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7/16 08:20:14瀏覽4373|回應2|推薦138 | |
海獺寶寶(sea otter)爬在媽身上撒嬌,又不時地鑚到水裡抓蚌殻,順便拿塊石頭上來放在肚子上,雙手捧著蚌殻熟練地往石頭上「嗑嗑嗑…」地敲,破殻後津津有味地大啖蚌肉,引人流口水。
文 / : 攝影 陳華瑛
長久以來就聽説加州海岸線的一號公路風光明媚,尤其是中加州那一段,東側山崖嶙峋西側藍海深邃。二十多年來我們曾經路過這一帶兩回,都是匆匆開車浮光掠影,無暇逗留品味。感覺這裡前不著村後不搭店,山陡地狹人蹤杳然,連個旅社或餐館之類的都難得一見,顯然是個不便造訪之地。 今年我倆下定決心五月上旬去一探究竟。把地圖翻來覆去審視,只有一處叫大瑟的地方(Big Sur 似乎叫大赦更好,讓你感覺可以從日常的瑣碎中解放出來了)位置尚適中,北進南退都不算太遠。查了一下那兒的住宿叫人瞠目結舌。我可以想像此處天荒地遠、補給不便,消費肯定走高。可是一晚宿費動輒三四百美元實在叫人心疼。顯然有人有同感,在網上熱心指點兩三處比較平價的旅舍,才不致讓荷包大失血。
我們上路後直驅莫洛灣 (Morro Bay by Morro Rock)去看海獺。行前鄰居提供情報,説有人不久前才在那兒看到五十多隻海獺。果然在接近Morro Rock的海灣邊看到水上浮著一些灰褐色的東西,走近看果然是海獺,數了數共15隻,都老神在在地閉目仰躺着做日光浴。 海獺於我特有吸引力。我們在1986年首次遊舊金山碼頭時,看到離岸不遠有兩隻奇怪的動物旁若無人的閉目仰浮,模樣悠哉遊哉。當時想這動物倒奇特,可以在水中仰睡,多愜意啊。後來才知道這是海獺 (sea otters),竟然屬於鼬科動物,跟黃鼠狼是親戚(但體形大得多),與所謂的海獅、海象或海豹不相干(註:1989年舊金山地震後,海獅開始大批進駐碼頭,海獭似乎就從那兒消失了。請參考拙作:到舊金山別忘了頭上戴些花兒(增添版))。牠們是食肉目動物中最適應海中生活的物種,很少踏上陸地,大半的時間都待在水裡,不是仰躺著在水面上漂浮,就是潛入海床覓食,連生產與育幼也都在水中進行。 海獺通常獨自行動、或組成12隻或以上的小群體在近岸的海面或海藻床上漂浮,喜歡以海藻包裹住身體或直接仰躺在海藻上。
海獺寶寶趴在媽媽身上撒嬌
海獺尾長而扁平,呈槳狀。後腳掌大而呈鰭狀,有蹼 (上圖);前掌呈圓形(下圖),用來抓取食物、理毛、與使用各種用來敲開貝殼用的工具。
同個寶寶此時又仰臥在媽咪胸上,肚子上還有塊蚌殼。
此一使用工具進食的特性讓牠們在海洋哺乳動物中獨樹一幟。通常牠們在海底捕獲蚌殼或龍蝦等獵物後會攜帶一塊石頭到海面,仰浮著把石頭平放在胸上作砧板,然後用圓圓的前掌抓著獵物敲擊石頭,將海膽與貝類的硬殼敲開取食。這回我們還真的目睹一個小海獺寶寶身手靈活地「嗑嗑嗑…」地敲,嬌憨可愛媲美人類的小寶寶。
小傢伙挺能幹的,來來回回獵到不少蚌殼,從上圖看來上下兩片貝殼已被打開分家了。
媽咪一頭濃密的皮毛,通常只能見到毛茸茸一個大團團,很難得上圖總算露出廬山真面目。
這個小獵手非常多産,胃口奇佳,花樣百出,這會兒又仰臥在媽咪身上進食(上圖),一付志得意滿的模樣。下圖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牠肚子上躺著一隻蚌殼。
與其他身體碩大的海洋哺乳動物如鯨、海象、海豹等相比,海獺不但個子小,而且沒有牠們那肥厚的皮下脂肪層來保暖。海獺靠的是一身密實的皮毛、以及皮毛上一層脂肪,即使在深水裡也能滴水不透。所以當牠們待在海面時,花很多工夫整理毛皮,保持它的清潔與防水性。不幸匹夫無罪,懷壁其罪。18世紀中期商人發現海獺的皮毛是動物界最厚、最密實的皮毛後,就一直在捕殺牠們,以致海獺瀕臨絶種。
像不像超大號的松鼠或土撥鼠?
莫洛灣的海獺群都一直在靜靜的養神,就上面這個過動兒似的小寶寶在媽媽身上騰上翻下的,一會兒鑚入水裡沒了影,頃刻又手握蚌殼浮出,然後「嗑嗑嗑…」一陣敲打大啖。有時還橫七豎八的躺在媽咪胸上進食,又厮磨又偎依的忙得不可開交,沒一刻停過,似乎有意炫耀著有媽的孩子是個寶吔!旁觀遊客不禁莞薾。媽咪好耐性,多半維持閉目養神的姿態,不曾煩不過的賞牠一巴掌什麽的,在上圖中更向右偏頭摟著牠親吻了一下,小寶寶手上還抓著蚌殼呢。 海獺曾經廣泛分佈環太平洋沿岸的淺海地區。科學家估計300多年前曾有50多萬隻海獺,加州沿海應有2萬隻亞種。到1900年,加州的海獺僅存幾十隻。直到1911年國際皮毛貿易協定禁止捕獵海獺後,其數量才漸漸回升。儘管海獺的數量增加了,但是又出現一個神秘殺手:好像是陸地氮肥流入淡水後會滋養出一種寄生蟲,再流入沿海傳染海獺致命。另外,牠們嗜食的甲殼類一向有累積污染毒素的惡名…
次日我們來到 Moss Landing 搭一種平底遊船(上圖http://elkhornslough.com/)去附近的沼澤水道(Elkhorn Slough)看海洋動物與水鳥。這裡是海獺的一個大本營,佔地廣大,無法像莫洛灣一樣在岸邊就可看到野生動物,必須搭船才行。 遊船慢悠悠地走了一陣後,大片大片的海藻水草出現眼前。海獺喜愛以海藻包裹住身體或直接仰躺在海藻上,不虞會意外被海浪沖到汪洋大海去。曾看過一個紀錄片,一個海獺的媽媽要潛水打獵前,會用水草纏住寶寶,就不怕回來時寶寶閙失蹤。還有個媽媽更有創意,把寶寶頂到漁人碼頭的一個角落甲板上等她,有信心這樣寶寶不會受到傷害。
上圖右端也有個寶寶在偎著媽咪
上下兩圖可以清楚看到海獺被水草(好像海帶?)纏裹得極妥貼安穩。
突然船上有人嚷道:有海獺抓到一隻鷺鷥,正在大啃。這鏡頭有點血腥味了,爲鷺鷥喟嘆之餘,也不得不承認海獺也只是遵循求生的本能、大自然的法則。 加州沿海的水面下有許多茂密的海草欉林(kelp forest, 好像就是我們愛吃的海帶),有的海草長得跟大樹一般,在水中可達100英尺長。海底森林是一個生機盎然的生態系統,爲海洋生物提供了活動空間和食物,乃許多幼魚躲避捕獵的庇護所。然而海草林有個尅星:海膽,因海膽喜歡啃食海草根部。海草一旦斷了根就會四分五散,被浪潮沖走,原來豐溋的海洋動物失去了藏身之所,也就會消聲匿跡了。 幸好一物尅一物,海獺嗜食海膽,是牠們的天敵。因此海獭若是有難,海膽肯定猖獗,整個海草生態系統就會遭殃。此外,海藻能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若是海洋森林繁茂興盛,就有淨化大氣層的功效。值此陸地森林一日少一日的時刻,海洋森林對地球的助益也就不容輕忽了。真没想到在這環環相扣的生態系統裡,海獭這麽個小不點的興亡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有點出人意外。 生物演化從海洋開始,之後有的生物登上陸地另謀出路,天長地久之後又進化成了哺乳動物,物極必反又造成有的思念起海洋的開濶豐溋,重回大海營生,轉了個大圈回到原點。海獺 這個黃鼠狼的親戚再回到海洋裡有若回到老家,如魚得水,可仍保留了陸地哺乳動物運用雙手的能力,形成了一種獨特有趣的現象。
第四日我們在返家的路上再度拐去莫洛灣,還是那十幾隻漂浮在灣內。莫洛灣並無水草固定這些海獺,牠們的位置會緩緩地移動。還好此灣像個小口袋,灣內風平水靜,不致給推到大海去。此時看到一隻手腳上各附著紅與藍色標簽似的東西,想必是研究人員動的手腳做追蹤用的。還有一隻漂至眼前,正捧著半片蚌殻在啃,殻內還附着干貝(上圖箭頭指處),清晰可見。 這次旅行我還學會一個有趣的英文字,用來形容一“群”海獺的,非常新鮮。一般説來,中文用來形容一個動物的單位詞很有變化:譬如:一“匹”馬、一“頭”牛、一“隻”羊、一“條”龍、與一“尾”魚等等。英文用來形容一“群”動物的單位詞則花樣繁多。譬如: 一群人:a “group” of people 一群螞蟻: an “army” of ants(的確,螞蟻在攻擊時很像軍隊在打仗 ) 一群殺手鯨(虎鲸): a “pod” of killer whales (太離譜了吧!一群巨無霸怎麽可能放在一個小豆莢裡呢?) 最絕的是一群烏鴉竟用“謀殺”來形容,語不驚人誓不休: a “murder” of crows 這好像直指烏鴉聚在一起就會爲非作歹幹出殺人越貨的勾當?牠們知道了肯定要抗議的。讓人聨想起驚悚大師希區考克執導的1963年的驚悚片「The Birds」 (鳥),此片中大群烏鴉以及海鷗無故(或是報復人類會把牠們圈禁在籠子裡?)攻擊一個小鎮的居民,甚是駭人。 那麽形容一群海獺要怎麽講呢?竟是用“raft”(筏)來説: a “raft” of sea otters 直譯即爲:一筏的海獺。我仔細酌磨了一下,這真是神來之筆,仰浮著的海獺頗像一個迷你皮筏,若把十幾個連倂起來不就成了個大木筏了嗎?傳神吧? (待續) . . . .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