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哪還需銀行家告白
2012/03/18 09:19:45瀏覽10679|回應0|推薦27

 

 

     不是歐債,不是林來瘋。這星期把華爾街炒翻天的,是一位曾經任職於高盛的銀行家,在《紐約時報》上發表的辭職告白。

 

     發表這篇標題為〈我為何離開高盛〉文章的史密斯(Greg Smith),十二年前進入高盛,從菜鳥做起,一直升到副總,曾參與避險基金的管理,以及來自中東與亞洲的主權基金客戶。據他自己說,所負責的客戶總資產,超過一兆美元。過去他以在高盛服務這些客戶為榮,現在,不是了。

 

     在長約一千多字的告白中,史密斯指控今天的高盛,處處只為自己想,壓根兒沒把客戶的利益放在心上。「聽著同事們大談如何剝客戶的皮,就讓他想吐,」他寫道:「業務會議上,沒有一分鐘是用在討論如何幫助客戶,大家只關心如何從客戶身上賺到最多錢。」光是過去一年,他就聽到至少五位不同的董事經理,私底下用「呆瓜」,來稱呼那些捧著白花花銀子給高盛的人。「我必須誠實地講,從未見過如此惡質與糟糕的環境,」道德,他說,在高盛已經敗壞。

 

     辭就辭了,還這麼直接公開罵人,當然讓高盛氣到跳腳。尤其這篇文章見報隔天,高盛股價重挫,市值一下子摔掉二十億美元。害得這幾天高盛又是發新聞,又是在網站上刊登聲明,反駁史密斯的指控。

 

     針對史密斯本人,華爾街上的同業更是八卦四起。有人認為他一定是挾怨報復,有人說他這輩子別想在華爾街混了。但也有人鼓掌叫好,說得大快人心──誰不知道,幾年來以高盛為首的金融業者,把世界搞得雞飛狗跳?

 

     但老實說,史密斯的告白雖然直接,卻沒什麼新意。一來,文中所指控的現象,早就是公開的事實,也是今天「占領華爾街」運動的參與者,強烈撻伐全球金融業的理由。

 

     二來,史密斯更不是第一個來自金融圈,卻勇於點出華爾街真相的人。紅極一時的避險基金老將Andy Kessler,早就寫過《一個投資分析師的告白》;摩根史坦利史上第一位風險分析師Richard Bookstaber,幾年前寫了一本《金融吃人魔》,坦承「魔鬼是我們自己設計出來的」;而待過雷曼兄弟、被前聯準會主席保羅.伏爾科盛讚不已的分析師Mike Mayo,最近則出版了《一個華爾街放逐者》,抨擊美國金融界早就「惡臭多年」,而且,轟轟烈烈的金融危機,完全沒有帶來半點改變。換言之,風暴前喊水結凍的金融業,今天仍在用同樣的招式呼風喚雨。

 

     明明惡臭多年,卻繼續呼風喚雨,才是今天史密斯的告白會引起大家側目的真正原因。

 

     遠的不說,看看三年前的那場金融風暴害慘了多少國家多少人,業者們呢?雷曼兄弟,好端端還在,而且擺脫了破產保護,再度活龍一尾;美林證券現在改名「美國銀行美林」,繼續幫客戶「財富管理」;靠政府用納稅人的血汗錢撐過來的英國的RBS,此刻的官網上自稱能「替你的錢,找到完美的家」。

 

     更別談那些年年坐領嚇人獎金,卻把世界害慘的CEO們了──至今有哪個面對制裁?有哪個從口袋中拿錢出來賠給投資者?三年來下台的,繼續在位的,有哪個CEO不是巨富依舊,笑傲江湖?

 

     這正是為什麼,今天我們迫切需要的,絕不是再有什麼銀行家出來告白,而是更嚴肅地面對問題:一個健康的經濟,需要什麼樣的金融業、什麼樣的金融商品?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又該禁絕哪些金融活動,該如何教導人民保護自己的資產?

 

     今天政府們所縱容的所謂金融──套用老投資家約翰伯格的話──是一種「不對稱」的遊戲:行情好,更有錢的是業者自己,能賺到錢、分到合理報酬的投資者少之又少;行情壞──尤其是大壞──全世界都倒楣,這些在市場上豪賭失手的業者卻不用付出什麼代價。

 

     風暴前如此,今天又何嘗不是?難道,要繼續這樣下去嗎?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essesam&aid=6228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