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7/03 06:52:00瀏覽6124|回應4|推薦23 | |
講奢華,現在很難不提到中國。奢華品市場今年可望成長八%,全世界砸在奢華品上的錢,將高達兩千六百億美元,比香港人一整年的國民產值還高;拿來替希臘救火,也綽綽有餘。
這些奢華品大買家,不是別人,正是中國。從黃金白銀到魚翅燕窩,標榜高檔生活的東西,價格幾年來炒得老高,市場上大家都說是被中國人買貴的。拍賣場上的頂級紅酒與名畫骨董,價格一次又一次創新高,仔細看,也都是中國買家下的手。
有研究機構說,中國人在奢華品上的花費,接下來每年還會成長兩、三成。照這速度推算,五年後,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奢華品,是中國人買去;十年後,有一半的奢華品,會跑到中國人的家裡。
買奢華品的,當然不只中國。阿布達比的飯店裡,現在有黃金條塊的自動販賣機;曼哈頓第五大道,倫敦市中心,多的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有錢人。從印度到俄羅斯,各行各業都在高唱奢華風。
但奢華有分真假。真奢華,來自稀有,難取得。例如在古希臘,魚與肉就是極珍貴的東西,能吃到,就是一種奢華;真奢華也來自真手藝,從廚師到雕刻家,好師父們耗費心力創作的好成品,賞心悅目,回味無窮,都是昂貴背後所代表的價值。
而假奢華,就是今天到處充斥的那些明明大量生產,卻標榜稀有,明明不精緻,卻要價昂貴的東西。假奢華瞄準的,是那種只看見價格,卻不會判斷價值的人。
頂級紅酒市場上,這幾年出現一種狸貓換太子的騙術──把普通紅酒倒入頂級紅酒的瓶子裡,然後以頂級紅酒的價格賣出,據說現在每十瓶頂級紅酒中,可能就有一瓶是這種假貨。同樣,幹這勾當看準的,正是那些只會花錢、卻不懂品酒的人。
為什麼還不懂品酒,卻硬要砸錢?為什麼明明知道很多品牌根本是全球大量生產,而且品質跟平價商品沒太大差別,還是樂於花大錢當冤大頭?
原因很多。有人為了炫耀,出現了專欄作家布洛克斯(David Brooks)說的「所得與地位失衡」現象(income-status disequilibrium)──錢賺很多,卻老覺得自己沒地位,不被重視,因此想藉由擁有昂貴的東西,讓別人肯定自己;有些人是英國學者舒卡拉筆下的「模仿族」,心中嚮往某種階級,然後學人家消費,讓自己看起來也是他們一份子;還有一種人是「享樂族」,純粹為了紓解活在現代生活中的壓力,而讓自己縱情於奢華。
假奢華的主要消費族群中,有許多並不是什麼發了大財的人,而是所得有限的上班族,因此三不五時,都有人跳出來說要反奢華,提醒人們別迷失於奢華風中。例如最近北京市,就說要整治市內宣揚享樂主義的戶外廣告,「奢華」、「至尊」這類等字眼,該市工商局說,不符合「建設精神文明」的目標。
但這類反奢華聲音,始終沒受重視。多年來奢華風無論真假,照吹不誤。沒錯,是有很多亂花錢的人,被奢華風害慘,但大多數人沒那麼笨。相反的,都很清楚自己就是要搞奢華。能為自己帶來良好感覺,就算假奢華一下,有什麼不可以呢?
一個人的小奢華,看起來當然微不足道,但整體大吹奢華風,傷害卻很明顯。首先,是浪費。看看日復一日餐館飯局上剩下的飯菜,以及家裡許久沒穿的衣服,就不難明白這點。其次,是虛胖了經濟──從美國到西班牙,多少國家正在收拾奢華風暴的爛攤子?
尤其,當人們花越多時間追逐假奢華,就會離真奢華更遠。真奢華,有時未必是物質的。一段與家人好友相聚的時光,或是與大自然共處的體驗,都可以是忙碌現代生活中的真奢華,又何必耽溺於既浪費又虛妄的假奢華中呢?中國,以及眾多新興中的大經濟體,何不起個頭,擺脫假奢華的糾纏呢?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