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4/04 10:03:55瀏覽3391|回應12|推薦5 | |
「我並不認為服貿會弄死我們,但是無能的政府會。」網路上有人這麼說。 就從這來談服貿的利弊吧!馬總統之前回應立院學生的記者會上,曾經提到:「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的分析與評估,兩岸服貿協議簽訂後,未來我國服務業總產值估計將增加約120億臺幣。」「政府也匡列982億元,來輔導協助可能受影響的產業。」 這句話一出來,有人立刻質疑:120與982哪個大?服務業產值不過增加120億,卻要花納稅人982億,這是哪門子的「利大於弊(Z>B)」,根本就是「弊大於利(B>Z)」嘛! 馬英九根據的,是官方委託中經院的研究報告,當中有很多有趣的地方,可以讓我們更了解服貿帶來的影響。先來談「利」的部份:根據這份報告:「服務業」總產值增加120億,但台灣「所有產業」的國內產值(也就是GDP,請注意「國內」兩個字)不過增加40億台幣左右。怎麼服務業增加的總產值,遠高於所有產業的國內產值這麼多? 有兩種可能,第一:服務業國內產值因服貿成長,但其他行業會因此萎縮,一加一減,所有產業的GDP增加只剩40億。第二,服務業增加的產值(或附加價值)大部分並未發生在國內,而是在國外,所以不列入台灣的GDP中。 看經濟部次長的發言,就大概猜的出答案是什麼:「台灣市場小,所以薪水高不起來;服貿開拓大陸市場,可以給年輕人更多機會,讓他們不只領22K,可以領32K、42K或52K。」「不會困在小池塘裡頭,可以到大海洋發展。」 簡單來說,服貿就是一份鼓勵投資協議,讓台灣資本家投資大陸更方便(對大陸人投資台灣也是)。台灣年輕人若要直接從服貿獲利,最好是去大陸工作,將時間與才能貢獻於大陸市場。畢竟在服貿協議中,台灣跨境提供服務的比例不大,不像一般商品貿易可以「台灣生產大陸消費」,所以能帶來的GDP的貢獻很小。 嚴格來說,這也沒有什麼不好,讓資本家賺錢,讓年輕人更大的舞台,這都不錯。關鍵在「弊」的部分。馬總統說要拿982億來輔導受影響的產業。問題是:錢誰出? 錢,誰出? 這句話實在非常好用,政客每問必倒。每次一到選舉,就有各種支票開出來(如:社會住宅),但政客們從不告訴你錢從哪來。我們各級政府個個債台高築,年年赤字,哪來的錢?結果不是賣祖產,要不就是舉債,留到以後叫年輕人還,不然呢?也難怪年輕人很不爽。 我們可以粗略推估政府稅收會因服貿增加多少。有一個數字叫「租稅負擔率」,代表政府稅收佔GDP的比例。台灣這方面是世界超級低,去年為12.6%,比以低稅聞名的星港還低。若從這個比例換算,服貿帶給台灣稅收增長差不多5億,而政府現在要用982億的錢來彌補其負面影響,那要多少年才補的完?快200年! 常為服貿辯護的中經院不諱言:服貿獲益最大的,是到大陸投資的台商。但,政府課得到這些人的稅嗎?那今天政府要彌補服貿產生的弊,又是用誰的錢出?這其實是經貿自由化的關鍵問題:「從自由化獲利的,通常是政府課稅不到,或是不想課稅的人。帶來的弊,卻往往是由沒有享受到自由化好處的人,來繳稅彌補。」服貿如果這麼好,能不能讓從服貿得利的人,去負擔那982億? 更別說從中國市場賺錢的人,會帶給台灣經濟其他方面的變化。過去幾年台商趁著遺贈稅調低的機會,回台大舉買房,導致房價高漲,如國民黨立委所言的「鯊魚返鄉」。這些台商買房避稅,不見得常住,卻能輕易收割公共建設與服務帶來的房價增值,「你繳稅,我收割」。服貿通過以後,更多人能從大陸市場賺錢,這些賺來的錢會去哪裡?是回台灣生產消費,增加國內就業機會,還是像現在幾個知名的大台商一樣,去炒豪宅,買媒體,捐輸政客? 所以筆者的前文「政府不想讀的《彭總裁懶人包》」主題就是租稅改革,這也許讓一些讀者難以理解:服貿跟租稅正義有什麼關係?但單純就經濟層面來看,服貿,或是更廣泛的說,自由化的的利弊,其實跟台灣本身的優勢與問題息息相關。既有利益者會得利更多,社會既存問題也會更嚴重。如果我們不致力於制度的改革,讓經濟體系中充滿著「尋租」的機會,自由化只會帶來社會與經濟更嚴重的問題,甚至讓台灣經濟落入惡性循環,在人口紅利減少的過程中,同時流失長期生產力。 綜觀政府歷年來對租稅改革的作為與態度,甚至還有一位倡言「弄好經濟 再談公平正義」的經濟總設計師,筆者對服貿帶給台灣的影響,憂心大於樂觀。是的,我並不認為服貿會弄死我們,但是無能的政府,無心建立租稅公平的政府,絕對會弄死台灣。 【2014/4/21後記】今日的聯合報社論呼應了本文的觀點。但問題是,政府對於服貿得利者完全無法掌握,是誰從服貿獲利都搞不清楚,對海外工作者(如台商)也完全沒有資訊,那如何實現讓「因這次開放得利的企業繳交某種形式的稅金」?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