盤夠沉穩,腳又能夠接勁的話,手臂和上半身就敢放鬆,因為一旦見力棄力,不但能夠卸下對方的攻擊力道,使其因無著力點而失勢傾跌,而且能夠順勢借力反擊,加大攻擊的效果。 長期<鬆>的效用為何? 俗話說:「簡單的動作不斷重複就是功夫。」又說:「重複是改變習慣的關鍵要素。」 由上可知,長期的鬆柔行拳就能造就沉穩的下盤,有了沉穩的下盤,上半身或手臂與敵一接手自然就敢放鬆(見力棄力),且圓轉走化與借力使力也就鬆靈自如。再者,頂抗的下意識習慣本能也會因長期重複鬆柔的行拳而改變,進而重新建立一套「見力棄力」的反應機制,只因下盤的穩固地基能夠吃下對方的力道(接勁),手臂與上半身自然也就無所忌憚的盡量放鬆了。 長期的鬆真可以練出實戰的功夫嗎? 太極拳功夫的演變過程:首先要消除渾身拙力,才能產生「柔體結構」(至少三到五年),而後繼續鬆柔行拳,期間不能做增長力氣的運動甚或「玩推手比輸贏」,這灰暗期(出不了力,即使勉強出力也贏不了人)一定要堅持下去,如此至少要四到六年的努力,才能逐漸長出「柔中寓剛」的「剛體結構」,一旦能夠練出「力由地起」節節貫串到身上或手上的勁道時,就表示已具備「接勁」的能力,也具有實戰的基本功力了。 而太極拳實戰的特性主要有三:近貼身的沾黏貼隨、見力棄力的順勢借力和動力在腳與腰的彈抖勁道。 1想要黏貼對手掌控對方的攻防,就要近貼身對手,否則就瞎胡鬧,而要想近貼身對手靠的是敏銳的聽懂勁和螺旋似的弧形運動,當然,沉穩的下盤和氣遍週身的耐打身子更是敢於靠近對手的保證,而這一切非長期鬆柔的行拳無法達成。 2要想順勢借力就要見力棄力,而敢於見力棄力就非要靠沉穩的下盤方能克竟其功,因此才有「長功夫就是長下盤的功夫」之說法,而這下盤的功夫(腳壓地感日益加重,速度與威力也就愈強)就是靠長期鬆柔行拳「日長一張紙」而積累起來的。 3太極拳驚人的彈抖勁道,非身體個別部位的蠻力所能顯現,而是要靠「力由地起的反作用力」加上腰胯的旋轉傳力方能節節貫串到打擊部位來,發揮全身整體協調的統合戰力,而這就是平時「放鬆放軟行拳」和「以腰胯帶動四肢練拳」所積累出來的成果。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