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十五.流通分二
2008/11/01 21:32:36瀏覽154|回應0|推薦1

還是先請大家翻開這個略記的目錄,先把段落先瞭解一下,103頁,阿彌陀經我們已經介紹到了流通分,甲三,經分三分,我們已經介紹到了流通分,流通分呢,一共分成四個大科,乙一是佛贊彌陀,追贊諸佛,釋迦牟尼佛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還有眾生依照這個法門去修持可以得到兩個大利益,所以先讚歎阿彌陀佛,接著呢,是六方的諸佛,那麼其實是十方啊!鳩摩羅什大師是翻譯的簡略啦!十方的恆河沙數諸佛都出來作證明,也讚歎他們自己國土的眾生,叫他們要相信這一部阿彌陀經,這個昨天介紹過了。 

        下面是第二科,佛贊諸佛,復勸信願,這是釋迦牟尼佛進一部的來爭問為什麼叫稱讚不可思議的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我們看經文,翻到前面來,97頁第三行,『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那麼這一科,就是剛剛我們所說的第二科的文字,釋迦牟尼佛又對著舍利弗說,於汝意云何,你的意思怎麼樣呢?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前面六方的諸佛出來作證明的時候呢,就跟他們國土的眾生說,你應當相信這一部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16個字是這一部阿彌陀經的本名,現在釋迦牟尼佛更進一步的爭問當機眾舍利弗,為什麼這一部叫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呢?少了八個字,應當這部經叫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釋迦牟尼佛當問下面,為什麼?因為稱讚不可思議的功德,上半,在前面的正宗分裡面,佛都在講這個,把阿彌陀佛的依報莊嚴,他的說法莊嚴,正報莊嚴,乃至於行持莊嚴,這四大科都是在稱讚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不用再問上半的經名,直接問為什麼這一部經是被一切諸佛所護持所攝念?你看這個文理多麼嚴謹,一點都不重複,那麼當然還是釋迦牟尼佛自問自答囉!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假如有善心的男子善心的女人,他聽到這一部阿彌陀經,受持,能夠信受,而且持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叫作聞是經受持者,這是一種人,及聞諸佛名者,以及聽到什麼呢?六方的諸佛的佛名的人,這是一種人,這兩種人不論哪一種人,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都可以得到一切諸佛所護持所攝念,因為都可以得到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所以這一部經叫作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那麼對於一切諸佛之所護持所攝念又怎麼樣呢?這個結果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語,翻成中文的名字就叫作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究竟即位的佛果的全稱,正覺,二乘人聲聞緣覺有正覺,他已經有真正的覺悟了,不同於凡夫,正覺是對二乘人講,正等正覺,不但有正覺,而且他怎麼樣呢?非常的方正平等,那是對大乘的菩薩講的,大乘菩薩看一切的眾生皆有佛性,皆堪能成佛,所以他的境界,方正,方正而平等,能夠平等看待一切眾生,但是菩薩有42個階位,??一直到等覺,他還有最後一品的生相無明,這無明42品分成生住異滅,這是依照起信論裡面的架構來分的,這42品分成生住異滅,最後的一品叫作??,那差佛一點,一點點而已,跟佛可以說是都是一樣的啦!叫作等覺菩薩,這個等覺菩薩呢!他還是有相,唯有證到究竟即佛,把42品的無明都斷乾淨啦!這樣才能叫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換句話說,也就是無上佛果的簡稱,全稱,無上的佛果,這是大乘的無上,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既然這個善男子善女人,既然被十方諸佛把他護持把他攝念,那麼他啊!對於佛所證的無上的佛果,從此他就得到不退轉了,也就是說,在這一個善男子善女人的八識田中,已經落下了金剛種子,遲早這個一個種子啊,他要成熟,他要開花結果,所以這個不退轉,除了前面講過有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這三種不退之外,還有一種叫作畢竟不退,畢竟不退,這個不退轉於無上的佛果,就是畢竟不退,有這個佛的種子,這個金剛種子,他不會壞了,但是呢,並不是今生就成佛,還要靠自己加工用行,但是他已經落下了金剛種子了,奠定了將來成佛的堅實基礎。諸位,你們來參加講座,無論你聽的懂聽不懂,你聽到了這一部經,這個符合經所說的啊!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你一個道理你也不懂,諸位,你們已經值回票價,對於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此得到畢竟不退,這佛所說的,佛他怎麼會打妄語呢!善根深厚啊!所以能夠聽到這一部經,假如又能夠受持,加以信受持念,這可以說是多生多劫的善根成熟,不然,你聽不到這一部阿彌陀經,我們好像來參加就聽到這一部經啊!其實我們這個人數跟全地球比起來有多少啊!你不能只有跟人類比啊!眾生不是只有人而已啊!這比例太微細了,所以古來這些祖師大德,無論是修哪一宗哪一派,在叢林寺廟裡面,朝暮二課把阿彌陀經,獨獨把這一部阿彌陀經列為朝暮二課,這個是有大因緣的啊!可是呢!被一切諸佛所護持所攝念,那我們也聽到這一部經了,那我們是不是也得到十方諸佛的護念了?十方諸佛都來把我們護持把我們攝念,這個力量有多大啊!有一個善神善鬼在旁邊護持我們,這就已經力量蠻大了,何況是十方諸佛護念我們!那我們怎麼感覺不到呢?跟諸位說,這個佛,他證到了法身,這個法身是什麼呢?法身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他的眾生有感思應,必得要能夠感,能夠感他,那還要看你能不能夠感?所以我們修行佛法,依照你修證斷惑開智慧的淺深,天台家把他分成六個階位,六即佛位,六即位,這個護念,也有六即護念,這個講教理啊!請大家拿出講述備覽,最後一頁,最後一頁的第三,叫作六即護念,不曉得諸位的講義有沒有印錯,那個印不是印,是即,即是什麼的即,六即護念,佛的護念是眾生多少感的力量,多少感招的力量,佛就即多少,第一種叫理即護念,假如我們聽到這一部經,或是聞到諸佛的佛名,聞了以後,你怎麼樣呢?你能夠瞭解了,略微能夠瞭解了,理即護念,只聞佛名,或者是這一部經啊!你相信,你相信這一部經了,有了信心了,但是還不瞭解,還不到瞭解,瞭解那就名字即了,還不瞭解也不稱念,這力量小,這是什麼呢?理即護念,在理性上跟十方諸佛感通,所以你得到理即護念,你只聞到佛名,只聞到這一部經,你就可以得到十方諸佛的理即護念,得到這個就已經是大便宜事情了。假如進一步怎麼樣呢?名字即護念,聞了以後能夠信解,瞭解什麼是佛性,瞭解什麼是阿彌陀佛的道理,但是呢,你稱念不專,喔~要念阿彌陀佛,你散心的念,隨口念念,那得到名字即護念,諸位,你參加這一次講座圓滿,至少可以得到名字即的護念,這怎麼不值回票價呢?辛苦了15天,就可以得到十方諸佛名字即的護念,天下還有這麼便宜的是啊!第三個叫觀行即護念,假如你理解了這個道理的之後,能夠再加以誦念,加以持名念佛,加工用行,這叫作觀行即護念,如果進一步的能夠證到這個事一心不亂,不但是伏惑,而且可以斷盡見思二惑,證到這個中諦理,那感佛的力量就更強了,那就可以得到相似即護念,如果只有伏惑呢,那可以得到觀行護念,如果持念佛名,得到理一心不亂,破除一品的根本無明,乃至於四十一品,那就得到分證即護念,最後呢,把四十二品的無明都斷乾淨,圓證中道實相,那就得到諸佛究竟的護念,那就是最徹底的了,所以我們要想得到諸佛什麼樣的護念,還要怎麼樣呢?自求多福,還要我們自己努力一下子,這就是佛家的感應之道,那麼這裡呢,也有一個問題就是說,持念阿彌陀佛,受持這一部經,這一部經叫我們要持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持這一念的佛名,就等於持一切諸佛的佛名,那你就可以得到一切諸佛所護念,這個沒有疑問,這個我們可以理解,那麼怎麼聽到六方諸佛的佛名,他也可以得到一切諸佛所護念呢?也可以得到不退轉於無上的佛果呢?難免,研究到這個地方,你會有這個問題,事實上呢,籠統的說,也就是寬泛的講,你聞到十方諸佛的佛名,也應當得到一切諸佛所護念,諸佛的慈悲是沒有話可以講的,每一尊佛的佛名,雖然特就每一尊佛他的特性而定名,或者是就他因地的修行,或者是就他果證上的特色,乃至於是就行,或就願,就他的法性,就他的法相等等,都不一樣,但是這名號的功德也是都不一樣,所以不論你是有心,或者是無心,相信或者是不相信,你一聞到諸佛的佛名,你就成為圓種,你就落下了這個金剛種子,所以法華經裡面就講到這樣一個公案,釋迦牟尼佛在式的時候有一個老人,年紀蠻大了,他到佛的道場來,求佛要出家,過去佛就講了,要度人出家,要觀察出他的善根,不是說有人要出家就讓他出家啊!出家就是大丈夫事,將相所不能為啊!這是要當人天的導師,人天的老師,怎麼可以隨便,他或者是感情上的挫折,或者是事業上的失敗,一時意氣用事,我要出家了,道場又不是垃圾場,跟諸位說,佛在世的時候就這樣啦!還要觀察你過去生,你有沒有種過善根,能不能證果,佛這些大弟子們,他有阿羅漢的智慧,八萬大劫以來的事情,他能觀察清楚,再過去就不行,神通到了這種境界,八萬劫以來沒有善行,所以祈求甲也不行,祈求乙也不行,大家都拒絕他出家,諸位,我們觀察佛三藏的經典就得警覺啊!那麼,他不能出家啦!我一片好心啊!站在門口那邊,眼淚來了,傷心啦!佛從外面回來了,ㄟ~老人家,你哭什麼事啊?我想要來出家,說我沒有善根,不能出家,佛一看,可以,你有善根,來,拿剃刀來,就給他落髮出家了,這一些弟子們大家都,ㄝ~過去不是講過,沒有善根不能出家,現在怎麼讓他出家了,過沒幾天,證了果了,大家很懷疑,私下請教佛,佛就說,八萬劫以前,這一個老人在山裡頭砍柴,有一次碰到了老虎,老虎要來追啦!他為了保命,跑!追到他看到一棵樹就爬上去了,老虎不能爬樹,他在下面ㄨ~ㄨ~,他很害怕,害怕當中無心的念一句南無佛,就念這一句南無佛,金剛種子,印在這一生,他可以出家證果,這個老人只是怕老虎,他也是無心的,也不曉得從什麼地方,耳聞聽到什麼南無佛,我們老師過去常常說,他們,他是濟南人,濟南那邊的風俗,一被火燒到,碰到什麼事情,佛佛佛佛,無論你有沒有信佛,或這是你也不知道這什麼意思,大家就成為一種風俗,一碰到火,佛佛佛,可能這個老人也是一樣,他們的風俗,一碰到害怕的事情,就南無佛,就因為這個落下了金剛種子,這一生開花結果了,所以法華經裡說,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啊!一句無心的,也不知道他懂得意思不懂的意思,就只有稱南無佛,就一句南無佛,這一生就可以成佛,何況,諸位,更何況六方的諸佛都來護持這一部經,都來護念,更何況是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更何況是你聽了以後曉得這一法門的特殊,你以非常尊重的心,至誠懇切的來持念這一句佛名,他怎麼能不證道呢?所以在這個三藏經典裡面,有一本叫作千佛名經,把其他經裡面提到的佛名通通都累積在一起,讓大家來稱念,至少你能夠種善根啊!種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善根,還有拜八十八佛,在拜八十八佛,你能夠稱念佛名,然後拜佛,這個力量就是,作用都在這個上面,所以呢,因為能夠有這個大利益,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這裡勸大家要相信。接著下面經文,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你們應當要相信我在阿彌陀佛的法會上所說的話,以及諸佛所說,諸佛說什麼,前面釋迦牟尼佛以及十方諸佛出來作證明,這是釋迦牟尼佛他轉述,我們沒有那種神通道力,釋迦牟尼佛他看的清楚啊!諸佛都在勸信他們世界的眾生要相信這一部阿彌陀經,世間的好與壞說盡,佛的話我們不信,那麼還有誰的話可以相信啊!你們說,那麼這是啊!佛贊諸佛,復勸信願。 

接著下面呢,『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前面是勸信,下面是勸願,都是離不開信願行啊!你看,這文理就是這樣,舍利弗,若有人,如果是啊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他已經發願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今發願,或者是現在正發願,一聽到這阿彌陀經,他曉得這極樂世界種種莊嚴好處,他動了這個念頭,他也要求生西方,這個叫今發願,當發願,或者是將來當來他有那個善根,聽到這一部阿彌陀經,將來他會發願,過去現在未來,如果能夠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你想要求生極樂世界的話,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些人都得到怎麼樣呢?都得到四種不退當中的第四個,畢竟不退,無上的佛果,落下了金剛種子,諸位,這個願力,這個力量太大了,為什麼你發願要求生西方就有這麼大的力量呢?因為這個願啊!他包括了兩層,你想求生西方,那就是欣羨極樂之好,那就是已經厭離這娑婆之苦,一厭離娑婆之苦,你就有那一種出世的道心,這種的道心就和苦集滅道,這四諦當中的道諦集諦相應,你欣求極樂,為什麼欣求極樂?為了要快快到極樂世界去啊!趕快求學,極樂世界是佛教大學,佛法大學,而且是圓滿的宿神通,到了那邊,花開見佛,得無生忍,???,跟隨阿彌陀佛的腳步,再到其他世界去度化眾生,你欣求極樂這個道心,隱含跟滅諦道諦相應,所以呢,尤其這個阿彌陀經是屬於大乘的圓頓法門,四諦有四種四諦,藏通別圓這四種四諦,別圓,稱合那個四諦????所以才能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講教理給大家聽,不但如此呢,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若已生,對於極樂世界,若,就是或,或者已經往生,這是對已發願的人講,或是他曾經發願要往生,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十個大劫,有無量無邊的聲聞緣覺弟子,諸佛菩薩們,都是已經已發願已往生,這一類的人,若今生,或者現在正往生,若是對今發願,你現在發願呢你現在往生,若當生,或者是什麼呢?將來必定要往生,這是對於前面那個當發願,已發願就已生,今發願就今生,當發願就當生,這是什麼意思啊?這是佛給我們的保證,假如你依信發願,決定這個願決定絕對不會空發,這必定可以往生,所以呢,釋迦牟尼佛在這裡第三次的勸發願,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你光信還不夠,要依信發願,所以古來也有大學者,他三藏經典研究了,他也相信了,他覺得這個法門非常特別,但是他怎麼樣呢?沒有發願,他想繼續留在這世界當法師度化眾生,????老法師啊!教理都研究了,你也講經說法好幾年了,好像沒有說要發願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說生生世世要到這世界來,那有隔音之迷,這你不知道嗎?第一,你沒有斷見思惑,斷了你就知道,?????釋迦牟尼佛就跟你說了,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你看前面,從正宗分開始,一講這一個行持莊嚴,第四科行持莊嚴開始,他就勸你發願,到了這流通分,又再第三次發願,一而再,再而三,三就是代表多啦!世間的人情世故,你的好朋友,這好朋友嘛!所以有規過的義務,勸他一次他不聽,二次他不聽,三次他再不聽,就不能再勸了,再勸這友情就要裂了,釋迦牟尼佛勸大家要發願往生,一而再,再而三,苦口婆心,為什麼呢?發願是我們自己的力量,佛他也發願,他發四十八願要來度化我們,這是他力,自他兩力合在一起,所以才能夠已發願已往生,今發願今往生,而且皆得不退轉於無上正覺,一生都是阿埤跋致,其中都有一生補處,那當然是,不但是然,而且是快速成佛,因為有這麼大的利益,所以才要勞駕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一而再,再而三的勸我們,苦口婆心可以說是?????這裡有一個問題,已經發願都已經往生了,這個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都已經告訴我們了,其他的經典也看得到,那有無量無邊的聲聞弟子,當然都是已經發願往生了,將來發願將來往生,這個我們也可以理解,今發願今生,那你現在發願豈不是現在就生了嗎?諸位,確實是不錯,你現在發願,現在就往生,這個今發願今生的今字啊!有兩層的意思,第一層是當作一期的壽命,這一生今生,這一生你70歲還是今生,這一生的時候你發願,到了臨壽終的時候,你的威勢錢財其他你擁有一切的世間的寶貝,通通一個也帶不走,這個發願,發這個願力,托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去,這叫今發願今生,還有第二層的意思,這個更重要了,這個今啊當我們當前這一念,剎那心,剎那的這一心,當前這一念一發願的時候,一念相應一念生,念念相應就念念生,這個完全有經論的證明,我們在這裡一發願的時候,極樂世界的七寶池當中就長出了一朵蓮花,隨著我們的功夫精進與否,這一朵蓮花隨著盛隨著枯,我們一發願的時候,這蓮花作什麼用啊!托生之用啊!不但是七寶池的蓮花是如此,佛來接引我們的時候,他手中有個蓮臺,這蓮臺就好像一個大圓鏡智一樣,十方眾生都顯在者蓮臺,清清楚楚,一發願,我們就永現在阿彌陀佛的蓮臺當中,事實上當你一念相應一念生,當你一發願的時候,你壽命等等,形體還在這裡,已經不是這世界中的人,諸位,你們相信不相信,一念相應一念生,今發願今生,這可以說是妙因妙果,這裡頭的理,這裡頭的事,法有兩端啊!淨土之理,淨土之事,可以說是圓頓到了極點,不可思議,唯有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他怎麼樣呢?聞到佛語,當下信解,所以我們可以發現這一部經,從頭到尾,舍利弗都沒有提問,孔門弟子當中,孔子最讚嘆的顏回,???,顏回他能夠當下信解,孔子說是嗎?他真的知道嗎?私下加以觀察,喔~不但是瞭解,而且是意足以發,孔子講一方面的道理,他的腦筋像輻射線一樣,聞一而知十孔子的未盡之意,他又加以闡揚,??,所以子貢他很聰明,他喜歡批評人,批評誰?????。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aihui&aid=2342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