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8/21 15:49:38瀏覽2134|回應0|推薦11 | |
當經濟遇上麻煩,政治人物老愛把「共體時艱」掛在嘴上。這張嘴,被巴菲特狠狠甩了一巴掌。
這位全世界最有錢的人,上周在《紐約時報》投書,毫不客氣地批判政府「驕縱」有錢人的事實:再怎麼缺錢,都不敢加有錢人的稅。年復一年,有錢人的財富愈堆愈高,稅卻愈來愈低。
他以自己為例,儘管這麼富有,去年繳的稅只有區區十七.四%;二十位領他薪水的同事,平均卻得繳三六%。而且不只是他,美國超級大富豪去年繳的稅率,平均下來也只有十五%,遠遠比世界上許多辛辛苦苦上班的人還要來得低。
不是說要共體時艱嗎?國家不是已經在為龐大債務傷腦筋嗎?怎麼他身為全美最有錢的人,巴菲特說,卻沒人來問他能為國家做什麼呢?他打電話給認識的超級富豪,大家的回答都一樣:時艱,有錢人們卻不須共體。
巴菲特的投書發表之後,引起許多討論。有人大聲叫好,終於有個富豪良心發現,站出來講句公道話了;但也有人不以為然,認為像巴菲特這把年紀又有高資產的人,錢早就賺飽了,現在每年新增的所得並不高,加稅的負擔也不會太重,當然可以說風涼話;英國《金融時報》說,想要從巴菲特這種人身上取得更多稅收,應該課徵的不是所得稅,而是資產稅。以巴菲特的財產,「只要二%,」該報社論說,一年就能進帳十億美元,「到時候,他就知道我們的痛苦了」。
美國有個極右派組織,叫做成長俱樂部(Club for Growth),這幾天更是氣到跳腳。茶黨爆紅之前,該組織是美國最大力反對加稅的團體,主張高稅收會打擊投資意願,減少就業機會,害經濟變差。該組織大力為反加稅的政治人物背書,宣揚減稅理念──人民賺的錢,不該拿去繳稅,而是應留在自己身邊,自由投資,自由貿易,這樣才能讓經濟更好。「巴菲特真是敗事有餘!」該組織負責人查可拉說,想過好日子,加稅是錯的,減稅才是正路。
問題是,今天我們都看到了完全相反的事實:有錢人的稅率降低,好日子卻離更多人更遠。少數超級富豪們如今個個身價上百億,在全球商場上呼風喚雨;無數家庭卻繼續在高失業率、低所得成長率的泥淖中憂心忡忡。
這就是為什麼,巴菲特這篇文章如此重要:官員們必須停止驕縱有錢人。因為,政府對有錢人的驕縱,不只是展現在不加稅而已。從公共建設到預算分配,處處都可輕易見到向有錢人示好的影子。這種心態不改,就算加了稅,這筆稅收該怎麼用?政府又會如何分配?往往也會向有錢階級靠攏。
理想上,我們都希望加稅之後能讓財富分配更平均,為社會上較窮的人能得到幫助。但說得容易,實際的狀況卻令人失望。往往政府加稅之後所增加的收入,只有很小部分是拿來幫助社會上的低收入者,大部分,都還是用在中等所得以上的人身上。從修馬路(窮人大多買不起車子)、蓋機場(窮人哪來的錢出國?)到各種補貼政策,往往越有錢,所享受到的好處越多。已故經濟學家歐爾森早在多年前,就發現這種「象尾現象」──政府真正拿來幫助窮人的預算其實少得可憐,就像大象細細的尾巴。
象尾現象不是只有美國才有,放眼全世界政府的總預算,幾乎都是這模樣。歐爾森說,有錢人會透過遊說團體、政治捐獻等手段,有效地左右政策;但沒見過哪個國家的窮人,有足夠的時間、金錢與知識,去督促政府關心他們。也因此,儘管官員們口頭上都同情窮人,但長期以來行動上卻很少「驕縱」他們。
「增加對富人的課稅,」歐爾森認為,其實能為國家增加的稅收非常有限,但一個能有效將所得重分配、利用稅收來幫助窮人的國家,將是一個真正文明與有人性的社會。記得巴菲特這篇投書,別再坐視繼續驕縱有錢人的政府了。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