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班布里奇島的奇幻之旅
2021/07/14 20:30:54瀏覽2832|回應2|推薦34
可能是大自然和水體的圖像
西雅圖的班布里奇島,是西雅圖人周末遁逃的世外桃源,也是一群更有錢西雅圖人與「市」隔絕的島嶼,搭趟渡輪過了普吉灣,這裡就是沒有BLM示威、沒有遊民的天堂
蜂鳥2014年初訪小島就愛上這島嶼,五月,蜂鳥和另一半去了趟西北太平洋岸的華盛頓州和奧勒岡,待了整整一個月,去了幾個國家公園和州立公園,最值得記錄的,就是一周的重返班布里奇島(Bainbridge Island)
從西岸返家一個半月,終於找到空檔,依著時序,把那一星期的FB島嶼日記,整理成一篇,寫成這篇「班布里奇島的奇幻之旅」。

一、《從發現、佔領到隔離~班布里奇島的前世今生》2021年5月9日
母親節的上午,沒有小孩老公吵,給自己最完美的一個禮物 : 當班布里奇島的海濱獨行俠 !
遠在成為今天西雅圖富豪們周末遁逃的高級海景別墅區之前,班布里奇島(Bainbridge Island)是原住民蘇誇米人上千年狩獵、維生的土地。...直到1792年被駛入普吉特海灣的英國探險家喬治.溫哥華「發現」。
這個島上到處都是蘇誇米族人敬虔的道格拉斯冷杉,它們高聳入雲、昂然屹立,溫哥華發現此島後,也同時發現冷杉的巨大經濟力,麥迪森和布雷克利兩座深水港成了伐木和木材工廠,以應付海外對木材的需求,陸續吸引了北歐人、南歐人、日本人、夏威夷人、華人、黑人來到這島嶼。一戰後,伐木業沒落取而代之之崛起的是造船業。
早上從Airbnb的濱海社區找到一條通向海灘的小徑,走了一大段退潮的海灘,接著從渡輪港口往市中心,這期間經過兩家掛牌代售的海景別墅,一家濱海495萬,一戶離岸較遠200萬,湊近一看,都已售出。沿路看房子、賞庭園,社區住民貼了「黑人命也是命」招牌的比例比我住的東岸社區、比上星期去的木蘭村都高,不過今早遇到海邊遛狗的、晨跑的、市中心超市買菜的、咖啡屋慶祝母親節的,都超級和善,只是,清一色全白人。
這個班布里奇島的人口變遷,是美國一頁白人優越歷史的縮影。原住民在白人大舉入境和攻城掠地下,蘇誇米族人在1855和美國政府簽了Point Elliott讓渡條約,把原有的部落領地交給美國政府,保住了麥迪森港保留區和普吉灣捕漁權;日裔移民在1830年代因伐木業而成為新一批移民,但二戰珍珠港事變後被美國政府送往集中營,亞裔人口從此大量流失。
班布里奇島住民超過2萬6000人,白人佔91%,黑人,比亞裔、原住民、拉丁裔都少,根據華州人口資料,2019年時只有100人,人口佔比不到百分之0.4。為何會這樣?
西雅圖市的少數族裔在二戰以前一直以亞裔是最大群,不過,1940-1960年之間,尤其是二戰後,黑人因為工作機會,大舉北遷、西進,黑人人口占比首度凌越亞裔,成為大西雅圖最大一群少數族裔。
亞裔也好,黑人也好,在西雅圖都曾遭遇政策上的歧視,例如,1968年以前,西雅圖市合法禁止少數族裔租賃或購買某些區域的房產,即使1968年解禁,房地產經紀們仍把黑人的居住權圈圍在西雅圖部分區域,施行事實上的種族隔離,"Redlining"(圈紅線)是白人系統性歧視少數族裔慣用的一招。
因為美國種族歧視的歷史,從驅趕原住民,到限制亞裔、非裔,住在這裡高級區的白人沒有理由不支持「黑人命也是命」運動。法律可以禁止歧視,飆高的房價卻延續了事實上的黑白隔離,這裡的人生幸福組們,一邊享受無敵海景揮桿打小白球、還有閒人莫入的私人海灘;一邊,則用精神支持著普吉灣對岸的BLM。
四年前第一次造訪班布里奇島,只待了半天,走馬看花兼賞海景;這次,走近海灘,也走入社區,我的班布里奇島之旅,才只是開始。
可能是花和戶外的圖像二、《幽默點的史密特莊園-上集》5月10日
可能是戶外和樹的圖像史密特莊園是我過去兩天的「鄰居」,不過,我只見過主人一回,就坐在海灘邊漂流木後的那張椅子。
我租的小屋是主屋旁的in-law suite,不到700平方英尺,有一點海景,但離海灘還要下山走個五分鐘,通過一個號碼鎖鐵門,才能到社區共有的海灘。這三天,我一人獨享的海灘就是這裡。
可能是地圖的圖像這個海灘叫做「幽默點」(Yeomalt Point),隔著普吉特海灣(Puget Sound)和西雅圖市區隔海相望。天氣好的日昇之時,那一大坨聖山雷尼爾火山(Mt. Renier)就會出現在兩點鐘方向;Cascade山脈火山群的另一座超過萬呎的「護市山」貝克山(Mt. Baker)過去三天我只見過一回,在10點鐘方向。
幽默點位於班布里奇島(Bainbridge Island)的最東角,無敵海景自然吸引有錢有閒的退休族和西雅圖新貴在此置產。沿著海濱走,我一邊賞海一邊賞別人的房子,小一點的兩百萬有找,大一點的更是好幾百萬。這幾天最吸引我的就是這個緊鄰社區共有海灘的史密特莊園。Estate也和傳統上的「莊園」大不同 !可能是樹和戶外的圖像
史密特莊園內沒有華廈也沒有花木扶疏的庭園,不到四分之一畝的狹長土地上,停了一大一小兩輛房車,靠海之處有個歪歪看似隨時要倒的木亭子。
我對這個海濱莊園充滿好奇,終於,昨天傍晚看到了主人,穿著、年齡都像極了NomadLand的遊牧族黛安娜,她的房車也破破舊舊,從外觀看,比黛安娜的還糟。
「黛安娜史密特」坐在椅子上看海,也看我撿石頭和海玻璃,我們互換一個微笑,打了招呼。希望再有機會遇到她,或許,可寫個下集。
三、《民宿主人吉賽爾》5月11日
說到這個島,人的和善真不是蓋的,好到甚麼地步呢? 第一次碰到Airbnb的主人免費把車出借,而且,只要她不用車,天天都可借!
我的房東吉賽爾,75歲,她總是穿休閒服搭牛仔A字裙,看起來比實際年齡還小10歲。沒看到男主人,只有一隻叫博迪(Bohdi)的貴賓狗總是陪著她。
可能是狗和草的圖像
吉賽爾有兩子兩女,都住外州。上周末是母親節,舊金山的兒子特地搭機換輕軌換渡輪回來陪媽媽過節,母子倆出去吃飯,回來媽媽手上捧了一大束玫瑰花。「這媽當得很成功,這樣很被兒女寵愛。」我看到花時剛洗好碗,吃完自己醃烤的母親節大餐,滿臉羨慕地跟老公說。
吉賽爾住這班布里奇島已有12年,她經營這民宿不知多久了,但是有144個留言,住客一面倒地給予好評。去年一年受疫情影響,她也關了民宿,直到今年四月重開。
我真的不曉得她怎麼經營民宿,而且經營得有聲有色。昨天烤肉爐罷工,我搞半天覺得可能是液態瓦斯沒了,跑去問吉賽爾,她一問三不知,根本沒用過烤肉架,也不知瓦斯何時買的,「上一個用烤肉爐的應該是前年夏天」,她直直跟我抱歉。最後,是房客我把瓦斯桶拆下、抱著瓦斯桶去店裡灌,把烤肉爐起死回生。
知道我沒帶車上渡輪,知道我們騎腳踏車去買菜,吉賽爾一臉不可置信,就主動說要借她的車(給我們用.而且,天天都可借。吉賽爾每天帶博迪出去繞一趟,平時都待在家上瑜珈課、蒔花弄草。
幸好有她的慨然借車,這個島長八英里、寬四英里,高來低去,靠腳踏車會整死我們兩個。
今天繞到島南、島西,去了據說有生蠔、蛤蠣可挖的Fort Ward Park海邊,我沒帶鏟子也沒穿雨靴,石頭下撿到一顆小頸蚌,嘴巴緊閉,看起來是活的。
這島上最好挖蛤蠣、生蠔的海灘是西南岸的Point White海灘。我把車開到那,發現整條都是私人海景房擁有的海灘,到處都寫著「私人海灘」、「No Trespassing (閒人免入)」」。華州漁獵局官網說,想到這裡撈蚌殼的,只能搭船來。我是個既沒海景房也沒船的閒人,今晚的蛤蠣大餐之夢,就此幻滅 !
繞完這島的西濱公路,到百年歐風老鎮Lynwood Center逛逛,買一個總匯三明治等了半小時。
這個島的島民,不只人善,也慢!可能是水體和大自然的圖像
四、《島嶼上的日本人》5月12日
昨天寫到這個島嶼不只人善良,生活步調也出奇地慢,加上疫情少了觀光客,碰到的本地人多愛講故事,給我增加不少道聽途說的素材。
剛到島上的第一天寫了《發現、佔領、隔離 : 班布里奇島的前世今生》,提到了日裔和這個島嶼的深厚淵源;昨天傍晚逛古董店,碰到一個愛聊天,不專心做生意的老闆,聽到更多日本人和這個島嶼的故事。
我一向愛逛古董店,這家古董店比東岸的規模沒有更大,但東方文物比例很高,包括精緻完好的一批日本和服、浮世繪版畫,還有差點被我買下的一個深川瓷。
已經是第三代經營這家古董店老闆對此島的歷史、島民變遷瞭如指掌,我隨口問他「店裡為什麼那麼多日本文物、用具? 」,他就打開話匣子了。
原來,日本在19世紀下半葉開啟「明治維新」,工業化放開土地私有化,大量農民土地被新興財閥、政治權貴買走、剝奪,無地又失業的農民為了求存而移民海外,一群日本農民先後抵達班布里奇島,正好當時伐木業沒落一堆島民失業,日本農民開墾、雇用其他族裔一起種草莓,人多了,就開店,日式湯屋、理髮店、雜貨店、食堂、、等,在Port Blakely Mill逐漸形成日裔移民聚落Yama。
古董店老闆說,草莓農場極盛時期有數十家,全是日本人經營,他們受到法律限制不得買地,有的只好和白人下屬打商量,由白人出名代買,直到自己有了美國出生的子女,才將產權轉回。
由於305公路的開通和農業科技的進步,班布里奇島日裔移民後代搬離此島的越來越多,草莓園如今只剩兩個,其他有的把土地捐出當公園,有一個轉給辛勤一輩子的白人員工,渡口出來的觀光重心Winslow Way走到路底的Moritani Reserve,就是森谷家族捐出變公園的草莓園舊址。
日裔和歐裔移民合作的例子,也出現在老街幹道上的最大規模超市Town And County Markets,我來四天已經光顧這家超市三次,生意好得不得了。
這家超市是1899年移民至此島並經營雜貨店的Jitsuzo Nakata(中田)兒子John,與同是雜貨業第二代的歐裔合夥人一起創建於1957年。至今,中田家族在此枝繁葉茂,甚至有街道以Nakata命名。
可能是一或多人和戶外的圖像古董店老闆說,島上日裔雖然少了,但經濟力仍不容小覷,Winslow街上商店的物業所有人,半數以上是日裔。
逛完古董店,接著去了班布里奇島上的「美國排日紀念公園」(Japanese American Exclusion Memorial Park),在公園裡都記錄了中田、森谷這兩家族,原來,他們都曾捲入這場風暴。
可能是 1 人和戶外的圖像1941年12月7日日軍空襲珍珠港,次年二月,羅斯福總統宣布9066號行政令,將美國的日裔移民視為敵人送入集中營奠下法律依據。之後幾個月,全美有三分之二、總數12萬的日裔被軍警送入加州、亞利桑那丶愛達荷州沙漠區的日裔集中營,直到戰爭結束才重獲自由身。
班布里奇島被送入集中營的人數是227人,相較於被監禁的總數12萬人,比例算少,為何紀念公園選在此處?
有兩個重要因素 : 一、此處距離海軍基地近,班島成為最容易出手丶迅速行動的地點;二、島嶼內的日裔移民集中並戶籍清楚,華州軍警合作,二月份行政令後開始逐戶「家訪」,1942年3月24日收到通知,六天後,此島所有日裔家庭就被從紀念公園所在地的Eagledale 碼頭由陸軍荷槍押送出港,每個人只能帶上兩手提得動的家產物資。
被隔離、失去自由的日子我也嘗過,幸好,只有兩星期,美國12萬日裔這一關就是好幾年,包括中田夫妻和他們的十個子女,直到二戰結束才得重回家園。
二戰後重獲自由的日裔,社區多仍存有反日情緒,有的被政府或鄰居強佔,有的則被噴漆、破壞,班布里奇島則不同! 此島的白人和日裔由於交通對外只靠水路,經濟互相倚賴的關係非比尋常,且累積至少兩代共生互利的關係。當227名日裔被舉家驅逐後,他們的鄰居多二話不說,不管是住宅或是生意,扛起照顧、代繳稅款,直到他們戰後回家。
這樣患難與共的情感,讓此地對於少數族裔的包容度更大於美國其他地區,排日紀念公園選址在此不僅沒有阻力,還受到各方捐款支持。
可能是戶外的圖像
五、《普吉灣的海玻璃》5月13日
在班島渡假,老公照東岸時間上班,照西岸時間下班,我通常是一個人漫遊,走累了,就流連海灘看山看水兼.....尋寶。
這海灘人煙稀少,圓石色彩鮮豔斑爛丶大小不同,我揀石頭,更高興的時候是揀到「海玻璃」。
可能是水體的圖像海玻璃,是英文seaglass的直譯。海裡的玻璃其實是人類製造的垃圾,最初可能是梅森玻璃罐丶可口可樂瓶罐丶碑酒罐,在海邊或海裡長期受海浪丶石頭丶泥沙磨來滾去,破碎且不再有稜有角,成為藝術家的創作素材。
班布里奇島像東岸紐約長島漢普頓一樣有四多:富豪多丶白人多丶藝術家多丶作家多。小小的島有現代藝術館丶表演藝術中心丶市區Winslow Way上還有多家藝廊,常可看到利用海玻璃的創作。
走在Winslow Way人行道上就有一大區的海玻璃拼貼藝術,最靠近街角的一塊寫了兩個中文字,就是班島的寫真。可能是戶外的圖像可能是戶外的圖像
六、《幽默點的史密特莊園-下集》5月14日
昨天下午又碰到史密特莊園的「黛安娜」,應臉友們要求寫這個「下集」,但這下集連我自己都很失望。
我和老太太聊了幾分鐘,沒問出真名,也沒挖出甚麼秘辛,倒是確定了幾件事 :
一、她憤市忌俗,一談到對岸的西雅圖就沒好話,「糟透」(What a mess)的評語應該講的是去年BLM示威者成立自治區的「事蹟」。
二、老太太除了幽默點這塊濱海土地和兩輛破RV,在這島還有至少一處的「正常房」,應該也有船,因為她說兒子出海釣魚,釣了魚不吃,就往她冰箱裡放。
三、這顯然是個崇尚自然不修邊幅的富婆,也是個對自然的生物戴有色眼鏡的富婆。她說,她把兒子的魚放在海邊,吸引老鷹來吃。我要走的時候,看到她正在趕烏鴉。
「戴安娜」說,她來海邊看海、看老鷹、看海豹,也愛尋寶,她說 : 「奇怪,這幾天,沙灘上都不見海玻璃?」
哈 ! 全被我撿光了啦!
可能是大自然和湖泊的圖像
七、《過海來看你~西雅圖的小挪威Poulsbo》5月13日
我租的小屋很迷你,包括廚房。料理台放了微波爐丶咖啡壺丶烤麪包機和我帶的一些調味罐就全滿了。
幸好有個烤肉爐,所以,這六天沒吃過米飯,沒炒過菜,天天BBQ,
昨天,海對岸的女兒搭船過海來看我,搬來西雅圖工作九年她已來過班島四、五回,母女倆只好選了個她沒去過的歐風小鎮Poulsbo
開了房東的車往北,跨過Agate Passage和蘇誇米部落保留區,一下子就到了自由灣(Liberty Bay)的「小挪威」Poulsbo,順便在海邊吃了這星期以來的第一頓「外食」。
可能是戶外的圖像
可能是站立和戶外的圖像到了小挪威,買了北歐傳統糕餅丶逛了老街藝廊和古董店,到處都是戴牛角頭盔的維京海盜圖像,腦袋一直想著「小威」和一首歌.....
我愛北海小英雄 
四海逞威風
他不怕那風和浪 
航海樂無窮
他敢冒險 不畏苦和難
他有正義 信心最強
他勇敢向前 勇敢向前 
要把理想來實現
啦啦啦 要把理想來實現
......
維京人冒險犯難,不只到北極,也到了北美實現理想。他們多數在19世紀下半葉來到美利堅,輾轉落腳在中西部靠北的威斯康辛、明尼蘇達、伊利諾州、密西根州。如果記得我這星期才寫過的班布里奇島的前世今生《從發現、佔領到隔離》,Poulsbo的原住民不是維京人,而是蘇誇米人( Suquamish )。18世紀末,這有山有水有魚蝦有木材的大片土地被歐洲人「發現」後,蠶食鯨吞,接著就是美國政府和蘇誇米族人交涉後簽屬1855的Point Elliott讓渡條約,把蘇誇米族人圈圍在部落保留區內。
在這個不平等條約下,原住民讓地,太平洋岸的美國西北角和故國的峽灣風情類似,加上豐富的土地和天然資源,成了北歐移民冒險犯難的新據點。挪威移民Jørgen Eliason,1880年代攜家帶眷,跨過普吉灣,來到Poulsbo,建立維京人殖民區。
目前全美約有450萬挪威裔移民,在挪威裔聚居的城鎮都在5月17日的挪威獨立紀念日前後,舉行Syttende Mai Festival。
Poulsbo今年的挪威之子美食節(Poulsbo Sons of Norway)就在明天,西雅圖的挪威歡樂節Syttende Mai Festival則將在挪威裔聚居區百樂鎮(Ballard)的National Nordic Museum有全天活動。
玩了Poulsbo回到小屋,吃完一頓BBQ,把女兒送上渡輪,謝謝她過海來看我。可能是站立和道路的圖像
八、《捨不得說再見!》5月15日
今天下午,民宿主人吉賽爾在小屋門口放了本書,書裡夾了張字條:Written by my grandfather, in case you’re interested. Hope you enjoyed a wonderful day!(我爺爺寫的書,如果你有興趣看的話。希望你這天過得很不錯!)
可能是文字的圖像我對吉賽爾充滿好奇,她的Airbnb 小屋裡廚房碗盤都是景德鎮青瓷,房間牆上掛的是中國工筆牡丹畫,前兩天一聊才知她的父親出生在上海,她則出於香港,從小跟著做生意的父親旅居亞洲各國。
看到這本書書名:《我在中國80年》,我迫不急待草草翻閱,不得了,連她爺爺都出生在蘇州,而且,很可能是第一個誕生在蘇州的美國人。
再研究下去,我眼珠子都要掉出來!她爺爺喬治費奇(George A. Fitch)生於1883的長老會傳教士家庭,死於1979,曾是中國基督教青年會(YMCA)的推手和領䄂,在這本傳記裡附的多張黑白照片,有和孫中山丶毛澤東丶周恩來丶蔣介石的合照。
自傳也提到,喬治費奇曾在抗戰時擔任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總幹事,1937年日軍在南京瘋狂屠城,被西方人約翰馬吉用16厘米攝影機拍下;1938年1月24日凌晨,南京城仍是一片死寂,一位面色凝重的洋人出現在擠滿日本兵的火車站,大衣裡縫着8盤影片膠捲,影片紀錄的,是日軍屠殺已投降中國國軍和無辜百姓的暴行。
喬治費奇成功把這批影片帶回美國,1938年透過影片和自己在安全區的筆記,在美國各處放映丶演講,成為南京大屠殺公諸於世的最重要人證丶物證。1946年,二戰結束,費奇還以目擊證人身份出席了國際軍事法庭在東京的戰犯審判。
這段故事,在費奇自傳的第十章,在張純如的《The Rape in Naking》丶在2007年的Sundance 影展得獎紀錄片Nanking (南京, HBO出品)都被提到,也曾在2015 年央視十集大型電視紀錄片《外國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殺》第三集「喬治费奇:暴行真相的揭示者」重現世人眼前。
國共內戰,費奇曾代表YMCA到延安會見毛澤東丶周恩來;戰敗的蔣介石和國民政府播遷台灣,費奇從1952-1963年扮演吃重角色,他擔任「中國學人救援委員會」駐遠東代表兼主席,從鐵幕中國救出數千未及出逃的中國知識份子。
一位好心到超過的民宿房東,一個和中國情牽150年的美國家族,一段中國人不可忘記的災難,一本我三歲半時在台北出版的英文自傳。
故事越來越精彩,自傳還沒空讀,而我的班布里奇之旅明天卻要結束了。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ummingbird2009&aid=165298834

 回應文章

PeterNJ(職場霸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7/21 17:53
班布里奇島,民宿女主人吉賽爾的趣事,好吊人胃口,下回也來個奇幻之旅。

看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7/17 12:26
好酒沉甕底,但通篇都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