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9/11 15:08:18瀏覽4517|回應4|推薦114 | |
雖然是一個喜愛閱讀的人,但在書店看到一櫃又一櫃的書籍無止境地延伸,心裡竟也生出一絲怯意,那些張牙舞爪的知識、思想,攀附在一堵堵厚實的高牆上,隨便哪一面牆傾倒,都能壓得人翻不了身。圖書館的氣氛稍微好些,可能是新書出爐比較慢,少了「新知」排山倒海而來的喧嘩感。但如果加上應該湮滅於歷史,不被出版的退稿呢? 在巴黎車站書報攤買了本小書,Le mystère Henri Pick,中文譯本名為「退稿圖書館」。本用來打發時間,旅程交通接駁中隨手翻翻。旅行回來後,書便一直丟在一旁,未曾卒讀。直到最近重拾,慢慢讀出一點趣味。「退稿圖書館」是2018年法國暢銷書,2019年改編電影上映。顧名思義,小說中有一家專門收留被出版市場退稿、淘汰作品的圖書館。 故事描述一位年輕女編輯挖掘被退稿塵封的小說「一段愛情故事的彌留時刻」,出版後大獲成功,但作者亨利皮克的身份卻啟人疑竇。一名已故披薩師傅何以文筆雋永、滿腹經綸?當書迷爭相參觀已改為鬆餅屋的披薩店,過氣書評人胡許(Rouche)推斷真實作者另有其人,應該是「退稿圖書館」的成立者尚皮耶(Jean-Piere Gourvec),並展開調查。 隨著滿布疑雲的故事探索作者真偽,我一邊推敲著「退稿」可能的新含義。 在網路媒體普及、自費出版興盛的時代,「退稿」對於提筆寫作的人可能不再那麼俱有評價意味。網路小編、寫手每天瘋狂製造文字與圖像,日復一日的文字滿載,每分每秒都有新的一批書寫浪潮沖刷過去。沒有誰能退誰的稿,我們過著在網路任性出版文字、直播節目的每一天。 讀不完書架上的書、網路的資訊,我們當然也打撈不盡,過去編輯精英對作品取捨造成的遺珠之憾。為了彰顯自己的反權威或反骨基因,我們很想要那些曾經被「拒絕」的東西,即使無法比較優劣,無法確知作品曾因何種缺陷被退稿?但我們認得出它過去「曾不被接受」的身份。被拒絕的身份,帶有悲劇英雄的魔幻力量,倘若作者是「非典型」的素人,則更能為此身份增色。 「退稿圖書館」一書中的行銷密謀正是如此鋪陳。作品的吸引力需要仰賴作家的傳奇衝突。我們無法單獨品味文學藝術作品,更不願一味尊重精英編輯的判斷,我們需要一些作者的身份故事調味,味道更嗆辣些,越能讀得津津有味。就像我們無法明辨政治人物的理念或執政品質,但我們也不甘隨意認同所謂權威專家的見解。置身紛雜難以卒讀的資訊中,我們隨著精彩花俏的新聞事件起舞,將回饋意見PO上網,仿佛自己因而成為新聞的一部份,或者,今天的一部份。 比起尋找出真相,我們更樂於依附在事件之上,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創造自己的版本。但這又並非全然是一個嶄新版本,「讀者的創造」既侷限,又富想像力。任何讀者只要願意嘗試,都可能在閱讀的故事中找到吻合自己生命歷程的合理附會。就像書中每個人物出場展現一小段人生,一小段試圖「依附在小說上」的人生:披薩店老闆娘縱使清楚丈夫的生活日常,很難與掩蓋才華的匿名小說家劃上等號,卻也忍不住牽強附會小說主人翁的愛戀苦楚,正是丈夫亨利與她十七歲那年燃燒過的熱戀焰火。書評人胡許推斷「退稿圖書館」成立者尚皮耶才是真實作者,於是追蹤探訪尚皮耶的前妻。這位為換取國籍而假結婚的前妻,竟也從小說中讀出當年假夫婿對她的濃烈愛意。 真相在最後章節浮出,這部驚人之作,其實是女編輯作家男友名之為「床」的手稿。一個老披薩師傅寫下一本被退稿的小說佳作,比起初出茅廬的平庸作家,誰能更加震撼吸引?而「一段愛情故事的彌留時刻」浪漫書名,對照「床」的直白命名,哪一個較具包裝之美?亨利先生的謎團底層埋伏一場出版界的行銷操弄,驗證讀者選擇的困難,非典型的、違逆現況的勉強成為選擇的指標,人們平庸的品味只能投靠吸睛的輿論。出於謊言博得精彩回報與失控的發展,女編輯和她不知名的作家男友仍持續掩蓋這個秘密,和這世界上沒有被揭發的許多真相一樣,因為人們的回避,以至於慢慢消減它的存在。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