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1/25 12:44:08瀏覽1017|回應5|推薦34 | |
啟示錄17章到22章﹐ 有兩個平行的主題﹐ 其段落以類似的方式開始和結束。 這幾章顯示一個「雙城記」的故事﹐ 一個是巴比倫﹐ 另一個是新耶路撒冷。 17章1節到19章10節﹐ 談的是神對巴比倫的審判﹔ 21章9節到22章9節﹐ 是新耶路撒冷的景況。中間的章節則是講到舊城(舊帝國)的終結﹐ 和新城(神的國)的降臨。 對於第一世紀的信徒而言﹐ 巴比倫早已過去﹐ 羅馬的強勢文化的逼迫和誘惑﹐ 才是他們需要抗拒的。但是約翰讓那些信徒明白﹐ 巴比倫的精神始終沒有消失。 初代教會的信徒知道﹐ 公元前586年﹐ 南國猶大亡於巴比倫﹐ 以色列民從本土被擄掠﹐ 在外邦中流離。因應了神對於他們不持守真道﹐ 對神不忠誠的審判。 而另一方面﹐ 源於人類建巴別塔驕傲心態的巴比倫﹐ 也代表地上的權勢﹐ 是人的力量建立起來﹐ 彰顯自己威風的標誌。 現今讀啟示錄這一段﹐ 也要根據這個認知。 尼布甲尼撒王面對其顯赫成就﹐ 誇口說的﹕「這大巴比倫不是我用大能大力建為京都﹐ 要顯我威嚴的榮耀嗎﹖」一直在人類歷史裡迴蕩﹐ 高舉著人類在文化﹐ 經濟﹐ 政治﹐ 武功﹐ 社會的成就。 巴比倫城即使沒有重建﹐ 但表徵其精神的複製品在不同的國家﹐ 不同的時期陸續出現。 波斯﹑ 希臘﹐ 羅馬﹐ 阿拉伯帝國﹐ 成吉思汗帝國﹐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帝國﹐ 法國(拿破侖)﹐ 英國(日不落國)﹐ 蘇聯﹐ 德國(第三帝國)﹐ 日本(東亞共榮圈)﹐。。。都是試圖要建立另一個巴比倫。 啟示錄清楚指出﹐ 人類文明總是有滿足自我﹐ 高舉自我﹐ 神化自我的特質和野心﹔ 但是這樣的神格化自己終是要被摧毀﹐ 如同尼布甲尼撒王夢見的人像﹐ 被一塊非人手鑿出的石頭擊毀一樣。[但以理書對世界局勢發展的預言] 只有獨一真神(羔羊基督)掌有永恆而全然的權柄﹐ 但那權柄卻是因著自我犧牲﹐ 極度降卑之後﹐被提昇為至高而賦予的。
尼布甲尼撒王雖然可以摧毀地上的耶路撒冷﹐ 但是巴比倫的力量無法勝過基督掌權並治理的新耶路撒冷。 啟示錄也明確提醒﹐ 任何世代的信徒﹐ 若是發現其所處的社會﹐ 對於自身成就開始陶醉與崇拜時﹐ 就要警覺而保持距離﹐不盲目附從跟隨。 此外﹐ 更深入﹐ 更隱約的﹐ 在任何文化裡﹐ 那些看起來很好﹐ 但卻是與成全基督﹐ 高舉基督(Christ fulfillment)相違拗的﹐ 都是屬乎巴比倫的精神。 例如現今有些基督徒輔導可能會引用的﹐馬斯洛(Maslow)的自我實現理論(self actualization)就是一個﹔ 或是有些教會提倡的要在職場產生影響作用的肯定自我﹑ 追求卓越。 換句話說﹐ 即使從外在看來﹐ 信徒仿彿處於巴比倫城(地上帝國)的環境裡﹐ 但是他們的生命卻應該已是在新耶路撒冷城(神的國度)裡。 如同約翰那樣﹐ 基督的信徒要時常以一個超越時空的眼光來衡量審斷﹐ 洞察地上的變化﹐ 知悉其短暫和必然的終結﹐ 並且帶著盼望﹐ 知道那永恆得勝的﹐ 雖然看似隱藏﹐ 必然會彰顯。以此信念﹐ 持續其對主耶穌基督的忠誠。 因此啟示錄不只是在談未來﹐ 而是從未來回頭看﹐ 在現今景況中﹐ 我們生活裡每個抉擇﹐ 是忠於基督﹐ 還是自我權益﹖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