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1/13 20:29:09瀏覽1212|回應0|推薦1 | |
有心走入太極拳殿堂之同道,就請重視下盤的訓練!( 引言:俗話說:「長功夫就是長下盤的功夫」,但現今太極拳界卻背道而馳,強調要朝「更高、更遠、更難」的動作邁進,殊不知太極拳與一般武術不同,重視的是<鬆沉>,也唯有使氣與身體重心能逐漸往下鬆沉到腳底,才能起到「不頂不抗」(上身鬆靈)與「力由地起」(下盤沉穩)的作用,否則缺乏全身整體的動作,就是空架子、花架子,是上不了檯面的。 本文: 綜觀現今之太極拳界,比賽常勝軍者多如過江之鯽,但真正能用腳接勁者恐怕就屈指可數,何以故?乃跳脫不出比賽的迷思也!總以為拿到全國的冠軍甚或世界的冠軍,就代表太極拳功夫好,但倘問到是否能用腳接勁時,又有幾人能自信地說:<能>(恐怕連這個基本認知都還一臉迷惑);個人曾接觸不少冠軍選手,但多數坦誠氣仍滯在腰際,這要說是比賽造就的,恐怕就要得罪不少人;不過,檯面上的袞袞諸公是否曾想過,為何數年甚或十餘年孜孜不倦的苦練,也拿過不少的獎牌,到頭來卻還在太極拳的門外徘徊,而連最起碼的健康有時都還遙不可及(日前獲知北港媽祖醫院藥劑 近日報載日本職棒重視「下半身的訓練」,講究用下半身投球與打擊,也許這可以給我們太極拳界一點啟發與效法:<用下半身行拳與應用>,當然這對初學者或許尚無法體會,不過,有識之士應該認知:需要通過比賽獲得認可(肯定自己)或激勵自己繼續習練者,那就依現行制度繼續比賽吧!而倘若想要跳脫比賽的框框和規則的束縛,深入鑽研太極拳者,那就要打破既有的窠臼,重視以下的建議: 1不再參加比賽或團體練拳,進而改變既有的花俏動作和招式,盡量放鬆放軟地行拳,手勢以不超過肩膀或不造成突肩為原則;畢竟,功夫不在虛有其表,而在沉穩的下盤,猶如一棟房子或一部吊車,重點在地基和四支腳的穩固性,而不在房屋外表的漂亮與否或吊臂能吊幾噸的貨物。 2加強<單腳站樁>的訓練,平時能站就不坐(譬如看電視、與人聊天或談事情時),一站就站樁(動作可做小些,不必太突兀),而站樁須注意兩點:一是臀部要往後收往下坐(千萬不要直接下蹲,以免形成跪膝,長期有損膝蓋),好像坐在後面的一張椅子上般;另一則是再用意念點放一下鬆腰,期能「腰鬆胯落」,加重壓地之感。 3改變雙重的行拳為「腳分虛實」(即一腳實一腳虛),畢竟,比賽時手腳要大開大展,才能展現氣勢,而求功夫,就要收斂,才能使身體重心與氣逐漸往下鬆沉,進而早日達到<上身鬆靈、下盤沉穩>的入門門檻。 4當肩膀逐漸鬆垂,而下盤能有「日長一張紙」逐漸加重的壓地感受之時,就要能接受行拳與應用是盪手的觀念,即太極拳的行拳與應用完全是靠下半身主導的運動(勁起於腳,發於腿,主宰在腰),如此長此以往,功力的增長與突破必然指日可待,接下來的考驗就只有堅持、毅力和心性修為的修煉了。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