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7/03 06:11:55瀏覽5156|回應8|推薦69 | |
國立大學的「迷思」 一般學子的「迷思」(myth)就是國立大學都是好的,但事實真是如此嗎?今年最新一波系所評鑑結果公布,高雄醫學大學44個班制全數通過,值得注意的是逢甲大學35個系所也全數通過,創評鑑史上紀錄。大學系所評鑑自95年才實行,其實有些人或許認為評鑑客觀度仍有待觀察驗證,但就以我的觀察,這幾年部份私立大學或因「憂患意識」使然,積極辦學,成效已經逐漸浮現。 就以學校來講,48系所通過認可,12系所通過IEET認證,北台灣綜合大學績優,其實之前已獲教育部教學卓越計畫5千多萬補助、並取得美國MSCHE準認證資格、外籍生人數全國大專院校最多,就辦學績效而言一點也不輸給國立大學;而幾個得到肯定的學校皆定位在教學型大學,強調以「教學」與「學習」為主,認真執行教育部推動的教學卓越計畫;這也讓教學卓越大學打破「教學型大學是二流」的「迷思」,提供學子一個全新的就學思考。 相對享有政府大筆預算支助的國立大學,很多系所卻被列為「待觀察」。有些是因為博士班與碩士班合開,未能區隔碩、博士學術訓練的差異;更有教室普遍過小、擁擠,空氣不流通、蚊蠅叢生、粉牆剝落、教師流動太快;還有學校準備資料嚴重不足,各項參考效標說明付之闕如,也就是不重視;有些所師資僅有一位專任教師及一位合聘教師。 其實為何有國立大學評鑑成績不理想,教育部點出問題徵結為「部分頂尖大學輕忽教學」,也就是部分學校過度偏向研究,輕忽教學的重要性。我覺得國立大學如天之驕子,過去教育部挹注過多資源,雖然近幾年推動教改,但最後學子還是要拼命擠進國立大學為第一志願,而不管是進入那一個系,但進了國立大學真得有比較好,學得比較多嗎?真是令人懷疑,但是傳統社會認知仍是如此。 教育部為引發大學重視教學的風氣,扭轉「重研究、輕教學」的偏差,提供師生更優質的教學環境及教學品質,持續推動「教學卓越計畫」,方向是正確的。國立大學的預算來自政府,而政府的預算來自人民的納稅;所以政府的教育資源不該偏厚國立大學,造成國立大學學費與私立大學學費相差好幾倍,有限的教育資源卻只讓少數人享用。因此,教育部對於辦學績優的私立大學應該獎勵補助,也趁此順便導正扭曲的高中教育,破除「選校不選系」的迷思;而應選擇適合自己興趣的科系為主。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