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青春期「轉大人」真難搞?轉換視角幫你看見孩子的可愛
2021/02/18 11:32:33瀏覽5641|回應0|推薦9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zh/photos/girls-students-asian-glasses-1741925/)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這幾天睡前,我那兩歲半的女兒,總是會問我:「爸爸,我很棒嗎?」我不知道,她是否足夠理解「很棒」的意思,可能我最近常稱讚她「很棒」,又伴隨著開心的語氣及賞識的眼神,讓她感受到被肯定了!

一個三歲不到的孩子,都渴望被肯定,在意自我價值,更何況大一點的孩子呢?

--

我還是喜歡他小時候的樣子……

過年期間,到親戚家拜訪。好久不見,親戚的孩子即將升上國一,正值青春期。這男孩過去活潑可愛,臉上總掛著親切燦爛的笑容;這次見面,則是板著一張臉。雖然一同坐在客廳裡,但鮮少主動開口,更難看到過去的笑顏。

「客人來了,有沒有叫呀?」親戚提醒道。

「有啦……」男孩確實有打招呼,只是聲音比較小。

「喂!大少爺,我只是問你個話,一定要用這種語氣嗎?」

「我哪有?」

男孩臉上盡是不悅,親戚則劈哩啪啦地抱怨著:「這孩子不知道是青春期到了,還是怎樣,讓我實在受不了!說話也不好好說,又暴躁易怒。他以前不是這樣的,唉!我還是喜歡他小時候的樣子……

男孩滿臉無趣,拿起手機開始滑。

--

「不可愛」就是青春期的典型樣貌

我聽過很多家長抱怨,孩子到了青春期,變得不可愛了。孩子還小時,我們希望孩子趕快長大,當孩子大了,我們卻懷念起孩子稚嫩的模樣。到底是孩子變了,還是父母沒跟著長大?

事實上,青春期的孩子「不可愛」,再正常不過了呀!一方面,生理上的發育,「轉大人」常讓他們感到不自在;另一方面,這時期的孩子正要展示自己獨立與自主的一面。如果你能理解,就不會和青少年一般見識。

問題是,青少年孩子身上,有許多令大人「看不慣」的言行,過去不會這樣,現在一一出現。例如,說話口氣不佳、常顯露不耐、情緒反覆無常;講話精簡就算了,更喜歡與大人唱反調。

這些,倒也不是什麼罪大惡極的行徑,但就是會踩到父母的紅線。我遇過的許多中學老師,最受不了學生的問題行為也是「目中無人」。

--

與其拔刺,不如保持距離

青少年身上的「刺」很多,如果你整天都想「拔刺」,肯定會與孩子鬧得不可開交。數落、批評與責備,只會讓孩子感覺自己不被肯定,而想繼續與你對抗;雙手一攤,放任不管,當然也不行。該怎麼辦?

我的良心建議是——保持距離。「保持距離」後面不是接「以策安全」,而是接「心生美感」。沒錯,拉出距離,你就不會緊盯著那一根根的刺看,而有種朦朧美。

於是,你能跳脫當下,站在一個比較高的層次,用全貌的觀點來看孩子的行為。這時候,你看到的,就不全然是壞事了。

客人來了,別管孩子打招呼的聲音大聲小聲,只要嘴巴有動,就屬難得;就算嘴巴沒動,眼睛有看著,也是及格;再不然,願意待在客廳,而不是躲在房裡打電動,也是很給面子了!

你或許會質疑:「這不是在降低對孩子要求的標準嗎?」看似如此,事實上,我們正在找尋孩子身上能被肯的地方,而給予正向聚焦。再者,我們過去所堅持的高標準,會不會只是大人的虛榮心在作祟?

--

給孩子面子,孩子也會還以尊重

當下,可以這麼回應孩子:「我看到你願意與我們一起聊天,謝謝你!」不需特別誇張或矯揉做作,能讓孩子感到被真誠欣賞即可。

若孩子用不悅的口氣回應時,可以說:「我知道了!」這樣就好,避免事端延燒。而事後,私下找孩子談一談:

「剛剛客人來訪時,我問你問題,你回應我的方式,讓我感到不受尊重,我希望你可以調整一下。」請記得,這是在整理與安頓好自己的情緒後,才說出口的,負責任地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期待。

「我知道,你不是故意要這麼說的,是嗎?」停頓一下,讓孩子有接收與思考的時間,然後說:「也許,你覺得我問的問題,讓你很難堪;或者,你當時很累。這是我猜的,你可以告訴我,怎麼了嗎?」

這是正向聚焦在出孩子行為背後的「正向意圖」,讓孩子有機會抒發自己的感受,讓內在的聲音被聽懂。孩子可能會這麼說:「我明明有打招呼,你卻不相信!」

「原來如此,謝謝你讓我知道,你當時被誤會了,所以感到有些生氣,才會用這樣的語氣回應我,是嗎?」這句話是繼續聚焦在行為的正向意圖上,並同理孩子的情緒感受。通常,孩子就會軟化下來了。

「好!對不起,我沒注意到你確實有打招呼,當時我也太心急了。」接著告訴孩子:「下次,我希望你可以盡量用平和的語氣講話,我知道這有時候不容易,但我們一起學習改進,好嗎?」

--

越早開始練習「正向聚焦」越好

我覺得,青少年的父母,很需要有正向解讀孩子行為的能力,否則,孩子身上那一根一根的刺,不斷冒出,肯定會讓親子相處傷痕累累。而這樣的能力,最好從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勤練「正向聚焦」。

舉個例子,我帶女兒回長輩家過年。初見面,長輩看到孫女很開心,想抱她,女兒死命掙扎,嘴裡說著:「不要!不要!」。這讓長輩心碎滿地;我雖感到尷尬,但也願意正向看待孩子的行為,像是:

  • 懂得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
  • 面對不熟的人,能夠先自我保護;
  • 知道自己不需要討好每一個人;
  • 懂得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 表達「不要」也是一種回應,比不回應好……

等她大一點,更懂事時,我會再教導她,如何合乎禮節地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期待,而非強迫她要滿足大人的期待。

(本文撰寫於2021年2月18日,文中案例為真實故事經充分改寫)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heng711@hotmail.com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eng711&aid=15651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