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面對金改的代價吧
2011/09/17 07:06:12瀏覽4959|回應2|推薦19

 

     三兆多台幣,不必算也知道能做多少事。但是三年來,這筆錢全被英國政府拿去,救幾家本來要倒閉的銀行,讓英國納稅人憤怒不已。 

 

     為了平息眾怒,避免歷史重演,英國首相卡麥隆去年籌組了一個「銀行業獨立委員會」,由前英國央行經濟學家維克斯為首,負責籌劃未來的改革藍圖。這星期,維克斯發表報告,算是象徵著金融改革的正式起跑。 

 

     根據這份厚達三百多頁的報告,將來要做的事很多。重點之一,就是要把銀行的「投資業務」,與「其他零售服務」區隔開來,在兩者之間豎立起柵欄──讓存款的歸存款,投機的歸投機。銀行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一手握著人民儲蓄的血汗錢,一手在金融市場下注豪賭。 

 

     但光是隔開來,還是不足以確保未來金融體系的安全。比方說,萬一銀行經營不善,出了事,還是會造成傷害。因此報告中也建議,應把銀行的資本適足率提高到一○%;而且把存款戶的利益,列為第一優先要保障的對象。換言之,經由這次改革,希望能讓銀行業回到應有的樣子──資本更健全、更少危險槓桿、更重視存款與貸款者的需求。 

 

     不只是英國這麼做。在美國,陶德-法蘭克法案正在啟動中;在瑞士的巴賽爾,央行總裁們也說要更嚴格要求銀行,新規範也即將上路,免得哪天災難重演,又要納稅人來買單。 

 

     儘管民調顯示,老百姓普遍歡迎金融改革,但銀行業者們卻很不滿,幾位大銀行家最近輪番上陣,指控全球金融改革過了頭。例如渣打銀行總裁桑德斯就警告,羊毛出在羊身上,「很簡單,」他說,「如果要銀行必須準備更多資金才能做生意,那銀行的收費一定更高。」 

 

     摩根大通總經理狄蒙接受《金融時報》專訪時也大吐苦水,一個個的改革法案假如全都實施,「我真的覺得會延遲經濟復甦,」他說:「我只是沒法證明而已。」匯豐銀行的嘉特納則比喻,新法案就像是「在一個高度敏感與複雜的生態系統正中央,蓋一座大水壩」,「很難知道結果會怎樣」。 

 

     無論結果怎樣,沒有人會樂見復甦延遲,大家都希望景氣趕快好轉。但問題是,假如因為不知道結果會怎樣、擔心經濟復甦延遲,而拒絕面對改革,就像是把會腐爛的垃圾掃到床底下,任誰都能輕易證明:遲早有臭氣薰人的一天。歷史重演,受害的仍然是納稅人。 

 

     改革,當然是要付出代價的,特別是規模龐大的金融改革。不敢面對代價,正是許多政府共有的通病,也是人民所期待的改革,始終無法實現的原因。 

 

     這也就是為什麼,一周來「銀行業獨立委員會」的報告雖有爭議,但媒體普遍肯定:至少,該委員會沒有像別的官方報告那樣老是隱惡揚善,只談改革的理想,避談過程中所可能付出的代價。相反的,該報告估計,英國銀行業未來每一年,將會多付出超過四千億台幣的成本;而且,新方案還會衝擊總體經濟,資金沒以前寬鬆;銀行們的業績也很難再像過去那麼風光,這幾天重挫的股價,短期內恐怕很難回復。總之,改革代價高昂。 

 

     從金融到稅制,任何重要的改革都會影響市場,衝擊經濟。而且大多時候,沒有人知道最後結帳時的帳單上會寫著多少錢。政府應該做的,就是像這次的英國,替老百姓估算出可能影響多少、衝擊多大之後,勇敢地展開改革;而不是在年復一年的語焉不詳中,讓改革不了了之。 

 

     全世界被「不了了之」的改革太多了。在台灣,證所稅就是個典型例子。多年來兩黨都主張該徵,大家也都知道一旦開徵就會牽動股市,影響稅收。但究竟牽動多少、影響多大,馬政府三年沒動作,翻遍蔡英文的十年政綱,也沒說什麼時候開徵。 

 

     假如政府一直不面對改革的代價,又要人民如何相信,改革真有降臨的一天呢?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essesam&aid=5647583

 回應文章

OldMan - 風景線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請教
2011/09/18 06:45

何謂“證所稅?”Capital Gain?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銀行家
2011/09/17 11:39

以前有個投資銀行家問他的孩子.

什麼是全世界最好的工作?

孩子回答:科學家. 銀行家說不是

孩子回答:醫生. 銀行家說不是

孩子回答:總統. 銀行家說不是

孩子反問:那是什麼..銀行家說是:銀行家

孩子就問:為什麼? 銀行家說:因為人被總統管.總統被錢管.錢被銀行管

所以談金融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