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4/17 01:25:07瀏覽1946|回應16|推薦104 | |
台灣醫界又爆醜聞!多位醫師為了詐領保險費,看假病、做假病歷、開假刀,白袍下隱藏一顆黑心,民眾看病掛號,腦袋還裝個大問號,擔心自己的「健康守護者」變臉成為「殺手」。聯合報記者詹建富15日以「白色巨塔為此蒙塵」痛批醫德淪喪(文章貼在後面),蜂鳥人在海外,讀完此文心有戚戚焉,其實美台兩地差不多,若不重振醫德,醫術再好,白色巨塔未來不僅是蒙塵,更有坍塌的隱憂。 醫德淪喪,是醫學院教育出了問題?還是整個社會價值觀、道德觀的往下沉淪?去國久遠,蜂鳥不敢對台灣的醫學教育、醫德問題亂發議論,對美國的醫學教育、漸漸浮現的醫德不彰,蜂鳥近身觀察,有話不能不說...... 「我才不讓兒子學電腦,讀醫比較有前(錢)途!」老李的寶貝兒子今年申請大學,好幾次跟我討教申請學校、科系選擇、聯邦財務補助等升學資訊。 搞IT的老李,收入不高不低,對IT這行「不進則退」、翻臉不認人的現實,最是了然於心。兒子成績好、數理強,老李卻早早給兒子洗腦:不准走IT,「當醫生最穩,收入最豐,除了醫學預科(Pre-Med),不准學別的!」乖兒子聽命,今年秋天升大學,念的就是pre-med。 亞裔家長一窩蜂要子女學醫不是沒道理,醫生年收入最最冷門的也有十萬,熱門科目一年賺進20萬、30萬更是稀鬆平常。因此,儘管醫學院一年學費六、七萬跑不掉,「利」爭上游的學子還是趨之若鶩,像老李一樣的家長,跟子女耳提面命的不是「懸壺濟世」,「錢」途似錦才是真的。 美國醫藥費高得嚇人,世界聞名。老二五歲時跌斷手骨,開刀兼住院,兩個晚上帳單超過一萬美金,還好有保險,否則,在美國哪有本錢出意外?!醫費不合理,藥費也好不到哪去,結膜炎消炎藥水,一小罐2.5ml,沒保險一罐超過一百元,我家有保險,自費還得掏40元,嘴上說「瞎了算了」,最後還是乖乖付錢買藥。 最近一兩年一家子老小過敏、眼睛感染,和醫師打交道比過去頻繁,蜂鳥有個體會~越年輕的(40歲以下)醫師越市儈,兩個月前老三的眼科醫師轉介另一位眼科醫師,這印裔女醫師30出頭,臨盆在即,一邊看診,一邊呵欠連連,漫不經心的態度,令人心寒;前天家庭醫師把我轉介到一專科,講沒三兩句,這年輕醫師就要我以後都讓他看診,以後不用去家庭醫師,還有,超音波還沒照就恐嚇我~妳得考慮開刀,怕我不信還加一句~「我是這方面的專家!」 這到底是診所還是商店?蜂鳥識人多多,管你專家不專家,回家就忙著另請高明。 論讀書考試,亞裔生絕對高人一等,到美國頂尖醫學院一看,半數以上不是印度裔,就是華裔,老二去年治療甲狀腺癌,進出紐約市醫院頻繁,電梯裡碰到一群群實習醫師,真的都「非黑非白」;老大就讀的大學和貝勒醫學院屬姊妹校關係,與她較熟的室友、好友,都是亞裔,她曾說過一句「我的好友或她們的男友,都是未來的醫生」,讓我印象格外深刻。 這一代美國學子「醫」窩蜂現象,是熱血青年激增,還是另有玄機?其實,聲譽卓著的各大醫學院對不少醫學生學醫動機的不單純,已有掌握,對於招生對象,也開始適度調整中。 蜂鳥曾和一位哥大醫學院教授聊過這議題,他就提到,自己也曾年輕過,高中畢業生多半懵懵懂懂,不確定自己要走哪一行,自己和同輩醫生朋友多是在經歷四年大學後,抓穩自己人生方向,才確定行醫的終身志業;反觀這一代高中生一窩蜂選讀pre-med,究竟是自我驅策?還是家長意志?不免令他生疑。 這位教授說,不少頂尖醫學院已認知pre-med可能不是對未來醫生最好的培育徒徑,招生已悄悄改弦易轍,鼓勵升入醫學院的學生大學接受全方位的人文、科學薰陶,他們理解到,性格、性向未定就急著定錨的醫生,未來醫德也容易偏差走位。 寫這一篇,憂心醫德淪喪,為公益,也出於私心。蜂鳥再幾年就成為AARP合格會員,我們的健康未來若交到「利」爭上游醫生手上,這怎能不先嚇出一身冷汗?! 醫界搶救白色巨塔清譽 April 15, 2010 12:00 AM 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昨天也發表聲明,支持衛生署和健保局依法嚴懲惡醫,呼籲全體醫師自律、自愛、自重才能維護醫療專業倫理尊嚴。 健保局長鄭守夏表示,相信絕大多數醫師都是為著守護民眾健康而競競業業,只有極少數為私利涉及不法,但醫界有義務提供確保品質及安全的醫療,絕不容做假。在高醫事件後,健保局希望邀醫界大老出來「講講話」。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強調,不論是醫院詐領健保或醫師亂拿病人開刀,都暴露價值觀出了問題,關鍵是現行的醫師養成教育,只以分數為評定標準,如果缺乏良師引導,當然無法訓練出好的醫師。 台大前校長陳維昭表示,醫界竟然發生醫師掉包病人的檢體、讓健康的人上手術檯,如此離譜的事,除暴露醫院管理系統出了大漏洞,也顯示醫德淪喪。醫院協會理事長吳德朗直言,這些少數不肖的醫師就像「老鼠屎」,把整個醫界的形象破壞殆盡。 台北榮總院長林芳郁也說,他擔任台大院長時,曾樹立一面「倫理牆」,勉勵所有醫師,其中一句「以醫療專業的態度表達對人類生命尊嚴的尊重」,畢竟每個生命交付在醫師的手中,就要視為自己的親人。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