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12/03 10:11:54瀏覽4248|回應0|推薦16 | |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zh/photos/childhood-child-flight-free-luck-1884281/)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許多人知道,我的專長之一是學習議題的心理輔導(簡稱「學習輔導」),便常問我,影響一個孩子課業學習表現的關鍵,是什麼? 我想,你也很想知道答案吧! 我確實花了好幾年的時間,透過大量閱讀,以及實務工作中的觀察,想找到答案。我不否認,天分或智商,會是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對大多數的人而言,這種先天能力的差異通常不大 那麼,另一個可能的因素,便是能否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於是,一直以來,我在各級學校教授孩子學習策略,甚至,也告訴家長或老師,如何陪伴孩子學習,幫助孩子提早建立有效的學習習慣。 然而,我更發現,即使每個孩子都擁有同樣的學習策略,但不一定都管用。也就是,有的孩子願意嘗試看看,有的不願意,有的,甚至直接認定「沒有用」。 這樣的現象,在越高年級的孩子身上,越是明顯。 你會說,這是「學習動機」的問題。那麼,是什麼讓孩子逐漸失去學習動機了呢?我認為,「對讀書不感興趣」無法說明這一切,因為,課業學習對大多數人而言,都是枯燥乏味的過程。學習動機低落的真正原因,來自於學習過程中的創傷累累,導致逐漸不相信自己能夠學得會、學得好,或者能獲得好成績。 一旦如此認定,給他再好的方法或工具,他也意興闌珊。 你可能又會問,在讀書學習的過程中,誰沒挫敗過?誰沒搞砸過?何以有些人,遇到失敗了便灰心喪志,有的人卻越挫越勇? 我常籠統地告訴提問者,這與孩子本身的心理穩定度有關。心理穩定度的高低,則很大程度取決於孩子與主要照顧者之間的互動品質。 -- 在閱讀了陳品皓臨床心理師的新作後,我終於可以更精確地說明,我口中所謂的心理穩定度,其實就是「心理韌性」。擁有高度心理韌性的孩子,在面對挑戰時,比較不會退縮;在面對失敗時,也不會從此卻步不前。 品皓在書中一針見血地提到,心理韌性所涉及的,不只是一個人不畏橫逆,或者在困難中能堅持到底而已;還要能從失敗中學習,進而成長與茁壯,更靈活彈性地發展出面對困境的策略。 我很欣賞這樣的觀點。當孩子面對挑戰時,我們不只是要孩子能忍過去、撐過去,失敗了趕快站起來;除了「用力」之外,還要「用腦」;也就是,在困頓中獲得新的洞見,進而拓展更多的可能性。 -- 有幸搶先閱讀《心理韌性》一書的文稿,我不時想起我家裡那兩歲半的女兒。究竟,我為女兒所做的一切,是否能讓她發展出高度的心理韌性? 也許,我沒辦法教她識字、外語、算術、程式設計或寫作——她未來會遇到許多優秀的老師,不用我煩惱。然而,我現在可以做的,是從小陪著她,透過不斷地對話互動,引導自我覺察、發展多元觀點、肯定與欣賞自我、設立人際界線、給予堅實的信任,幫助她長出面對人生挑戰所需的堅毅性格。 我無法陪伴我的女兒一輩子,但我知道,「心理韌性」可以。 品皓在書中,將幫助孩子發展心理韌性的教養方法,交代得詳細清晰。所以,在閱讀這本書時,我懇請你放慢速度、細細咀嚼,閱讀到每一個篇章段落時,停下來反芻一下。因為,這是一本含金量極高的好書,字字句句都切中要害,這乃是品皓豐厚的實務經驗,與獨到見解的累積與萃取。能受邀為本書撰寫推薦序,誠惶誠恐,也倍感榮幸! (本文為「親子天下」出版、陳品皓臨床心理師所著《心理韌性:顛覆起跑點迷思,教出有耐挫力、熱情與目的感的孩子》一書推薦序)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heng711@hotmail.com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