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6/19 14:18:39瀏覽3649|回應30|推薦13 | |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zh/photos/family-kids-baby-newborn-together-457235/)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別再想找到一個一輩子不會後悔的科系就讀了!」 這是最近這幾年,我對即將邁入大學的年輕孩子們的呼籲。為什麼?因為,期待自己在18歲時,就為自己找到一個適合終生的職涯方向與發展領域,怎麼想就是不合情理。 我曾在中學擔任過輔導教師多年。從國中到高中階段,學校輔導工作為孩子們著力最深的,就是生涯輔導了。也就是,設法幫助孩子認識自己、認識環境,把一個人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上,最終能夠安身立命。 於是,我們透過各種心理測驗來幫助學生探索自我,包括學術傾向、人格特質、興趣喜好,並據此預測孩子適合哪種類型的工作,綜合考量下,建議孩子可以選擇怎樣的學術或工作領域去發展。 -- 一輩子的賴以生存的保證存在嗎? 這個初衷並沒有錯。問題是,這些探索或預測,得到的結果,都只是暫時的,適用於現在,難保也適用於十年後、二十年後。更大的問題是,我們身處的世界不斷變動,各行各業的消長狀況瞬息萬變。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風水輪流轉;轉成什麼樣,沒有人說得準。未來的世界會發展成什麼樣態,哪些職業還存在,哪些職業有待被創造出來,難以預測。 當時,每次在與學生討論生涯議題時,總會被孩子問到:「這個領域的發展好嗎?」、「讀這個未來有前途嗎?」這實在很難回答!似乎,孩子們總想找到一個終極答案——能仰賴生存一輩子的一份職業或工作。 我知道,這些問題的背後,是在尋求一份安全感——一個輩子都能安定存活、經濟無虞的保證。同時,這也反應出,孩子們的內心充滿焦慮。越是焦慮,越是希望立刻就有標準答案。 只是,在職涯選擇上,標準答案是不存在的。 孩子的這些焦慮是怎麼來的呢? 很大的一部份,是受到身旁大人的影響,特別,是他們的父母。 -- 焦慮的孩子,不安的家長 現代父母在育兒與教養工作上,面對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因為,他們不只要養活孩子,還得教給孩子適應未來的能力。麻煩的是,未來長得怎麼樣,需要什麼,根本不清不楚,難以預料。所以,要如何栽培孩子呢?要如何給孩子一生成功的保證呢?已經不再有公式可以直接套用了。 在龐大的焦慮感侵襲下,該如何為孩子做出大大小小的教養決定?就我的觀察,現代家長通常有兩個思考途徑:第一、依照過往經驗;第二、往人多的地方去。 前者,是參考親友的做法,或者搜尋過往的成長經驗。曾不只一次聽過學生家長說:「以前我就是這樣長大的,為什麼我的孩子不可以?」或者:「以前我就是沒機會這麼做,留下一輩子的遺憾,我不能再讓我的孩子遺憾了!」 這樣的父母,緊抓著過去不放,沒有意識到時代的變動。畢竟,在我們的大腦世界中,自己親身經歷過的,最為可靠,眼見為憑。 後者,則是觀察大家都怎麼安排子女的教育,一窩蜂往那兒走就是了。但是,不同的教育潮流,如體制內、體制外、考私中、實驗教育、住宿學校……等,到底哪一個好?更可怕的是,人云亦云,道聽途說,卻未經思考。 我住的地方,隔一條街補習班林立,有幾間標榜能幫孩子通過私中入學考試。我打聽過,要讓孩子順利考取明星私中,家長得超前部署;最好國小三年級就送去補習,等小六才來準備,為時已晚。 每次看到這些稚嫩的生命,在晚上九點時,從補習班被放出來,我總感到心疼不已。放學後,他們不是去打球、玩耍、學才藝,或和家人相處,而是被關進擁擠的補習班中,和語文、數學、自然、社會等試卷搏鬥。要能脫穎而出,得成為考試機器才行! -- 少學了什麼,真的就是一輩子的損失嗎? 很多人批評這種考試至上、分數唯一的思維,我也感到不以為然。然而,我也不敢確定,我的想法就一定正確。未來的事,誰說的準呢? 最近,我的孩子即將上幼兒園。我和太太去參觀附近的幾間學校,各有特色。有的著重體能活動,有的標榜特定教育信念,有的強調自然生態探索,有的推廣大量閱讀,有的注重雙語和才藝……等,應有盡有。 太太問我,我在意什麼? 我想了一下,說:「老師要友善,別傷害我的孩子。」 太太問:「還有嗎?」 我說:「嗯……還有一個,就是離家近,方便接送就好!」 我是說真的。後來,我們就去報名了一間,外表看起來不怎麼起眼,但離家超近的幼兒園。你問我,不怕孩子輸在起跑點嗎? 我也擔心,但我知道,那是不必要的焦慮。那是商人或媒體利用父母的愛子心切,製造出莫名的集體恐慌,大量轟炸家長的荷包。 學前幼兒需要的是大量的探索與嘗試的機會,以及在友善關愛的氛圍下,養成各種生活規矩與習慣。大部分的幼兒園,都符合這樣的條件,不會因為少學了些什麼,就有一輩子的損失。 所以,對我而言,去幼兒園就是大量玩、大量放電。回到家,我會陪他讀繪本,享受親子親密時光。然後,晚上好好睡,這樣就好了。 -- 過度焦慮的影響—過度控制與過度保護 我的理念一定正確嗎?我不知道!但我很確定,大人的過度焦慮,對孩子常有負面影響。當你過度焦慮時,你會把那無法安頓的慌亂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像是,當你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可能會過度控制孩子,頻頻要求孩子的各項表現成績;於是,你的孩子便常會遭你指責、嫌棄,這使他身處惡性壓力下,長期以來會傷害大腦的情緒與學習功能,以及身體的正常發育。 同時,你的過度焦慮,也可能讓你對孩子過度保護。當孩子一遇到挫折,就急著幫他移除障礙,而不是鼓勵孩子嘗試去解決或因應問題。甚至,動不動就對學校老師下指導棋,要求別人要如何對自己的孩子讓步或特殊對待,你成了名符其實的「直升機家長」。 你干涉得越多,孩子越顯無能,最後,缺乏挫折容忍力。 現今,有大量的青少年,有著「無聊症候群」。顯而易見的特徵是,消極、被動、缺乏企圖心,對什麼都不感興趣,要他們去做什麼,嘴裡都喊著:「真無聊!」,只想沉浸到數位世界中。 這是怎麼產生的呢?我認為,第一,是長期處在挫敗中,缺乏成就感。當一個人怎麼努力,都無法獲得肯定時,逐漸地,眼神中會失去光彩。第二、是生活缺乏一定的主導權。若一個人從小到大的生活,都被排滿了各種行程,所有的事情都由他人包辦掌控,沒有自己做決定的空間時,最後,乾脆對生活不抱期待,反正,都被安排好了呀! 這些問題,常來自於過度焦慮的父母,因為殷切期盼孩子成龍成鳳,而無意間造就了缺乏活力、動機不足、失去企圖心與耐挫力的孩子。
-- 看穿焦慮的本質 《焦慮世代的安心教養》這本書,就是要父母看穿焦慮的本質,告訴每個愛護子女的爸媽,你們究竟在操煩些什麼;這些失序的內在,又如何影響了你的教養決策與對孩子的教育安排。 同時,這本書也試著帶著家長們,去認識這個充滿未知的世界,試圖在所謂的烏卡(VUCA)世界中,找到孩子需要具備的生存能力。作者在書中的論述精彩、有憑有據,閱讀起來很燒腦,但也十分過癮。你會更清楚,真正重要的任務是什麼,該把心力投注在哪些議題上。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對未來世界的過度焦慮,會影響我們做出不理性的決策,但我們也可以化這份焦慮為健康成長的動力。正因為世界充滿不確定,我們就不能自我設限,要為自己保有各種可能性。多方嘗試、大量探索、跨界學習、保持彈性,允許自己失敗,允許自己轉換跑道,用積極且開放的態度,面對未知的挑戰。 讀者最關心的,大概就是,我們的孩子究竟需要具備哪些適應變動的生存能力吧!作者在書中,確實提到了未來人才需要的基礎技能,包括好奇心、創意、彈性、有根據的冒險、合作、堅毅、彈性、自我節制,以及希望與樂觀等。 然而,這些偏屬情意或態度層面的軟實力,該怎麼教給孩子呢?事實上,由父母親自把這樣的行為特質,表現在生活中,孩子自然就能模仿與內化。所以,作者一直強調身教的重要性。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先讓自己成為那樣的人吧!孩子永遠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會無意識地參照父母的觀點,從父母的視角看世界,也複製了父母的行為模式。 與其說教,不如做給他看! 親愛的父母,你有還沒實現的夢想嗎? 放下焦慮,大膽追尋,孩子正在看著呢! (本文為《焦慮世代的安心教養:放下憂懼,陪伴I世代孩子,共同迎接瞬息萬變的未來世界》(聯經出版,2021)一書推薦序)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