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2/13 12:27:17瀏覽2898|回應7|推薦88 | |
《大藏經‧本緣部》 第三卷‧佛說九色鹿經
佛言:「昔者,菩薩身為九色鹿;其毛九種色,其角白如雪,常在恒水邊飲食水草,常與一烏為知識。 「時,水中有溺人隨流來下,或出或沒,得著樹木,仰頭呼天:『山神、樹神、諸天龍神,何不愍傷我也?』 「爾時,國王夫人夜夢見九色鹿,意欲得其皮角,即託病不起。王問夫人言:『何以不起?』 「王即便募於國中:『若有能得九色鹿者,當與分國治,賜其金缽盛滿銀粟,賜其銀缽盛滿金粟。』「溺人聞王募重,心生惡念:『我說此鹿可得富貴,鹿是畜生,死活何在?』便語募人言:『我知有九色鹿處。』 募人便將至王所言:『此人知有九色鹿處。』 「王聞大歡喜,王言:『汝得其皮角來,報之半國。』 「於是,溺人面上即生癩瘡。溺人言:『此鹿雖是畜生,大有威神,王宜多將人兵,乃可得耳。』 傍人引弓欲射之,王告:『莫射此鹿,此鹿非常,將是天神耶!』 王即三教其民:『奈何!奈何!受恩反欲殺之?』王即放鹿使去:『下國中,若有驅逐此鹿者,當誅汝五屬。』於是,王便還宮。鹿歸故處。 「是時,國中眾鹿皆來依附,數千為群,永不見害,共飲食水草,不犯人菜穀;從是之後,風雨以時,五穀豐熟,民無疾病,其時太平,畢命化去。」 佛告諸弟子:「菩薩所行,雖處畜生不捨於慈,人獸並度。」 「是時夫人者,孫陀利是也;是時烏者,阿難是也;是溺人者,調達是也;時鹿者,我身是也。調達與我世世有怨;阿難有至意得道。」 菩薩更勤苦行波羅蜜,忍辱如是。 我自行分段,以各時空與對話,以方便閱讀方便。至於白話本,我從網路搜尋,恰巧看到udn有一格友也分享寫了《佛說九色鹿經》 <一個佛教故事-佛說九色鹿經>http://blog.udn.com/sc0731/1540828。寫得非常得好,請參閱。 讀這個故事有許多時空背景與層次,每段的前面以昔者(很早以前-前世), 時(這一世), 爾時, 於是,是時(這世的結果)。然後導引出故事時空背景內容...。我一直認為世尊是一位很好的說故事者,在故事中把因果輪迴與人性諸面都以小喻大,足以警世惕厲。看佛經我也是一直以看故事的心來明因知果。佛經不會艱澀難懂。 (話說如此,為了寫這一個故事的舞台劇本,我前後看了約50多遍《佛說九色鹿經》,從生澀不懂到深嚼其味,到熟稔能分場分鏡。)
這個故事,點出幾個重點: 1) 因果輪迴不昧,習性難改: 「是時夫人者,孫陀利是也;是時烏者,阿難是也;是溺人者,調達是也;時鹿者,我身是也。調達與我世世有怨;阿難有至意得道。」 善者仍善, 惡者積習仍重! 2) 人性的因勢利導、忘恩負義:『若有能得九色鹿者,當與分國治,賜其金缽盛滿銀粟,賜其銀缽盛滿金粟。』「我時不惜此命,自投水中,負此人出,本要誓不相道;人無反覆,不如水中浮木也。』 「王聞鹿言,有慚愧色:『我民無義。』 3)賞罰分明,知誤能改: 如國王者, 王即三教其民:『奈何!奈何!受恩反欲殺之?』王即放鹿使去:『下國中,若有驅逐此鹿者,當誅汝五屬。』於是,王便還宮。鹿歸故處。「是時,國中眾鹿皆來依附,數千為群,永不見害,共飲食水草,不犯人菜穀;從是之後,風雨以時,五穀豐熟,民無疾病,其時太平,畢命化去。」 4)慈悲平等、善言化難: 佛告諸弟子:「菩薩所行,雖處畜生不捨於慈,人獸並度。」 時至今日今人,忘恩負義者流日多,別人幫助有恩於你的,恩將仇報, 反咬他人一口者, 何其多呀!而能像國王賞罰分明者,幾希!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