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11/29 00:02:42瀏覽1239|回應6|推薦39 | |
↑黃美慧稱,她不會因為政治立場相左而切斷和親友的情誼,但一些人出於自私自利、甚至邪惡的論點,她只有「保持距離」。(黃美慧提供) 美國的感恩節,就像華人的春節,是一家團聚的家庭節日,過去這幾天,年輕人背了簡單行李,陸陸續續回家過節,住在華府的小婷(化名)也是返鄉大軍的一員,「今年回家的心情,特別不一樣,『害怕』多於期待。」小婷說。 小婷的爸媽40年前從台灣移民美國,就定居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在小鎮出生、受基礎教育的小婷,離家到麻州一所以自由思潮聞名的女子學院就讀,10年前落腳華府就業。父母思想保守,對同性婚姻、無性別廁所採堅定反對立場,因此把票投給川普支持者;小婷社交圈則相當多元,異性戀同性戀、各種膚色,甚至無證移民的朋友都有。93%的華府人把票投給柯林頓,她也是其中之一。 選前小婷常收到老爸傳來電郵,轉發挺川普的新聞連結,小婷通常是置之不理,「我連黑人男朋友都不能交,還需要溝通嗎?」,回家過節,父母肯定對川普勝選侃侃而談,小婷一想到就頭皮發麻。 「不談宗教、政治」是美國職場的潛規則,在家的一個屋頂下,卻很難避免。普林斯頓大學畢業的趙安娜說,和她背景類似、父母來自中國的年輕人,父母平常溝通、資訊取得多通過WeChat,在中國人的群體間進行,與其他族裔互動的機會並不多,最讓他們這一代感到挫折的是,父母高高在上,拿著網路翻譯或變造過的中文新聞、評論,聽不進不同聲音。 資訊取得管道、母語的差異,加上生活圈的不同,華人移民第一代、第二代親子之間心的距離,也越來越遠。今年年中,哈佛大學畢業的族裔研究學者Christine Xu發起、一封挺「黑人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維權運動的「亞裔給父母公開信」,將這樣的亞裔親子代溝,從暗處拉到陽光下。 月初的總統大選,川普跌破眾人眼鏡當選,高比例的亞裔年輕世代挺柯林頓,政治立場不同的兩代,關係比過去更為緊張。 生長於北卡科技三角圈的趙安娜,其實一向對政治興趣缺缺,這次卻主動出擊,在一群同樣出身名校、父母都來自中港台的好友聯署下,寫了中英文的公開信,貼在自己的部落格,據理力陳年輕一代拒絕支持川普的理由,也對他們父母挺川普的可能理由,一一批判。公開信最後,懇請他們的叔叔阿姨「別把票投給一個沒有道德底線的候選人川普」。 父母都是基督教徒,來自科羅拉多州的范寶妮(Bonnie Fan)前年從芝加哥大學畢業後,就留在芝加哥交通廳上班。上次返家時,川普侮辱女性言論的舊影帶醜聞剛剛爆發,就在飯桌上,知道父母要把票投給川普,「當時我的感覺像是一把刀插進肚子」。 感恩節前,她鼓起勇氣給父母寫了一封信,信中她告訴父母「如果川普是我的上司,他誇口自己對女性性騷擾的能力,你會怎麼想?你會告訴我『別把他的話當真』?」 在社群網上聚集著像Christine Xu、范寶妮這樣的年輕人,他們對於自己父母支持川普,和川普當選的事實,同樣感到震撼與失望。不少人留言,父母不一定支持川普的言行,但通常將那視為「政治語言」,勸子女別當一回事。 范寶妮說,她寫信給父母主要在替自己、妹妹、朋友表達對川普執政的恐懼和憂心,尊重父母的政治選擇,但「至少能從我們的角度,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傾聽我們的觀點」是她過節前對父母一點小小的要求。 專注亞裔、親子議題的Hapamama.com網路作家黃美慧(Grace Hwang Lynch)家人、朋友支持川普、柯林頓的都有,選後如何應對和自己政治立場相左、卻又無法像在臉書上絕交(unfriend)的親友?她寫了篇「我們從哪裡再出發?」(Where Do We Go From Here?),提供建議。 黃美慧說,族裔、性別、宗教、性傾向、社會階層、文化、國籍的不同,都會影響我們對事情的觀點、影響我們的機會。「談論、頃聽,認識自己是否有對方沒有的優勢」,是選後親友之間從對立關係解開、再出發的起點。 她說自己不會因為政治立場相左而切斷和親友的情誼,但一些人出於自私自利、甚至邪惡的論點,她也沒法微笑以對,「保持距離」是她的做法。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