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9/19 12:12:08瀏覽3720|回應2|推薦99 | |
六年級才開始學小提琴,參加國中弦樂團甄試那天,兒子僅能勉強以幾小節提琴加上半曲鋼琴演奏參選,最後被列入:「熟悉樂理,可嘗試中提琴」而入選。抱著三腳貓走運的僥倖心情,孩子和我為獲選暗暗竊喜。 開學後不久,我即應邀出席弦樂團家長後援會。由於學校計劃參加校際弦樂比賽,會中便討論參賽演出服裝問題。老師們考量製作服裝耗時,建議以校服上場。不料卻有家長嚴厲聲明:「絕無法接受讓孩子穿著學生制服出賽!」 這位家長執拗的口氣讓我大吃一驚,沒想到隨後眾人大舉跟進附和。家長們紛紛提出如:「校服太醜」、「樂團服裝影響比賽成績」等,也有人熱心表示願意提供孩子國小時期參賽的禮服等服裝照片,總之登台服裝茲事體大,不容學校等閒視之。 原來參加中小學樂團可不是「和喜愛音樂的同學玩在一起」那麼簡單,為孩子的音樂之路推波助瀾,家長們還得操弄各種手段。有位家長以允許養寵物為「交易」,才換得孩子答應練團。有位媽媽抱怨自己天賦異稟的孩子:「一天只願意練個半小時的琴,居然考得上音樂班!」但為了多保留一些可能性,她還是放棄音樂班,讓孩子到這所公立學校就讀。 還有位家長,苦苦為被選定為中提琴手的兒子爭取改拉小提琴的機會。「因為孩子多年來學的都是小提琴……。」當老師表示國中練團僅有兩年時間,樂手不宜作轉換安排。這位媽媽並未絕望,只是陷入堪尬的「倒帶」狀況,口中喃喃不斷:「我孩子一直都是學小提琴的。」 輔導小提琴程度差強人意的學生轉任中提琴,是學校樂團老師在平衡樂團分部時的常見之舉。中提琴在弦樂團中常為伴奏的角色,因此也少有同學專攻,反過來說也顯得珍稀。我兒子的小提琴本就毫無程度可言,但參加樂團時也曾抱著日後轉回小提琴的打算,因為「中提琴拉的不是主旋律」。 但是,每個人都是為了演奏主旋律才上台的嗎? 當樂曲只有主旋律,人們如何聽到和諧美好的交響? 當大家都爭著凸顯自己,是否只能剩下嘈雜爭鬥不休的錯亂音符?一曲美好的音樂應該不是零和賽局,學校社團資源呢? 「為什麼國樂社有好多間分部練習教室,我們也要有。」 「為什麼弦樂團辦公室要和國樂社合用?」 「為什麼要讓國樂社先挑選樂器?」 後援會家長咄咄逼人,似乎有人隨時武裝備戰。由於八成家長都曾參加國小樂團,融合著經驗佐證,要求「不落人後」的各項意見此起彼落。這是捍衛孩子而據理力爭?或者不自覺把校園當作自我鳴放的舞台,忍不住想要角力競賽?唯恐他人掠奪,便也急急擺出掠奪者姿態? 許多樂團孩子是父母親心中閃亮的明星,登台演出時的舞台感更能烘托這種光芒。有些家長甚至化身為孩子義無反顧的經紀人,隨時為評估能否匹配明星規格的週邊條件而挑剔忙碌。但那些最初讓人感動的音符呢?那些一再爬過孩子指尖而跳躍出來的美好聲響呢?音樂也許可以只是音樂,喜愛音樂而玩在一起的孩子也許可以單純,可以無關乎登台服裝、演奏角色、練習教室、比賽獎狀……。 雖然哼歌時連拍子也抓不凖,常被兒子糾正。但我相信音樂可以少一點貴族式的偏見,多一點自在與悠然。回想當初讓兒子著迷的小提琴曲,其實並非任何古典音樂,而是日本漫畫英雄假面騎士KIVA演奏的小提琴。 從模仿漫畫英雄玩超人變身遊戲到學習小提琴,兒子的音樂之路彷彿是一場不經意的散步。而今「散步」來到難免有些壓力的學校樂團,孩子對自己半生不熟的琴藝很有自知之明,頗能專心練琴。相對於多有五、六年學琴經驗的同學,擔任稱職的配角可也是一項挑戰,「中提琴副首席」目前算是他最遠大的目標了。 正如德國音樂家孟德爾頌所言:「真正的音樂中,充滿一千種心靈的感受。」張開耳朵和心靈,感受生命層層疊疊著豐富的音色,不論是小提琴的高昂、中提琴的深沈沙啞、大提琴的熱烈悠揚…,他們召喚著上千種不同的感動。只要我們盡情沉醉其間,誰還會在乎分辨,那是屬於主角或配角的樂章?!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