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5/06 04:41:49瀏覽11457|回應10|推薦65 | |
[圖片取自網站] 今年春天,美國電影界推出了幾部關乎信仰的影片,「神的兒子」(Son of God, 上帝之子)是其中一部。 嚴格來說,這不是新製,而是把去年(2013)收視率頗高的迷你電視劇集《聖經》(The Bible)的片段加以剪輯融合而成。 去年二月我讀到標竿雜誌(Guideposts)一篇文章,是電視實境秀《生還者》(Survivor)製作人Mark Burnett寫的,提到幾年前他的妻子Roma Downey 希望他能拍製一部影集,呈顯慈愛的神對於人類有其美善計劃。 美國的電視觀眾對於Roma Downey不陌生。她主演的《Touched By An Angel》,內容溫馨感人,闔家可以共賞;從90年代中期開始,將近十年之久,在禮拜天晚上是高收視率的節目;只要沒外出,我們家多半會看。 因此對於Roma演耶穌的母親的這部10個小時電視劇集,我自然抱著期待。不過《The Bible》是在有線電視的歷史頻道演出,我家沒訂有線電視,無法看到。 劇集開拍時,製片公司找了一些大教會、機構的牧者為顧問,想必是要倚重他們的介紹,吸引信徒觀看。 影集選在去年復活節之前的三月初開播,第一集就創下有一千三百萬觀眾的收視新高記錄,此後幾集收視率也不低,所以電視集甫結束,四月初馬上就推出BD,DVD,大概也賣的不錯。 可能如此,製片公司看機不可失,再接再勵,把《The Bible》裡關於耶穌基督的故事加以剪輯成為影片,今年二月28日在美國各大院線開始放映。 我讀了幾篇影評,評語都不佳,用了一些字,例如平淡,呆滯,無生氣,缺乏戲劇情節(flat, bland, inert, static story,rarely cinematic);還以為他們是出於對基督信仰的敵視。直到我借了《The Bible》的DVD來看,覺得從電影角度來看,影評人寫的算是中肯,不是因為反對信仰。 《The Bible》前半部是舊約的幾個重要故事,例如挪亞方舟,亞伯拉罕獻以撒,摩西領以色列人過紅海,參孫推倒敵人的神廟,大衛擊殺歌利亞,但以理在獅子坑等,情節算是緊湊,但涵意都不夠深刻。 後半部五個小時雖然聚焦於耶穌基督,最後一集稍微提到使徒行傳的保羅,但整體劇情並沒有深入刻劃「耶穌基督的救贖使命」這個主旨。 把平鋪直敘的五個小時電視劇集再裁剪成兩個小時的電影,自然要刪減許多輔助細節。 例如耶穌在曠野受試探。因為演撒旦的演員表情被評論極其像當今的美國總統歐巴馬。雖然Burnett夫婦否認有意如此,但可能為了避免更多爭議,聽說電影裡刪掉這個情節。 耶穌以「神兒子」身份,出來傳揚神國福音開始,到最後上十字架,一直在承受神的敵對者「撒旦」的試探。 曠野的三個試探是把試探的幾個本質勾勒出來:不要敬畏神,以人為方式盡快滿足自己的口腹,名聲與地位的慾望。 電影片名「神的兒子」,應該保留曠野試探的情節,否則最後上十字架之前,客西馬尼園裡的禱告就會失去其包含對抗撒旦試誘的意義了。 再者,演耶穌的葡萄牙男演員Diogo Morgado的演技,不知是劇本不夠好,難以發揮;還是本來如此,總之相當平凡。整體模樣,落入俗套,仿佛出自中世紀的壁畫,蒼白英俊,長髮垂肩,平和微笑,表情謙柔有餘,剛勁不足。 雖然按Burnett夫婦解釋,他們要表顯的主題之一是「神的愛」。但是,愛,除了溫和,也有強韌面。劇情裡這樣一個人的言行,不知道有什麼能吸引門徒們的跟隨,和引發猶太宗教領袖的緊張? 劇集裡,除了耶穌的舉止投足缺乏震撼力,門徒們也是無什特色。除了個別呼召彼得,馬太等有限場面,其他情節裡,這些有著橄欖膚色,黑髮(短髮)黑鬚的演員們似乎充其量只是暗色背景,用來凸顯耶穌的白皙面孔。 反而演彼拉多的演員,其臉孔線條好像從岩石雕削出來,展現出剛毅,冷峻,嚴酷的羅馬官吏表情。他出現的幾個場面和台詞,給人更深刻的印象。 還有劇集從一開始,只要有門徒在的地方,就有抹大拉的馬利亞同行。也許導演是要避免被評為「重男輕女」,說耶穌的跟隨者怎麼只限男性。但劇情對於這個馬利亞的來歷卻是毫無描述,是一個缺失。 新約馬太,馬可,路加福音記載大量神蹟,著重於它們是耶穌宣道過程的重要事跡;而約翰福音只記載幾個神蹟,則是藉此逐步要印證耶穌的身份(identity)乃是基督(彌賽亞,救世主)。 但是《The Bible》劇中,耶穌行的幾個神蹟卻舖排的很草率。醫治從屋頂被捶下來的癱子,以五餅二魚餵飽五千多人,使拉撒路復活,狂風暴雨中行於水面等等,好像只是把教會主日學課程的圖片抽出來轉成動畫,卻沒有讓人真正明白,串聯其神蹟奇事的意義何在。難道是要人看了,再去詢問教會牧者或是主日學老師? 影片還有前後矛盾之處。耶穌呼召彼得時,要他成為得人的漁夫。彼得問他們要做什麼?耶穌回答:改變世界(to change the world!) 「改造世界」當然不是耶穌來世上要做的事,然而若是製片和導演有新創看法,那就看他們怎麼順著這個主軸發展吧! 偏偏到後來,耶穌和彼拉多對話,耶穌的回答是引用約翰福音18章35-37的經文,說祂的國不是在這個世界,祂是為那個國度而生,而活,要見證真理。可是前面劇情裡,對於「神的國度」卻提及不多,因此這段對話反顯得突兀。 此外,劇集用一個小時演耶穌被捕受難,被釘十字架;這是耶穌來到世上的目的----成為神的羔羊,在逾越節被獻為祭,承替世人的罪孽而死,但是我覺得其中有個敗筆。 耶穌被拷打時,柵欄外圍觀的人群裡有祂的母親馬利亞。鏡頭數次聚焦於她的痛苦流淚表情,一方面凸顯耶穌所受的酷刑,另方面顯出母親不忍兒子的受苦。 然而觀眾若轉去注意母親悲憐愛子的受苦,就可能不會錐心深思那些鞭撻,是無罪的耶穌代替我們罪人在承受。 這樣的安排,容易讓人陷入人性的「悲情意識」層面,而淡化耶穌基督順服父神救贖旨意,成為替罪羔羊的重要象徵。 再者,耶穌復活之後的各場景,氣勢也嫌不足。 他先是在墳墓外對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然後進入聚集的門徒們中間,跟懷疑的多馬對話;而後是在巖石高地對一小群人談到要等候聖靈的大能,並且差派他們將福音傳到地極。劇情裡,這些人的反應卻是相當「冷靜」,連看到耶穌基督升天,表情居然也是「安詳自若」。 最後一集裡,還有法利賽人保羅前往大馬色要去逼迫基督徒,半路上碰到復活的耶穌基督,被強光弄盲雙眼,然後因著亞拿尼亞的禱告而復明,成為耶穌選召向非猶太人傳福音的使徒。整個過程,演保羅的演員也是溫吞吞的,沒演出心境的起伏轉折。 甚至到劇集最終了,耶穌向流放在拔摩海島的使徒約翰顯現,還是一派的溫文儒雅模樣,不是聖經啟示錄所記載那樣,眼目如同火焰,面貌如烈日放光,讓約翰一見就震驚,仆倒在地。 五個小時的劇集還是有少數創意之處,其中之一是耶穌呼召稅吏馬太,場景裡還有等著捉拿耶穌錯處的法利賽人,所以耶穌說了一個法利賽人和稅吏去聖殿禱告的比喻。故事終了,稅吏說:「神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是藉馬太口中說出,頗為感人。 另一處是猶太官長尼哥底母夜間來探訪耶穌,想更多認識祂;對比耶穌的門徒猶大夜裡去找猶太祭司長,要出賣耶穌。同樣夜間的舉動,一個因來會晤耶穌,而開始新生命,另一個則是步入滅亡。 我讀福音書時,曾多次自問,如果自己生在耶穌那個時代,是否會認出耶穌的真身份?是否會跟隨祂?我必須誠實回答:也許不會! 因為對於與他同時代的猶太人而言,他其實好像是個惹麻煩的異議份子,不守安息日誡命,與稅吏娼妓來往,被譏為是好酒貪杯之徒。不過這些看似德行不好之處,並不足以讓猶太宗教領袖想要將之鋤掉。 祂的群眾魅力應該也不是原因。因為每次(至少在約翰福音裡)耶穌行了神蹟,例如五餅二魚的事跡,祂就說一些奇怪難懂的話,讓人反感,或是要人不能張揚,以此遏止大群人的跟隨。 讓猶太領袖憤怒的乃是耶穌自稱祂是「神的兒子」,本質上與神同等。加上祂狂言,聖殿要被拆毀,而那卻是他們享受權柄和利益的所在。面對這樣的褻瀆和煽惑,他們只有借羅馬總督之手,將之除掉而後快。 也因此,當時的那些門徒會跟隨他,想必也需要勇氣,他們必然對於羅馬的壓制不滿,希冀耶穌能帶領他們,像昔日的摩西那樣。 然而在耶穌被捕,受刑,被釘死,他們的夢想也隨著破碎。從矢志跟隨到憧憬幻滅,內心的衝突是何等大;再看到祂的復活,震撼應該更是難以言喧! 福音書,或是整本聖經的書寫,類似圖畫的素描,多是簡單勾勒幾筆,就完成一個事跡的記錄。其中細節,有時需要讀的人去揣摩、深思、默想、體會。 如果掠過這個努力,即使熟悉經文,能引用自如,也只能給人膚淺字句註解,而不是洞察的領悟(insight)。好像端出食物,如果沒費心烹煮,只是生冷,即使是頂級牛排,也讓人難以下嚥,遑論消化! 我覺得《The Bible》劇集就是如此,雖然多半中規中矩的照著聖經而演,好像只是把新約福音故事粗淺浮泛的敘述一下,給觀眾一些浮光掠影的圖像,可是缺乏清楚主旨與震撼力道。 身為基督徒,對一部關乎耶穌基督的影片喝倒彩,非我所願。 但是我若從一個非基督徒,或是對聖經不熟悉的觀眾角度來看,五個小時的劇集只給予一堆零碎故事拼湊的感覺,剪輯成兩個小時,還有什麼看頭呢? 難怪在美國上演,最初幾天(週末)是靠教會包場,票房還算亮麗;但是才10個禮拜,放映的電影院從3000多家到只剩200間左右,而票房收入更遠不如晚一個月(三月28日)才上映的NOÉ (Noah,從片名可知是聚焦挪亞這個人物,而不是「挪亞方舟」)。 雖然後者不是全照聖經版本,還穿插光怪陸離的機器石人似的墮落天使,部份劇情冗長沉悶,但至少有創意,主旨圍繞人類的罪惡和神的審判,著重於挪亞個人對於公義的認知和省思,承接造方舟這使命帶來的震撼與無力感(誰不會如此呢?) ,是否下手殺死新生雙胞胎孫女的掙扎,到最後彩虹出現,象徵神的憐憫。主角的內心戲發揮盡致。 聖經創世記只用將近五章的篇幅敘述挪亞的故事,如果一部「挪亞」,即使讓人爭議,可以拍的這麼有特色;那麼著墨更多的耶穌生平及使命,豈不該拍的更深刻?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