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6/15 14:32:34瀏覽2664|回應7|推薦69 | |
到底是誰害了碩士生 前些日子一名碩士生在新竹遭不明人士持木棍圍毆致死的刑案,令人震撼;內政部廖了以部長在今天(15日)上午親自宣佈破案。他表示:目前警方逮捕一名鄭姓中輟生(82年次),嫌犯坦承當時與另外4名嫌犯酒後出言挑釁,當被害人偕友人想離開時,圍毆被害人致死。據瞭解,這位碩士生原本在竹科工作,去年因為母親罹患淋巴癌而辭職,可說是一個孝子。這則新聞不僅讓人感到遺憾,更讓我們對這位被害人充滿不捨。 翻開報紙,又看到「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昨日公布一項調查報告顯示,新政府上任一年來,體罰和能力編班都惡化。真是奇怪了!這些現象就一般廣泛認知、社會多元督促管道、媒體善盡監督責任、家長民智大開、小孩古靈精怪各方面來講,或許仍有死角但理應愈來愈少;就以妻子任教國中老師普遍的認知來講,體罰學生是跟自己過不去,絕大部份同事幾年前都不想打也不敢打了。所以調查結果顯示新政府近一年來狀況惡化了,究竟是國民黨政府近一年來鼓勵老師體罰?還是各縣市教育局處近一年來疏於督導?還是人本調查結論根本是有問題的?教育部、人本基金會都應該對大眾說清楚、講明白。不然怎麼會在人本基金會近幾年調查的民進黨政府執政下逐漸改善的體罰、能力編班問題,在國民黨政府執政一年後一夕間又惡化了呢? 我不知道這項針對全國22個縣市(不含離島)250所國中的1,550名國中生的調查,樣本抽樣是怎麼來的?問卷題目客觀度與否?正負誤差值又是多少?科學化的論證必須客觀,排除一些主觀或非客觀因素的干擾,才是一項很好的分析。要知道問卷調查的實施過程區分7個過程:確定擬探究的問題、蒐集相關文獻、詳細開列擬調查和探究問題細節、確立研究的理論架構或基本概念架構、設計研究過程和研究工具、實施問卷調查、處理分析和解釋資料。在過程中尤需注意問卷目的、內容、題目、格式的設計;提高問卷的回收率,問卷的信度及效度。缺一不可,科學化的社會研究是很謹慎的。 而經過客觀分析後的結果可以提供建設性的意見,要求主政者改善。我看全家盟理事長認為「這些問題根源都是升學壓力」,基本上我認同。但報載他提出「7月12日上街遊行,要求教育部儘早實施12年國教和免試入學,且不能採記在校成績。」就讓我啼笑皆非了。就像頭疼到醫院看診,醫生開了胃藥,還叫病人回家不要亂吃東西一樣。如果這樣就能解決升學壓力,乾脆政府一併實施16年國教,讓每個孩子都大學畢業不是更好。其實問題出在政府對技職教育的漠視,一個不愛唸書的孩子,您硬要讓他待在教室混個國、高中學歷,屆時畢業再唸個位數分數就能考上的大學,還不如早早分流,也許能在調酒、餐飲、修車等技職領域方面找到興趣,就像現在火紅的餐飲大師「阿基師」一樣,爾後年長後再利用終身學習回流到校園來印證;也不會青春人生變調地去當飆車族、當瘋狂惡少、當吸毒的八家將,來尋找旁人一絲的喝采也好。 現在一個怪現象就是人本反對體罰,甚至提供家長申訴管道,幫助家長與老師打官司;老師為求自保怕幫自己跟學校惹糾紛,單純教書就好、其他管教問題則不敢搭理太多,基於校園管教問題,教師只要尺度拿捏失當,就可能讓自己曝露於責任風險內,有產險業者甚至新推出「教育團體責任險」,防範老師不幸扯上官司,有一個集體分攤風險的管道,校園變成不再是一個單純「傳道、授業、解惑」的地方。一個老師若不負責任、對教育原本就沒有熱忱,他本來就不願意多管學生;如今若連負責任的老師也不敢管、不願管、不想管學生,那這些中輟生、學業成就低落的學生究竟該怎麼辦? 回歸到正題,教育的根本問題如果不解決,就會製造愈來愈多的中輟生,那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是錯誤教育政策下的受害者。到底是誰在漠視技職體系,卻將台灣這個小島變成有將近兩百所大學的島,讓學歷愈高,失業率愈高。是誰讓「學歷」掛帥,除了要唸最好的高中,也要唸最好的大學,不管孩子是否符合本身志趣相合。到底是誰害了碩士生?其實答案已經呼之欲出。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