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移民第二代的歸屬感 ─ 記來紐十六年
2014/01/04 10:55:24瀏覽3027|回應6|推薦32

移民來紐時是將近九歲,在台灣小學三年級讀到一半,轉眼間,到這個月,也將要滿十六年了。

因為是全家帶著一個半的二十呎貨櫃一起移民,所以十六年之間也只「拜訪」過故鄉台灣兩次,一次是剛來滿一年之時,另一次是八年前。要出國時還是個懵懂的孩子,反正爸媽在哪裡,那裡就是家。十三歲時寫過的一篇「那一年的冬天」,描述了出國時的心情:

 

那一年的冬天,寒流來襲的次數頻繁。而當時八歲的我,也是夾雜在那些一大早就呵著白煙急急趕路的小學生之中。雖然一踏出家門,便有刺骨的寒風撲面而來,但是,比每年的寒風急雨更讓人擔心害怕的便是打開報紙時所映入眼簾的 ─ 一則比一則更令人觸目驚心的新聞。因此,在那一年的冬天,我們選擇了離開台灣。

 

在當時,移民對我來說還是個新鮮詞兒,懵懵懂懂中,只隱隱約約知道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又要搬家了。而且是搬到一個遙遠的異域。年幼的我,對台灣的生活雖稱不上根深蒂固,但畢竟是自己所熟悉的環境,所以,也許是對這個故鄉在悠悠的感覺中挾帶有了那麼一點的不捨吧。

 

在一個大雨後的黃昏,空氣中隱隱地帶著雨後的清新。走在被晚霞籠罩著的街道上,看著來來往往的行人、車輛及熟悉的街景,我第一次在淡月昏黃的路燈下找到淡淡的離愁。晚飯後回到家裡,面對傢俱打包後的環堵蕭然,我又再一次感覺到,我們真的要離開了。

 

飛機起飛的前一晚,我在難得一見的星空下,有著準備接受人生中一大改變的心情。在微微冷風的吹拂下,天晚了,更晚了...

 

翌日晚上,我們在和這片土地輕輕的道別聲中飛昇得越來越高。漆黑的地面上點點閃爍的燈光,在那一剎那間顯得如此遙遠,卻又是那麼地熟悉...

 

四年後的今天,又是一個冬夜。對故鄉的記憶早已在異鄉的夜裡一點一點地散了、淡了。但我對於故鄉,卻彷彿又有了更深的親切感;雖然,它沒有那麼完美的環境、沒有全然的善良的人群,但,它畢竟是我的故鄉、我所出生並生活了將近九年的地方。而且,在現在及遙不可知的未來,不論我是在這小小世界的哪一個國家裡,台灣都將永遠是我的故鄉。

 

今夜,冬夜,一點點地深了、深了、更深了...

求學、成長,從小學一路到大學,一直沒有深想過什麼民族啊、文化啊的歸屬與認同之類的事情。幾年前,有一位四、五歲時就搬來紐西蘭的朋友,聊到說她不知道自己究竟該算紐西蘭人還是台灣人,因為總覺得兩邊和自己都不完全相似,所以感到苦惱。那時聽著,僅管瞭解,也沒什麼感覺。雖然修社會心理學討論自我認知的多重性時,曾經考慮過自己究竟是「台灣人」還是「紐西蘭人」,但是最後的結論也只停留在「問我在哪裡出生,或是在紐西蘭被問到家鄉是哪裡,答案就是台灣。在其他國家被問到從哪裡來,答案就是紐西蘭」這種實用卻毫不深刻的程度。

一直到去年,可能是年紀,也可能是終於將要抵達學業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才從不自覺到有自覺地開始思考身為移民第二代的歸屬感。究竟該說自己是哪裡人?中文是我的母語,是在家時說的、平時寫心情寫詩寫散文時最為得心應手的、是最為熟悉與運用自如的語言。英文是從幼稚園就開始習慣的、平時在寫論文、做研究、工作上、教學、和同學同事交談時使用的、是日常生活打點食衣住行時自然而然的語言。

從小學一路到高中 (尤其是高中時代),也許是學區緣故,同學中一直有一群同樣是1996-98年台灣移民潮的第二代的朋友。我那屆可能因為剛好是屬龍的同學居多,所以龍子龍女的台灣人特別多。大家平日交談時中英文皆通,凡舉台灣小吃、華語影視音樂、金庸小說、甚至台灣國立編譯館版本的國文課文...皆是共同話題。見面時講台灣口音的中文,不見面時在尚未被Facebook取代的MSN上用紐式英文聊天。可能因為朋友間的背景太類似了,所以從來沒有覺得自己和誰格格不入。

上了大學,同學的背景更廣了。所謂「台灣暨紐西蘭學生會」中,雖然多數會員仍是台灣人,但是同時也有來自大陸、馬來西亞、香港...等地的學生,有些活動還會有洋人同學參加。朋友中不再有那種背景高度類似的純粹,既有中文說寫皆流利(甚至會寫書法)者、也有講中文會咬到自己舌頭,母語已幾乎是英語者。雖然梁靜茹和SHE依舊人人皆識,但若是提起張無忌、任盈盈,知道我在說誰的可能只有兩三人。朋友之間最主要的共同話題是課堂功課與網路電腦遊戲。所以說讀心理+管理的我,在大學時朋友基本上「分裂」成三群:學生會一起辦活動,但是談起電腦遊戲時我完全聽不懂的工學院朋友 (台灣人為主);平時一起上課,可以討論功課,關係也不錯,但是日常生活和興趣沒什麼共鳴的同學 (華人洋人皆有);還有就是中學、高中時代的朋友 (多數到澳洲念大學了,留在紐西蘭的也只剩單線連繫)。

其實讀大學時就已經有些「感嘆」,覺得朋友之間的凝聚力不如以往了。等到大學時代的朋友多半都工作去了、而我也進入研究所時,才發現和大學時代的朋友們文化背景相似度,其實已經算蠻高的了。研一(註*)時我們一屆也不過四十個同學左右,其中大約有三分之一是紐西蘭洋人。我是班上唯一個台灣人,而除了我之外,另有三位大陸留學生、兩位韓國同學、以及其他幾位歐洲、印度、中東的同學。在文化上不但沒有任何深刻的共同點,還常常見到同學之間的文化差異以及因而促成的文化交流。不過,大家倒是在無數個集體趕報告、準備考試的時刻,建立起了另類的革命情感。

再來,讀了博士,正式進入大學教學系統,發現連所謂的「紐西蘭文化」都不見了。同樣博士生或一起教學的講師中,多的是歐洲人 (尤其是德國人)、印度或中東人、說著純正英文金髮碧眼的加拿大或美國人、還有東南亞人、大陸人...

自上大學以來的這幾年,我的確曾經感慨於同鄉難逢。也曾經想像過,若是不曾出國,就當一個土生土長的台灣人,不知會不會有比較深刻的族群歸屬感、能不能過上明琲的小說《寒假》或甚至於鹿橋的《未央歌》那樣的大學生活,一群同樣青春美麗俊帥有才、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年輕人,聊著共同的憧憬與夢想,女生一樣漂亮、男生各有各的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去年剛開始思考時也曾質疑過,自己究竟是台灣人呢,還是紐西蘭人。若說第一代移民的挑戰是要以不甚嫻熟的外語,適應全新的環境,並且試圖打入當地就業市場,那麼,對於第二代來說,在相對平順的適應過程中,唯一會疑惑的就是自己究竟有沒有專屬的文化了吧。就像我的朋友說的,現在回台灣,人家看我們是「海歸」;留在國外,就算英文再道地,長相卻一看就是「非主流」。悲觀一些的人,面對這種「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移民第二代「兩頭落空症候群」,大概早已「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得不知淚崩到哪裡去了。午夜夢迴,甚至會深深懷疑移民之路是否是一場美麗的錯誤、幻滅的劫數...

但是,想了許久後,我覺得自己並不認同這種想法。不論任何國族,都鮮少能達到所謂高度純粹的一致性。台灣人之間光是以對時事與政治的態度,或甚至是以平常主要看的電視台來區分,就能立刻分辨出許多不同的「族群」。那麼,為什麼必須是「台灣人」或者「紐西蘭人」不可?誠然,身為移民,往往會比從未離鄉背景的人感受到更多文化、生活、甚至自己內心的衝突。但是,也許就是這種衝突,才有著激起更高的浪花、看見高遠處視野的潛能。雖然曾經嚮往身為多數中一份子的那種不起眼的平和與篤定感,但是,轉念一想,又為什麼不能是志同道合、有著特定記憶與烙印的少數?再退一步說,台灣自身的歷史軌跡也注定了台灣人的多元性,「台灣人」一詞中,又包括了多少相差甚鉅的習俗、淵源與血緣。族群不在大小,而在共鳴。更進一步說,也許世界上從來沒有過真正的「多數」?

我一路上的同學朋友,單論移民第二代,到如今也有一些學成歸國報效台灣的,也有許多是在第二、甚至第三故鄉落地生根,為大同世界的理想做出貢獻、朝四海一家的地球夢想邁進的。畢業後留在紐西蘭或澳洲的同學朋友中,有些在政府單位工作、有些進入銀行管理部門、有些受聘於諸如資誠、勤業眾信等全球四大會計師行、有些成為教師栽培社會幼苗、也有好幾位最近剛出爐的醫生、牙醫。第一代移民所遭遇到的就業困難,到了第二代成長之時已經明顯地降低了。這應該是讓我們的爸爸媽媽這一輩最欣慰的事情吧!

因此,在出國將滿十六年之際,我想以自己很喜歡的一句話來總結此文,也將此句送給所有世界各地,不論是在故鄉或是異鄉的朋友:從心之所行,即為正道。而且各人有各人之道,難以比較!

註* 奧克蘭大學商學院研究所第一年有兩種不同學位:Post-graduate Diploma (申請門檻為大學成績平均70%以上)、Honours (申請門檻為大學成績平均75~80%以上)。兩者念完後皆可申請讀碩士(Master of Commerce)。Honours念完後也可以直接申請讀博士 (Ph.D) (門檻較高)。

※ 感謝電小二推薦至聯合新聞網首頁新聞頭條區網評!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ennifergao&aid=10350708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妳的中文真好 !
2014/02/12 09:57

妳到 New Zealand 16年, 還能寫這麼好的 中文 ,真了不起(相信妳父母也有大功勞)。

祝妳前景光明,順利如意!

譓媃(jennifergao) 於 2014-02-12 11:32 回覆:
王曰先生您過獎了!涵對中文一直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親切感 ,也許就像您特別喜歡查訪歷史事記的感覺!

明明明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2/12 06:50
說的好..心有感觸感恩分享..Fox加油
譓媃(jennifergao) 於 2014-02-12 07:07 回覆:
謝謝明的迴響!

玄宇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1/28 21:23

人文地域的觀念

實際皆為人類社會文化所制定

但著眼於基本人性心靈者

則又能跳脫如此地域框架

不受文化的綑綁與束縛

並保持思考的活潑與獨立性


譓媃(jennifergao) 於 2014-01-29 06:29 回覆:
感謝玄宇居的注解。的確如此!想想無論是文化或社會或制度或法律,其實也都是由許多「個人」組成的「集體」來創立與維持的。以前聽說過心理學(注重個人)和社會學(注重集體)其實是對立的,或許就是這個意思吧!

Melody 心靈小棧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1/10 01:39

謝謝分享

洋洋灑灑一大篇道盡移民心聲 真有耐心 那麼小就隨家人移民 中文造詣那麼好 可見妳平常很用心 家教也很成功 

其中一張泛舟全家福 看來看去家人都長得很像 ( no offence) 幾乎是"四胞胎" 相信你們一家人感情一定很融洽 祝闔府安康!


Melody the one who always cares!
譓媃(jennifergao) 於 2014-01-10 12:31 回覆:
謝謝Melody!雖然在紐西蘭住的時間已接近在台灣的兩倍,但是還是覺得中文是最親切的 (可能是因為「六歲決定一生」吧,哈哈)!白水泛舟是我們全家一次難忘的經驗,有空的話Melody家也可以湊成一船!

小彩的美加台生活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1/05 18:04
我們當初也有這種質疑後來想想我們就算是國際化較深的人到那都是應該可以適應的.不必太細究是那出身的.這已是個地球村了
譓媃(jennifergao) 於 2014-01-06 11:50 回覆:
感謝您的回覆,也希望有一天地球村的理想能夠成為所有人的信念、真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