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聖經」劇集談「上帝之子」(Son of God)
2014/05/06 04:41:49瀏覽11457|回應10|推薦65

[圖片取自網站]

今年春天,美國電影界推出了幾部關乎信仰的影片,「神的兒子」(Son of God, 上帝之子)是其中一部。

嚴格來說,這不是新製,而是把去年(2013)收視率頗高的迷你電視劇集《聖經》(The Bible)的片段加以剪輯融合而成。

去年二月我讀到標竿雜誌(Guideposts)一篇文章,是電視實境秀《生還者》(Survivor)製作人Mark Burnett寫的,提到幾年前他的妻子Roma Downey 希望他能拍製一部影集,呈顯慈愛的神對於人類有其美善計劃。

美國的電視觀眾對於Roma Downey不陌生。她主演的《Touched By An Angel》,內容溫馨感人,闔家可以共賞;從90年代中期開始,將近十年之久,在禮拜天晚上是高收視率的節目;只要沒外出,我們家多半會看。

因此對於Roma演耶穌的母親的這部10個小時電視劇集,我自然抱著期待。不過《The Bible》是在有線電視的歷史頻道演出,我家沒訂有線電視,無法看到。

劇集開拍時,製片公司找了一些大教會、機構的牧者為顧問,想必是要倚重他們的介紹,吸引信徒觀看。

影集選在去年復活節之前的三月初開播,第一集就創下有一千三百萬觀眾的收視新高記錄,此後幾集收視率也不低,所以電視集甫結束,四月初馬上就推出BD,DVD,大概也賣的不錯。

可能如此,製片公司看機不可失,再接再勵,把《The Bible》裡關於耶穌基督的故事加以剪輯成為影片,今年二月28日在美國各大院線開始放映。

我讀了幾篇影評,評語都不佳,用了一些字,例如平淡,呆滯,無生氣,缺乏戲劇情節(flat, bland, inert, static story,rarely cinematic);還以為他們是出於對基督信仰的敵視。直到我借了《The Bible》的DVD來看,覺得從電影角度來看,影評人寫的算是中肯,不是因為反對信仰。

《The Bible》前半部是舊約的幾個重要故事,例如挪亞方舟,亞伯拉罕獻以撒,摩西領以色列人過紅海,參孫推倒敵人的神廟,大衛擊殺歌利亞,但以理在獅子坑等,情節算是緊湊,但涵意都不夠深刻。

後半部五個小時雖然聚焦於耶穌基督,最後一集稍微提到使徒行傳的保羅,但整體劇情並沒有深入刻劃「耶穌基督的救贖使命」這個主旨。

把平鋪直敘的五個小時電視劇集再裁剪成兩個小時的電影,自然要刪減許多輔助細節。

例如耶穌在曠野受試探。因為演撒旦的演員表情被評論極其像當今的美國總統歐巴馬。雖然Burnett夫婦否認有意如此,但可能為了避免更多爭議,聽說電影裡刪掉這個情節。

耶穌以「神兒子」身份,出來傳揚神國福音開始,到最後上十字架,一直在承受神的敵對者「撒旦」的試探。

曠野的三個試探是把試探的幾個本質勾勒出來:不要敬畏神,以人為方式盡快滿足自己的口腹,名聲與地位的慾望。

電影片名「神的兒子」,應該保留曠野試探的情節,否則最後上十字架之前,客西馬尼園裡的禱告就會失去其包含對抗撒旦試誘的意義了。

再者,演耶穌的葡萄牙男演員Diogo Morgado的演技,不知是劇本不夠好,難以發揮;還是本來如此,總之相當平凡。整體模樣,落入俗套,仿佛出自中世紀的壁畫,蒼白英俊,長髮垂肩,平和微笑,表情謙柔有餘,剛勁不足。

雖然按Burnett夫婦解釋,他們要表顯的主題之一是「神的愛」。但是,愛,除了溫和,也有強韌面。劇情裡這樣一個人的言行,不知道有什麼能吸引門徒們的跟隨,和引發猶太宗教領袖的緊張?

劇集裡,除了耶穌的舉止投足缺乏震撼力,門徒們也是無什特色。除了個別呼召彼得,馬太等有限場面,其他情節裡,這些有著橄欖膚色,黑髮(短髮)黑鬚的演員們似乎充其量只是暗色背景,用來凸顯耶穌的白皙面孔。

反而演彼拉多的演員,其臉孔線條好像從岩石雕削出來,展現出剛毅,冷峻,嚴酷的羅馬官吏表情。他出現的幾個場面和台詞,給人更深刻的印象。

還有劇集從一開始,只要有門徒在的地方,就有抹大拉的馬利亞同行。也許導演是要避免被評為「重男輕女」,說耶穌的跟隨者怎麼只限男性。但劇情對於這個馬利亞的來歷卻是毫無描述,是一個缺失。

新約馬太,馬可,路加福音記載大量神蹟,著重於它們是耶穌宣道過程的重要事跡;而約翰福音只記載幾個神蹟,則是藉此逐步要印證耶穌的身份(identity)乃是基督(彌賽亞,救世主)。

但是《The Bible》劇中,耶穌行的幾個神蹟卻舖排的很草率。醫治從屋頂被捶下來的癱子,以五餅二魚餵飽五千多人,使拉撒路復活,狂風暴雨中行於水面等等,好像只是把教會主日學課程的圖片抽出來轉成動畫,卻沒有讓人真正明白,串聯其神蹟奇事的意義何在。難道是要人看了,再去詢問教會牧者或是主日學老師?

影片還有前後矛盾之處。耶穌呼召彼得時,要他成為得人的漁夫。彼得問他們要做什麼?耶穌回答:改變世界(to change the world!)

「改造世界」當然不是耶穌來世上要做的事,然而若是製片和導演有新創看法,那就看他們怎麼順著這個主軸發展吧!

偏偏到後來,耶穌和彼拉多對話,耶穌的回答是引用約翰福音18章35-37的經文,說祂的國不是在這個世界,祂是為那個國度而生,而活,要見證真理。可是前面劇情裡,對於「神的國度」卻提及不多,因此這段對話反顯得突兀。

此外,劇集用一個小時演耶穌被捕受難,被釘十字架;這是耶穌來到世上的目的----成為神的羔羊,在逾越節被獻為祭,承替世人的罪孽而死,但是我覺得其中有個敗筆。

耶穌被拷打時,柵欄外圍觀的人群裡有祂的母親馬利亞。鏡頭數次聚焦於她的痛苦流淚表情,一方面凸顯耶穌所受的酷刑,另方面顯出母親不忍兒子的受苦。

然而觀眾若轉去注意母親悲憐愛子的受苦,就可能不會錐心深思那些鞭撻,是無罪的耶穌代替我們罪人在承受。

這樣的安排,容易讓人陷入人性的「悲情意識」層面,而淡化耶穌基督順服父神救贖旨意,成為替罪羔羊的重要象徵。

再者,耶穌復活之後的各場景,氣勢也嫌不足。

他先是在墳墓外對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然後進入聚集的門徒們中間,跟懷疑的多馬對話;而後是在巖石高地對一小群人談到要等候聖靈的大能,並且差派他們將福音傳到地極。劇情裡,這些人的反應卻是相當「冷靜」,連看到耶穌基督升天,表情居然也是「安詳自若」。

最後一集裡,還有法利賽人保羅前往大馬色要去逼迫基督徒,半路上碰到復活的耶穌基督,被強光弄盲雙眼,然後因著亞拿尼亞的禱告而復明,成為耶穌選召向非猶太人傳福音的使徒。整個過程,演保羅的演員也是溫吞吞的,沒演出心境的起伏轉折。

甚至到劇集最終了,耶穌向流放在拔摩海島的使徒約翰顯現,還是一派的溫文儒雅模樣,不是聖經啟示錄所記載那樣,眼目如同火焰,面貌如烈日放光,讓約翰一見就震驚,仆倒在地。

五個小時的劇集還是有少數創意之處,其中之一是耶穌呼召稅吏馬太,場景裡還有等著捉拿耶穌錯處的法利賽人,所以耶穌說了一個法利賽人和稅吏去聖殿禱告的比喻。故事終了,稅吏說:「神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是藉馬太口中說出,頗為感人。

另一處是猶太官長尼哥底母夜間來探訪耶穌,想更多認識祂;對比耶穌的門徒猶大夜裡去找猶太祭司長,要出賣耶穌。同樣夜間的舉動,一個因來會晤耶穌,而開始新生命,另一個則是步入滅亡。

我讀福音書時,曾多次自問,如果自己生在耶穌那個時代,是否會認出耶穌的真身份?是否會跟隨祂?我必須誠實回答:也許不會!

因為對於與他同時代的猶太人而言,他其實好像是個惹麻煩的異議份子,不守安息日誡命,與稅吏娼妓來往,被譏為是好酒貪杯之徒。不過這些看似德行不好之處,並不足以讓猶太宗教領袖想要將之鋤掉。

祂的群眾魅力應該也不是原因。因為每次(至少在約翰福音裡)耶穌行了神蹟,例如五餅二魚的事跡,祂就說一些奇怪難懂的話,讓人反感,或是要人不能張揚,以此遏止大群人的跟隨。

讓猶太領袖憤怒的乃是耶穌自稱祂是「神的兒子」,本質上與神同等。加上祂狂言,聖殿要被拆毀,而那卻是他們享受權柄和利益的所在。面對這樣的褻瀆和煽惑,他們只有借羅馬總督之手,將之除掉而後快。

也因此,當時的那些門徒會跟隨他,想必也需要勇氣,他們必然對於羅馬的壓制不滿,希冀耶穌能帶領他們,像昔日的摩西那樣。

然而在耶穌被捕,受刑,被釘死,他們的夢想也隨著破碎。從矢志跟隨到憧憬幻滅,內心的衝突是何等大;再看到祂的復活,震撼應該更是難以言喧!

福音書,或是整本聖經的書寫,類似圖畫的素描,多是簡單勾勒幾筆,就完成一個事跡的記錄。其中細節,有時需要讀的人去揣摩、深思、默想、體會。

如果掠過這個努力,即使熟悉經文,能引用自如,也只能給人膚淺字句註解,而不是洞察的領悟(insight)。好像端出食物,如果沒費心烹煮,只是生冷,即使是頂級牛排,也讓人難以下嚥,遑論消化!

我覺得《The Bible》劇集就是如此,雖然多半中規中矩的照著聖經而演,好像只是把新約福音故事粗淺浮泛的敘述一下,給觀眾一些浮光掠影的圖像,可是缺乏清楚主旨與震撼力道。

身為基督徒,對一部關乎耶穌基督的影片喝倒彩,非我所願。

但是我若從一個非基督徒,或是對聖經不熟悉的觀眾角度來看,五個小時的劇集只給予一堆零碎故事拼湊的感覺,剪輯成兩個小時,還有什麼看頭呢?

難怪在美國上演,最初幾天(週末)是靠教會包場,票房還算亮麗;但是才10個禮拜,放映的電影院從3000多家到只剩200間左右,而票房收入更遠不如晚一個月(三月28日)才上映的NOÉ (Noah,從片名可知是聚焦挪亞這個人物,而不是「挪亞方舟」)。

雖然後者不是全照聖經版本,還穿插光怪陸離的機器石人似的墮落天使,部份劇情冗長沉悶,但至少有創意,主旨圍繞人類的罪惡和神的審判,著重於挪亞個人對於公義的認知和省思,承接造方舟這使命帶來的震撼與無力感(誰不會如此呢?) ,是否下手殺死新生雙胞胎孫女的掙扎,到最後彩虹出現,象徵神的憐憫。主角的內心戲發揮盡致。

聖經創世記只用將近五章的篇幅敘述挪亞的故事,如果一部「挪亞」,即使讓人爭議,可以拍的這麼有特色;那麼著墨更多的耶穌生平及使命,豈不該拍的更深刻?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chen50&aid=13094951
 引用者清單(1)  
2014/09/24 01:24 【udn】 這有其他產品!耶穌 省思 門徒 生平比價

 回應文章

Oskar--耶和華是我牧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6/30 20:24
我上星期由於收到教會肢體轉發、含有《上帝之子》每集超連結的分享以後,也找時間觀賞這部應當非常有看頭的福音工具(畢竟千言萬語再生花,往往也比不上一幅圖畫生動);整齣劇作的延續,確實依照著舊約跟新約《聖經》的編排方式,出場腳色之間的對白,都確實是《聖經》經文無誤。

不過從《創世紀》開始,就覺得有些重要部分(例如雅各聽從母親的獻計及要求,騙取原本屬於以掃的長子祝福、在伯特利首次遇見神、率領妻小僕婢過河時跟天使摔跤;以及約瑟被哥哥賣到埃及和之後的發展),怎麼無緣無故的沒有出現,這或許受限於每集時間長度等客觀條件吧?但接下來的《出埃及記》裡面著名十災似乎交代太快;更讓我錯愕的是,摩西之後的以色列會眾領袖:約書亞,怎麼在摩西領受十誡的時候(不管是第一次還是第二次領取法板)就「蹦」出來了、而且馬上就跳到主耶和華叫十二支派渡過約旦河的《約書亞記》(中間的《利未記》、《民數記》跟《申命記》...全部省略)?

《士師記》只剩下不是基督徒,應該也略知一二(如同十誡跟挪亞方舟)的參孫,其餘的基甸、耶弗他等人物,都僅餘乾瞪眼跟一旁乘涼的份;《撒母珥記》確實交代掃羅之所以被揀選及膏抹為王的前後(即便也幾乎等於「數語帶過」),掃羅沒有依照上帝旨意,殺光亞瑪力人而被宣告失去寶座也有提到,大衛用石頭打倒哥利亞、被掃羅重用之後,因為「掃羅殺死千千、大衛殺死萬萬」,開始被主子追殺而亡命天涯的過程也沒省略;不過... 大衛征伐耶路撒冷的時候,被老闆戴綠帽且藉刀殺害的烏利亞,怎麼又「提早」當場了?大衛在目睹讓他熱沖昏頭的拔示巴,在陽台上當眾沐浴之前,就跟這位日後產下所羅門的美麗少婦共舞了?所以...我看到此,就把視窗關掉而不再看下去了。

這齣影集絕對有誤導慕道友跟尚未接觸基督信仰,或者已經奉父、子、聖靈之名而受洗,但亟需神的話語跟真理來餵養的主內新生兒們。但願只是我太過於吹毛求疵而已... 

Bacon is not pork
2014/06/23 10:14

寫得太好了  當我看到(演員的)耶穌演成痞痞的好萊屋是英雄模樣  我就無言了
change the world ?  你在演哪齣  復仇者聯盟嗎?
耶穌不是英雄 他來到世界上是謙卑 順服 
做眾人的奴僕 先降卑後升高
先苦難後得著榮耀

世人看維羞辱 失敗的 無法救自己的 在我們看來卻為神的大能 智慧 公義 對我們的愛
總總看似矛盾的 反面的 全用神的智慧在十字架上結合在一起了
這麼重要的反合性 也沒拍出來
而只是 五餅二魚 醫治大麻瘋 眾人尖叫
耶穌基督就這麼膚淺嗎 電影難道只能拍現象 不能拍出精義嗎? 


耶穌基督來到世上基本上就是 來受苦 順服 得著榮耀
幾個短的故事裡面隱藏著多少多深的奧秘
結果電影就像好萊屋式主角威能 開個無敵放個神跡 一逞主角耍帥之快

這麼棒的 救贖的 重要的題材卻把他拍成即刻救援
我氣到快從一樓跳到十二樓 蝙蝠俠-黑暗騎士 美國隊長2 
刺激1995 幾個人想出來的題材  都可以拍得如此深刻
把人性的黑暗 軟弱 絕望總總與理想的矛盾衝突 拍的富有美感
刺激1995 描繪希望 拍出柳暗花明 苦難後人還有盼望
像是給人安慰的一首詩篇 裡面還用了莫札特的費加洛的婚禮 多麼美
黑暗騎士 就不用講了 超級英雄的背後 也只是個血肉之軀的人 
犯罪動機的背後 有著恐懼 以及私慾(最後小丑給兩艘郵輪上的人 兩個引爆器

而這麼好的聖經題材 神寫的題材 裡面有無盡智慧的題材 拍成這個樣子
我想電影界的基督徒 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磨練 成長
不過就從正面點來看
或許真正有智慧的人都去當牧師 傳道了
這樣也好 
 

(我只看預告片就不想看了 如有偏頗 請見諒 也指正 感謝


阿勇
2014/06/02 01:32

對阿 這部片讓我充滿問號 不知道他要表達甚麼 好像只是把一些事情跟我說 然後就...恩恩?所以呢?

這種感覺 雖然耶穌說了很多都很有道理沒錯 不過很多到理是早就已經存在我心裡的基本道得觀了,而電影中給我的感覺就是 耶穌不斷的顯神蹟顯神蹟 然後叫我要相信他相信他 整個就讓我感覺很衝突 更何況我也重未經歷過任何神蹟 就算經歷了也不見得是誰造成的 奇蹟本來就可以以機率的形是微乎其微的存在於自然中 我也認識很多基督的朋友都是很善良很好的人 不過可能是我也沒有主動跟他們想要很深入的談這種宗教問題吧 牠們給我的感覺就是 信信信!!! 然後講一些神蹟= =...好吧 不得不說 我感覺很膚淺...我是比較個人主義的人 信我所信 不信我所不信 憑著自己良心行事 不會走偏 不過就是很好奇我那些基督朋友他們心理狀態跟精神之助到底是甚麼? 事不是內心常常很無助才會去相信阿(抱歉 我的真心話) 我內心也有無助的時候 不過我總是趕快找實際的方法將他實際的解決 這樣很多困難都會煙消雲散的 己使無法解決 我也會誠實面對自己 和面對現實 只要做到這點大部分的困難是可以了解的 總之我很好奇 :P

(spring38012@hotmail.com)

海音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5/21 10:26

我覺得自己看得還不夠深入,所以對於您這篇文章有著當頭棒喝的作用在,經過您這篇文章的提醒,才發現演耶穌的男角還真的缺乏了一點剛毅的味道呢!

而門徒的表現也是好平靜阿......總之,後面馬利亞反而變成重頭戲了。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4-05-23 14:15 回覆:

拍演耶穌基督的電影,通常是要傳遞福音信息,就是耶穌基督的捨命,為的是救贖人類。要讓觀眾看完,產生的感動裡,還會衍生:到底耶穌的死與復活,和我有什麼關係?

如果觀眾沒有被感動到那個層面,電影就只是演出一些故事,而沒有“信息”。

我覺得“上帝之子”就是如此,剪輯了一些故事,但缺乏震撼,直入人心的“信息”。


大海(穿新衣)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5/11 07:15
以貞吟對「聖經」的深刻體會,要拍出一部會讓貞吟滿意的「聖經」電影,可想而知,是很難的。可惜製片公司請來的那些「顧問」,都沒有發揮「顧問」的真正功能。 顯然貞吟相當富有藝術細胞。下次有人要拍「聖經」電影,寫「聖經」故事,。。。可以找貞吟當顧問。 以上是我的讀後感。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4-05-12 09:33 回覆:

呵呵,這和對聖經體會多少好像沒有什麼關係耶!

我只是覺得製片商對同一個“貨品”這樣包裝再包裝,還期待消費大眾捧場---或至少教會“忠信”的會眾能繼續捧場,實在是拙劣行銷手法。電視劇可以分集演出,而電影必須是一氣呵成的產品,不該是把四個多小時的故事剪剪貼貼,拼湊成為兩個小時演出。

在台灣,這個影片好像也是走同樣推銷路線---首映日找幾個大教會牧者,影視界藝人出席,靠他們的推薦,教會的包場,推銷一部好像取材兒童聖經故事的影片。

我問同樣看過“聖經”劇集的小兒子他的感想。他聳聳肩,說:“so, so, not very impressive!" 

PS:在美國,這是第11個禮拜演出,放映的影院只剩125間左右了。哎!


Den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5/09 09:14

用表演的方式或是用繪畫的方式來表達聖經文字經常是很難精準。

耶穌和十二位門徒這些猶太血統子孫是黑髮,金髮,長髮還是短髮?是以達文西畫的一字排開為準?

東方博士到伯利恆探訪耶穌時是幾位博士?但表演時就必須有個數字,全變成了三個博士。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4-05-12 09:42 回覆:

是的,以表演或是繪畫表達聖經簡單的文字敘述,是有其難度,但也能夠使用想象的空間:如果在某個程度上還是忠於當時的社會人文背景。

達文西的”最後晚餐“裡,耶穌的模樣,成為一些影片裡耶穌的造型,但我猜,達文西是按著當時歐洲人的樣貌來畫耶穌吧?而且畫中,晚餐的坐席方式,的確不太像當時猶太人用餐的習俗?!

繪畫或是電影,對於耶穌形象,美化居多,而聖經卻是形容祂 ”無佳形美容,如根出於乾地“。


天路(今日當如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5/08 15:25

文化傳承斷層?!

基督徒從60年代娛樂主流,經過了喜嬉皮,新世紀等文化流行消長,

已經從主流位置上被替換,正規神學角度的電影,需要敬虔有才華的新血投入,

求神憐憫這個世代,恩待祝福主裡有才華的接班人與有財力的投資人。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4-05-12 09:49 回覆:

我相信有才華的演員,有財力的投資人是存在的。

但是,不懂,為什麼近年來一些關乎信仰的電影,內涵總是不夠深刻,好像循著一個膚淺模式,把耶穌基督當作像Prince charming一樣的 ”拯救者“,他一出現(或是落難的人一旦歸主),生活的難處就解決了,需求得到供應了,。。。這些,好像是人想象出來的”福音“,卻不是聖經(新約),耶穌基督所說的神國福音,也不是眾使徒為之殉道的信息。


pearlz (民進黨抹黑霸凌WHO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5/06 17:10

印象中我看過電視劇的一集,感覺還好,但是只看了一集而已。

貞吟對電影 Son of God 失望,我可以想像。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經歷好像在賓漢電影裏描寫得最為深刻。現代人很難拍出成功的基督電影,難道不是因為現代人都不太懂神了?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4-05-07 10:14 回覆:

有報導說Burnnet夫婦準備開拍新版本的“賓漢”電影。如果按著他們拍“聖經”的手法,我不會太期待這個新版本。

現代人不太懂神?也可能是對人的罪性,神對於罪的憎惡,和神對於人的愛與救贖,缺乏深刻體認,以致拍聖經故事好像是走馬看花似的,照本宣讀而已。“挪亞”倒是對於人性罪惡和神的作為刻劃頗深。


新天新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耶穌的神性有哪些?
2014/05/06 12:16

這是一篇精彩的評論, 我好像看到一個人在電話裡與另一頭的人分享福音書, 然後這頭的人講的口沫橫飛, 那頭的人也激動搶著講 。(台語叫做: 攻嘎炊哪轉波!) 哈哈哈哈!

該迷你劇我看過幾次, 的確沒有你說的震撼!

我想, 這就是你說的, 一客牛排若沒有經過熟練的烹調技巧, 很可能會把牛排煎的硬梆梆; 牛排(聖經), 不是只有煮熟(倒背如流), 而是要幾分熟就有幾分熟(以供應需求者角度), 並且, 肉質與口感(真理)好吃才是主角, 旁邊的磨菇或洋蔥或青椒或馬鈴薯或麵包奶油, 再好吃也都只是配角!

因此, 演員如何演耶穌這個角色, 那就要看演員和導演, 對耶穌有多少了解? 也就是說在他們的生活中, 耶穌是活的嗎? 還只是聖經中的一個角色? 生活中與耶穌有多深的連結 , 就能生動的演出耶穌的所有神性; 換言之, 若演員和導演只是閱讀聖經, 觀眾也只能像是參加成人主日學一樣吧!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4-05-07 10:27 回覆:

要演好耶穌這個角色,對任何演員/劇作/導演都是大挑戰。你講到一個重點,在他們生活中,耶穌是活的嗎?如果只看作一個歷史人物,不真的相信祂的復活,不覺得生命和生活與祂有什麼關聯,那麼就只是演戲而已。

餐廳有一魚三吃的菜餚,至少還把魚煮出不同口味;可是這個製片商把同樣東西用三種包裝推出,難道是覺得掛“耶穌基督”的名號,牧師們就會推薦,信徒就會買?

近年來信仰或是福音性電影習慣先找牧師們做所謂“劇本顧問”,然後倚賴他們的推薦,鞏固部份票房。如果成品真的好,自然值得介紹;但是如果像“聖經”這樣的電視劇集被數位有名牧者推薦,我真是懷疑,平時,他們用什麼品質的靈糧餵養會眾?


AL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5/06 08:47
編劇和演員令人失望,也許導演戲後剪接不佳。50年代的老片雖然沒有新科技,但比較感動。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4-05-07 10:33 回覆:

聖經的敘述通常很簡單,沒有注入什麼情感的語言,而成為影音作品,就必須把這個部份填入,導演或是演員要先揣摩,自己要先受感動,才能讓觀眾跟著感動。

“聖經”裡,特別演耶穌的時代,那些CGI的耶路撒冷圖片,看起來滿假的。出現在電視集也許勉勉強強,出現在大銀幕的電影就顯得有些草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