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9/16 05:28:10瀏覽3030|回應5|推薦131 | |
綉眼藍翅鸚哥(Cobalt-winged parakeet)的萬花筒秀???
文 / 攝影 : 陳華瑛
今日非比尋常, 要去觀賞鸚鵡舔黏土的生態奇觀,大夥兒一早就急急整裝出發,興奮無比。 鸚鵡舔黏土(parrot clay licks)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南美森林裡的鸚鵡吃許多種子類的果實,而種子都有一些毒性(生物鹼?),長年累積下來有害健康。聰明的鸚鵡竟然學會找裸露的黏土舔食,利用其中的微量礦物質中和體內的毒素。另有說法是黏土除了解毒,也能補充牠們對礦物質的需求。 現在我們要去的地方就是第一日從機動船換成獨木舟的一帶,也就是納坡河(Rio Napo )與其支流「恩涅古」溪(Anangu Creek )的交會處附近, 有一河段岩岸會有好幾種鸚鵡來舔食。
再次進入「恩涅古」溪,晴空亮麗
半途跟一艘運輸小船交錯,顯然是在給納坡中心補給物資
到了兩河交會處後,換上機動船進入納坡河,河景比第一日暴風雨後要平靜清爽得多。
船行不到10分鐘就看到岸邊有西班牙文寫著的亞蘇尼國家公園(Yasuni National Park)的招牌
就是這處山岩,可以聽到眾鸚鵡嘰嘰咋咋聒噪的不得了。偶而可見牠們飛速閃過,但從未停留在岩石上。是怎麼回事呢?原來獵隼等猛禽也會聞風而來,守岩待鸚(鵡)。鸚鵡也知道情勢極險惡,全部夥著躲在一旁的樹叢裡,一有風吹草動就吱咋尖叫,雞飛狗跳。
我們的船逗留在遠處默默觀察,我把鏡頭拉近到底才勉強可以看到一些綠色鸚鵡混在綠色枝葉中。
難怪有許多鸚鵡是綠色,此乃最佳保護色, 棲息在綠葉中可以魚目混珠,讓獵隼也難以分辨。
等了大約 一小時,耳膜都快生繭了,仍不見鸚鵡上岩石舔食。導遊海洛說顯然獵隼仍在附近伺機行動,我們得拔錨了。現在要去「恩涅古」村落參觀並午餐。他同時派了一個偵測員去另一處鸚哥(parakeet)舔黏土地點觀察,如果有鸚哥落腳的情況,該偵測員會立刻通風報信。
於是我們來到一旁叫做「恩涅古」 (Anangu Community)的村子。 Anangu是Kichwa部落語言,意指螞蟻,所以也叫螞蟻村。我們從納坡中心划獨木舟穿越的「恩涅古」溪也可稱做螞蟻溪。原來這裡是Kichwa原住民的村落,女人較多, 男人都跑去經營納坡中心,賺觀光客的錢用來改善村子的居住情況,並建立學校,期望下一代能跟上文明世界的潮流。
這是村子裡的一個大廳式的建築,全用天然材料建構,終端銜接處鑿以凹洞互相環扣而成。遠端角落則有村人的手工藝產品在展示待售。
村人跳了一支舞迎客,懶洋洋地踏步搖手,不時有人邊跳邊說笑,氣氛很隨意自在。下面是他們傳統的居住建築,地上是爐火,架子上是烹煮廚具。有位女代表為大家解說。不知她是否有些緊張,或是不樂意擔任此職務,一直木著臉,聲音平板若念經(導遊海洛做翻譯),從頭到尾不見一絲笑容。這建築物的四周雖然並未封死,還是有不少的爐灶青煙在圍籬內漫遊,我的喉頭開始發癢咳嗽。可以想像長時間留在裡面肯定對肺不好。
這幾棟建築物就是學校,大大小小的孩子不少。我們參觀了一個十五六歲孩子的教室,他們還用學會的英文自我介紹,我們也投桃報李做了同樣的自我介紹 。教室沒有照明設備,十分陰暗,無法攝影。
村子四周熱帶植物散發著豔異的熱情
上圖是村落的大餐廳,也很有一番氣派。左側兩人是瑞典來的父子檔,中間兩位乃美東來的姐妹花。海洛說這兒也有旅社,比較經濟實惠的一種,客源為本國人。
餐廳角落的廚房正在燒烤我們的午餐:用芭蕉葉裹著的河魚。此乃他們的傳統食物,大家拭目以待。
怎麼樣?看起來還不錯吧?他們跟老中一樣吃全魚,老美一般看了會覺得不對勁。不過我們這團的洋人都見過世面,不但沒有大驚小怪,連下面那道當地人視為美食的點心端來時也面不改色。我反倒猶疑起來。這是一盤油炸蛆蟲(下圖左側),看著像油炸腰果核桃似的。見到別人都大大方方的嚐試了,我怎能示弱,也拿起一粒放進嘴裡。還好沒我擔心的會「滋」地一聲爆出油脂,那就真噁心了。但也沒啥特色味道 。圖右是廚子端來的一隻活的蛆蟲給大家見識見識, 看著它金亮渾圓挺可愛的,滿盤子蠕動企圖逃亡,讓我對剛才吃了它有點罪惡感。
才用完午餐,導遊海洛接到情報說鸚哥已經落地舔黏土了。大夥兒風風火火的奔向河岸搭船過去,上岸後還走了一段林間小道,方見到一處水泥搭建的涼亭,另端傳來高分貝的嘰嘰喳喳叫聲。 一進入涼亭我就驚呆了,原來亭子的另一頭對著一個岩洞,洞口地上有水窪,上百隻的鸚哥在水窪上面嘰喳飛舞。
上下兩圖是連拍的,剎那間就有許多鸚哥飛掠水上,然而地面的幾隻仍然維持同一姿勢。
這是綉眼藍翅鸚哥。參不透何謂綉眼,乍看只是全身青綠,僅翅膀與尾巴尖端透出些許藍意。然而一旦牠們展翅高飛即洩漏玄機,原來裡面藏著一圈美麗的藍中藍。
眾鳥爭先恐後企圖落地飲用富含礦物質的溶解水,可是又擔心獵隼隨時可能偷襲,以致杯弓蛇影、雞飛狗跳,亂成一片。
鸚哥越來越多,右側的小斜坡擠成一堆, 有點像諾曼地登陸(下水?),後面拼命推擠前排下水, 讓別人先衝鋒上前線做炮灰。
每隻鳥的個性都不一樣,有些相當鎮靜,氣定神閒地喝個沒完沒了。
右側斜坡因有陽光直射,跟洞口的漆黑成強力對比,以致直接暴露在陽光下的鸚哥在鏡頭裡反光發白。
這萬花筒似的鸚哥秀不久就讓我眼花繚亂、耳膜生繭。鸚鵡大概是自然界最聒噪的鳥種,後悔沒帶耳塞來。
手痠了,我把相機乾脆架在亭子的圍牆上拍攝。來時裡面已經坐著幾位遊客與幾座端然架著的大砲相機。有一人把相機當成機關槍一樣「咔咔咔」的掃射,沒完沒了,估計一小時下來起碼發了上萬的子彈。後來同團的瑞典爸爸跟我談起此事笑得合不攏嘴。這真的要感謝數位相機的發明。要在數位前的時代,那人幾秒鐘就可用完一卷膠片,頻頻撤換底片得花好多時間,肯定讓他心急手軟,更別提膠卷的成本了。一萬張起碼要300卷,光是攜帶這樣的行李也夠瞧了。
大約過了一小時的癮後,導遊海洛下令打道回府,大夥兒才依依邁步。在回程裡海洛問可有人有興趣幫忙搖槳,報名者踴躍。他真聰明,我們輪流幫忙搖槳,不但可以運動一下,也能讓搖了一天槳的兩位助手喘口氣。上圖第二排坐者即從舊金山來的夫婦。這對年輕人溫文有禮,更難得的是對大自然有興趣,不熱衷做低頭族。 回到中心時另一團正準備出船展開他們的黃昏遊。我們則急急回房淋浴洗掉一身的黏答答 。此時突然傾盆大雨劈頭拼腦的地打下來, 好久不曾經見過這樣的雷霆萬鈞的雨勢了。不免想到這雨若早來半小時,像這般迅雷不及掩耳(更別提穿上雨衣)的來勢,大家肯頂會淋個落湯雞,相機都可能浸水了。 咦,剛才出發的那團豈不糟了,果不其然他們淋了個落湯雞敗興而歸。記得我們初來時的16人被分成10人與6人的兩個小團體嗎?這個6人團就是不幸淋到雨的一團。更倒霉的是他們的鸚鵡之遊被安排在次日, 結果聽說鸚哥沒有落地飲水,一團人鎩羽而歸 ,無限失望。 真慶幸我們沒跟他們編成一團。鸚哥舔黏土是此行的重頭戲,千里迢迢來此卻與這精彩奇觀失之交臂,豈不讓這趟亞馬遜之行大大失色?難怪結束那日看到那團的人滿臉鬱鬱不樂,叫人萬分同情。觀賞野生動物就是這麼難以捉摸,充滿了不定因素,無人能擔保一定可以看到什麼。一切得憑運氣、 聽天命!(待續)
2016/09/21 10:05
Dear Chen Mimi(hwayu):
特前來恭喜您所發表「個人(284)南美探秘:亞馬遜雨林(三)」一文,已經登上聯合新聞網首頁,旅遊頻道│下拉選單│編輯精選,歡迎有空前往觀看。^_^ 非常謝謝您的好文分享,此推薦是利用轉址的方式連結到您的文章。如此文有原因不希望被推薦,請到電小二訪客簿留言,會盡快協助取下。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