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0/13 16:26:36瀏覽2421|回應4|推薦79 | |
兒子是一個「愛聊天」的人,午餐時間還能跟實習老師邊吃便當邊聊天。就連實習老師住哪?國小、國中功課成績狀況?常到哪個咖啡館?都聊如指掌。「實習老師真的很能聊耶!」兒子滿懷讚美意味地說。 「聊天」是我沒有的本事,所以兒子自己成立粉絲團,說已經有一百多個粉絲加入,我也不覺不妥。六年級了,同學們在社群網站聊天的狀況愈來愈頻繁,有時候還沒做完功課,就忙著上網。正當我開始猶疑是否應該採取點管制措施?班導師在家庭聯絡簿上又要孩子罰寫短文,反省自己上課太愛講話。 我因此嚴厲指責了孩子,但之後卻迷惘不已。 因為愛講話,導師將孩子座位換到第一排就近監視。這當然不是第一次。幼稚園老師就曾因相同的理由,總是要他坐在第一排的VIP。但為何幼稚園時我卻毫不介意?是因為孩子長大,所以應該遵從紀律規矩,配合更多標準與限制?還是因為導師三番兩次提醒,並以負面評價看待此事,讓我也隨之起舞? 老師指出孩子還有另一個缺點:非常愛辯解。為了證明不是自己主觀意見,老師甚至表明曾在班上問大家,誰最愛辯?同學們一致舉手公認是我的兒子。老師擔心他這樣的行徑,未來上國中,遇上更嚴格的老師,會吃虧。未來在社會上,更會吃大虧! 感謝老師出於善意關心,我沒有反對老師的意見,但內心卻反覆琢磨…。我們應該阻止孩子「辯解」?如果他毫無忌憚地挑戰紀律、權威,或社會成規?或者,在這個貌似「缺點」的特質裡,還能探索其他可能的問題? 思辨精神既是人類社會創造力的源頭,也是一個人生命成長的動力。許多被認為善辯的孩子也許可能只有「辯」沒有「思」?未能辨識問題討論的目的為何?覺得自己據理力爭卻無法推理清晰?缺乏表達力與尊重溝通對象的態度?缺乏觀照他人的能力,以個人好惡為論理根據…,最後淪為師長眼中的「狡辯」。而責怪孩子狡辯的老師、家長們也可能只有「從眾準則」沒有「思」?因為答案不辯自明!任何知識皆有答案,任何成功皆有標準模式,任何行為皆有道德或法定條例。人們毫無疑問地應該接受現存的、被認為正確的或權威的那一方的道理。 但如果一切準則並非顛撲不破?我們追隨多數人所支持的「好」,只是某個時空下、某種慣性下所累積的假設呢? 當兒子在反省短文中寫著:「我要改掉愛辯、愛講話的壞習慣…」我感覺孩子只是虛與尾蛇,而懺悔式的自白更讓人擔心孩子慢慢已學會簡化地看待事物的好壞,隨著他人的批評,輕易地將某些特質歸類到不可取的禁地。 愛辯、愛講話為何一定是「壞習慣」呢?它們可能被用在好處,也可能用在壞處。 我邀兒子一起觀賞網路上「哲學哲學雞蛋糕」一集影片,裏面描述一個思辨問題。雞蛋掉到地上破碎可以說是因為地心引力,但片中的小明媽媽卻不接受孩子用地心引力這個理由,責怪孩子接手沒握好才讓雞蛋掉下去…。 「我懂!是責任問題!」兒子看罷說。 就像小明媽媽責怪他雞蛋沒被拿好,是在追究責任,是為了拯救雞蛋, 避免它落下破碎的問題一再發生,地心引力或其他原因不是媽媽想要探討的。上課時我們有責任不干擾到老師和其他同學,而別人也有這樣的責任。 兒子點頭應允,表示了解。 如此大費周章,總算看到他在反省短文寫下:「聊天不是壞事,但應該在下課時間…」 但兒子似乎仍然想捍衛聊天權利,問道:「媽媽,那你上課時同學可不可以講話?」我告訴孩子,我喜歡讓學生多講話,會請他們儘量發言討論,上台來或在座位間對談都好。但我也不喜歡台下有人聊天。 但…我們老師很少讓我們講話。」兒子悻悻然。 我沒有告訴兒子,其實大學生很不愛講話,要勾起他們講話的興致,上課必須花儘心思。因為你不希望那麼美好的年輕生命,有的專注聆聽,有的目光迷茫,但似乎一樣不習慣透過思考來感覺到自己。 當然,有這麼愛講話的兒子,我可能不需擔憂老師有苦於學生過於沈悶的風險。反而要顧及他是否因此增加老師困擾。但我還是不敢確認,孩子真的能夠就此克制,因為他針對「愛聊天」這件事仍然聊個不停:「你知道嗎?老師把愛聊天的人換到第一排不是很好。」他分析老師策略的漏洞:「因為坐在第一排的人,為了聊天,他就得回頭。老師就又得處罰回頭的人。」根據經驗法則,孩子繼續推敲:「所以,把我換到第四、五排才對!因為我以前在四、五排,好幾個禮拜都沒講話。」既然也有如此按捺得住的光景,現在為什麼忍不住非要回頭呢?原來後面坐的正也是一位愛聊天的好麻吉。 我們不太欣賞愛講話、聊天,浪費大好學習光陰的學生,因為時間用來唸書都來不及。我們不太好奇愛辯的小孩到底想辯解什麼?因為心頭飛快已浮出自己所相信的「提升競爭力的知識」與「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們急著要給孩子「好教育」。 尊崇思辨精神的希臘哲學家中,亞理斯多德質疑老師柏拉圖的觀點,曾說出「吾愛吾師,但更愛真理!」。被全班公認最愛辯的兒子對真理尚無興趣,讓他在課堂座位間繼續掙扎著的,恐怕是:「吾愛吾師,但更愛聊天」! 雖然在聊天機器人可能量產的未來,難保定有某種聊天產業,讓愛講話的小孩們發揮所長。但無論聊天、辯論或孩子們表現出各種非學科領域的特質與興趣,也許不該斷然被否定。我們已經定義了太多好與壞、優與劣、可與不可,快要留不下一點空隙…讓孩子發展好奇心與自己解釋世界的空間…解釋世界的勇氣。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