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0/31 14:03:25瀏覽440|回應0|推薦3 | |
大家打開這個講述備覽第八頁,因為這一段呀,是這個彌陀經介紹這個持名念佛的方法,所以呢,我們特別詳細的,看這個第六,講這個持名念佛,先說呀這個持名的方法,在這個蕅益大師呢!他把這個持名念佛的方法分成兩種,一種叫作事持,一種叫作理持,這個事持就是說呀,在事相上持名,也就是你就念這一句佛號這是一個事情,那麼呢,你又通達那個道理,通達什麼道理呢?通達那個心佛不二啊!本來真理上,我們能念的心,我們在這裡念佛是能念的心,以心來念佛,阿彌陀佛是我們所念的佛,其實呀,真理,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十萬億佛土外的阿彌陀佛並不在心外,同時我們呢,我們的這個真如本性,原本就具備了跟阿彌陀佛一樣無量光無量壽這一切功德智慧,阿彌陀佛就在我們的心念,所以以我們本具本有阿彌陀佛的心來念自己的阿彌陀佛,本來心佛就是不二的,這是個真理,但是不容易體達,沒有人在思維研究,能夠體達這個道理,那就怎麼樣呢?那就是理持,以達不二的圓融之理,沒有體達這個道理也沒關係,怎麼樣呢?但信願持名,具備了信心,具備了願力,以絕對的心要求生西方,所以你怎麼樣呢?你以一直好像這個慈愛的媽媽在憶念這個孩子一樣,昨天跟前天這個黃老師跟你們講這個蓮池海會,大概也一定會講這個慈愛的媽媽,這個念佛就好像如母憶子,這是念佛圓通章裡頭說的,所以你看每一個道場裡面啊,一定是女眾法師發心的多,諸位,??尤其是那個當過媽媽的,她再來看那個念佛圓通章,他就會有深切的體會,佛簡直是太懂得世故人情,男生反而不行,多的是叛逆,所以沒有辦法體達媽媽是怎麼樣來育幼一個孩子,如母憶子,那就叫做事持,事相上的持名。進一步能夠體認那個心佛不二,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圓融道理,這樣子再來信願持名,這個時候呢,即事持就是理持,諸位,不要誤會喔!不是理持,就不要念佛,我已經提這個道理了,諸位,不要念佛,你是理持,靜坐在那裡,靜坐在那裡做什麼?打妄想,釋迦牟尼佛他也是理持,他也是在那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但是他說已經打起來了,由於物理的關係,所以呢,集事成理,集事持而成理持,所以你看這個仍信願持名啊!仍然還是信願持名,這個理持,跟諸位說,你看清楚啦!叫做禪淨雙修,你不要給外面的人騙了,現在呢,不但是禪淨雙修,有些道場還主張怎麼樣呢?禪淨密通通修,怎麼修呢?這個禪淨雙修講的是一分參禪同時也在那念佛,跟諸位說,這法門不對,我們老師說這個法門叫做什麼呢?叫做禪淨俱破,禪有禪的功夫,淨有淨的功夫,你外行把這兩個合起來,就好像一個人踏兩條船,一條船就夠安隱的啦!他想說踏兩條船豈不是更安隱的啦!誰知道兩條船一開,噗通!掉到海裡面去啦!這叫做二門俱破,什麼叫禪淨雙修呢?禪最重要的是能夠物啊!??蕅益大師的念佛方法就是禪淨雙修的方法,因為他年輕的時候參禪,就大徹大悟了,在淨山那個地方就徹悟了,所以他還是在那邊大聲念佛,這個大聲念佛是集事持而成理持,那叫禪淨雙修,那叫做實相念佛,那麼不論是事持還是理持都離不開持名,要怎麼持名呢?看這個第七。
跳過來先看第七,念佛的方法舉隅,舉出幾點、幾個方法,那麼大家以此類推,第一個是高聲念,提高聲音來念佛,那麼高聲念佛功德很大,經上說大聲見大佛,小聲見小佛,它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你高聲念佛的時候,容易激發你的至誠懇切心,而且我們凡夫有兩個很大的毛病,一個就是昏沉,一個就是散亂,你一高聲念佛,所以你看這些淨土聖賢錄的這些高僧大德,他都厲聲念佛,厲聲念佛就是高聲念佛,更進一步的至誠懇切的高聲念佛,他就可以去除那個昏沉散亂,治這個毛病,但是高聲念佛呢!效益雖大,不能持久,叫一個人高聲念佛一整天下來,恐怕他聲音都啞了,第二天就不行了,所以打佛七的,這個新參他一入這個佛七的道場,好不容易才把一切雜物通通把它排開,非得在這七天裡面非證果不行,志向是很好,第一天大聲從頭念到尾,第二天,ㄟ~怎麼都沒有聽到他的聲音呀!常常有的啊!沒來呀,寮房裡面躺平啦!所以必須要精進調適,調適精進,這個修行沒有那麼簡單的呀!而且很傷元氣,所以也是要修正,那個時間高聲念佛,所以這個維那很重要,木魚打得大,高聲,看大家心都收攝下來啦!他就放低啦!第二呢!低聲念,跟這個相反,聲音放低,收斂你的精神,這個低聲念呢,能夠持久,是很不錯,但是呢,比較容易打妄想。第三呢,金剛念,這個金剛念比低聲念更小啦!就在唇齒之間,諸位看,這個叫金剛持,旁邊的人也聽不到你,你念,也聽不到你的聲音,所以假如你們兩位同學同租的是一間房子,久久時間,當然你們能同時做早晚課,練練法器,這太少啦!各自用功呢,不用法器就不能同時,所以這時候怎麼樣呢?你阿彌陀佛,他阿彌陀佛,一上一下,你吵我,我吵你,這下子就來了,就打起架來了,所以怎麼樣呢?金剛持,你不妨礙我,我不妨礙你,在佛堂裡面我們高聲念佛,看到有人來啦!我們也可以低聲,他也坐下來了,那我們就金剛持,權巧方便啊!你不妨礙眾生,然候自己能夠得利啊!自利利他,這個金剛持是持咒的人,密宗持咒的人,他們注重這個,那就不傷氣,尤其是適合環境比較障礙的地方,就可以用這個金剛持。第四呢,默念,甚至於連唇齒的動作也沒有,默,在心裡頭,暗暗的心繫佛名在那邊轉,這個在污穢的地方,廁所等等,為了不失恭敬,連金剛持也不要,是一種默念,心繫佛名,我們的心就好像一條繩子,緊緊繫著這個佛的名號,無聲默念,這是一種念轉,這個能夠保養精神,同時要有多久就多久,頂多能怎麼樣呢?用你的舌尖啊,輕輕來敲擊你的那個前齒,阿彌陀佛敲一下,阿彌陀佛敲一下,阿彌陀佛敲一下,敲一下,就有聲音,這個還是怎麼樣呢?這個持名注重在我們的耳朵諦聽,大家都在念,你也聽,他的那個阿彌陀佛的聲相,心念心聽,這個叫作默念,為了要怎麼樣呢?為了讓我們的凡夫心啊!沒有空隙起這個妄想,所以古來的祖師就加上記數念,記數念佛,記這個數字,譬如拿念珠的,你戴這個念珠,阿彌陀佛,這個陀自己劃規一個一定的規矩,或者是在阿或者是在陀這個字上,你就來撥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聲一句,一聲一個,那一圈就108,十圈就一千那今天就一千了,那麼也可以十生才畫一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滑過來了,就一個了,這一千下,他就一千個了,1080,整數就1000,那麼你早課要多少?晚課多少?平常要多少?散課要多少?自己制訂這個數字,至多不少,那就是要讓自己道心不退,這叫記數念,但是呢,用這個念珠來記數,你靜坐下來的時候,不宜,盤腿起來靜坐在那邊,不宜用這個念珠,為什麼呢?因為你靜坐下來,整個身心要入定,假如你掐珠的時候,手指一動,心也隨著動,久則生病,你用功只是半個鐘頭,一個鐘頭,那無所謂,時間長了那會生病,所以最好的就是力行,平常就是念珠,假如你坐下來準備入定,那不用念珠,或者是用記數器,那個都不用。第6呢叫攝心念,這攝心念,梵文文字深,在印光祖師,他又發明一種方法,就是十念記數法,從一數到十,看你是要一口氣,一口氣,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從一聲到十聲,加上計數,我們念佛,你念得很習慣了,心裡頭還妄想紛飛,還是照常念佛,但是你加上從一數到十,如果你一打妄想,這數字就亂了,你就靜不下去,所以這就是來調伏我們的心,加上數習,把這數習加在這念佛上,也可以做兩口氣,一數到五,六數到十,數到十之後,你十一就不再數了,從一再開始數,或者是三口氣,334,334,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是3,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是3,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十,這樣子從新再從一數到十,就三口氣,如果我們念力很強,你直接從一數到十,其次呢,二分二口氣,假如你還沒有那麼強,你可以分三口氣念,這個非常能夠攝心,叫攝心念。第七呢,叫作隨息念,隨息念就是你念佛隨著你的呼吸,這個息就是你的呼吸,出入息,那一般來說,是吸進來的時候,阿彌,出去的時候,陀佛,阿彌 陀佛,阿彌 陀佛,連念珠也不要,你就是的出入息就是念珠,諸位,這是永遠你都不會忘掉帶的念珠啊!只要你還剩下一口氣,這念珠就永遠帶在你身上,所以你練習習慣了以後呢,這麼非常好用,尤其是你高聲念低聲念佛,止靜就是要入定,你就可以用這個方法,這方法是唐朝的??大師,寶王山提出他自己秘訣的方法,那麼也可以怎麼樣呢?也可以念六字,假如練習久了,心比較定,也可以念六字,怎麼六字呢?吸進來,南無,出去,阿彌陀佛,吸進來的氣短,呼出去的慢,恰好南無 阿彌陀佛,當然這個是,氣長氣短是,隨著每一個人都不一樣的,所以你得經過自己實踐修行,然後自己加以著磨,著磨出適合自己的方法,念佛快或者是慢,隨著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性情都不一樣,所以你得自己著磨這個方法,著磨出自己最得力的方法出來,但是這個隨息有一個很重要的一個要點,就是說,是叫你的念來隨喜,不是叫呼吸來隨你念,我們的心念有時候一想到什麼呢,希望趕快念,那心念就快啦!所以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不行,久了這個身體就生病了,但是如果是以心念來隨息呢,跟諸位說,這個入定同時呢這個身體調息起來啊,身體非常好調氣,??,種種氣脈的打通,不講究這個,自然到了那個境界,自然就能夠打通。第八呢,睡眠念,這是唐朝的善導大師,他很注重的,睡眠也要念佛,你躺下來怎麼樣呢?右斜而臥,斜躺下來就好像佛一樣,眼睛一閉觀想自己怎麼樣呢?觀想自己就長跪在佛前,阿彌陀佛就現在眼前,你長跪在那裡,合掌在那邊念佛,不出聲音,躺下來出聲音不但不恭敬也傷氣,所以你就觀想自己長跪在佛前,在那邊念佛,這樣子啊!想到自己睡著啦!那就不念了,一醒來又是這個,這個力量很強。第九呢,是剋期念,這剋期啊!就是預定一定的時間,在這時間裡面呢,加工練勤,所以平常我們的早晚二課就是定課,定課之外,行住坐臥以至於處世接物等等,一有空你就念佛,那是屬於善念,光這個也不行,還要怎麼樣呢?一有空閒,比較長的假期,那你就可以結佛一,結佛二,乃至結佛七,也有不僅一個七、兩個七,也有七七四十九天,乃至於更長的,那叫剋期求證,突破修行上的瓶頸,像宋朝的知理大師,一生打佛七五十遍,這算起來一年以上啊!蕅益大師他能念的是長期在加工練勤當中,這叫做剋期念。第十叫做臨終念,平常健康的時候念佛,這個遇到病痛啊!諸位,這平常有功夫還不行,病中還要有功夫,那就要靠臨終念,怎麼臨終念呢,一遇到大病小病啊!你就當做臨命終想,我們最大的身見啊!貪生怕死啊!所以這個的平常就要訓練有術,一到大小病痛就臨壽終想,萬緣放下,時時能夠這樣做啊!你就命不該絕,這病反而好的快,我們在座的有沒有學醫學,你問問他們,這病中生理跟心理大有關係,一切把自己放空,跟諸位說,這個無形中,免疫力就增強,是完全符合醫學原理的啊!所以你只要他一遇到病,貪生怕死,貪生怕死那是更快速找死,那麼你反而放空,而且你修淨土法門的人,要發這麼的一個願,速去速來,快快去,然後那邊學成了以後怎麼樣呢?快快來,這個叫作臨終念。除了這十種之外,遇境逢緣,無一不可念佛,像弘一大師他就喜歡在旁邊放一個鬧鐘,這鬧鐘是最好的念珠,滴答,滴答,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們這裡常常有火車經過,正煩人啊!諸位,你不要讓他煩,怎麼樣呢?學佛要心能轉境而不為境轉,它呢,轟!轟!轟!你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在火車上一路都不必持念珠,不是非常省事嗎?你沒拿念珠反而省麻煩,而且旁邊的人看了,ㄟ~你在做什麼?年紀輕輕怎麼在拿念珠呢?呵~還要遭謗法之罪,這多麻煩了,說起來火車隨時都是法性,這不是很方便嗎?這叫隨境念,所以學佛要放學啊!雪公說學佛最怕學成佛呆子,學儒最怕學成書呆子,一生都不成就,持名的方法算是介紹了。
再來講這樣的用功,這樣的功夫,修証的功夫層次怎麼樣啊?講教理很注重修証的次序,看經文『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這是講功夫,這若就是或者,或者是一天,或者是兩天,乃至於或者是七天,這個叫作剋期取證,前面所講的方法叫作剋期念,打禪七,打佛七,根據在什麼地方啊?根據就在阿彌陀經,若一日,若二日,乃至於若七日,這個樣子怎麼樣呢?得到一心不亂,一心只有這一個是佛的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沒有其它第二個的心,因為我們念佛的時候,平常我們的心是一彈指90剎那,一剎那900生滅,所以在五欲六塵,自己也不曉得被那一些煩惱,到處牽引著,到處攀緣,到處打妄想,所以經上叫心猿意馬,我們的心,我們的意識啊!好像那一個猿猴,好像那一個獷野當中的野馬,我們學佛了以後怎麼樣呢?就憑這一句萬德洪名,阿彌陀佛,以一念抵萬念,經過這一種念佛方法的這樣子的訓練、調適,慢慢讓外面歸裡面,這一種最後啊!他就可以得到一心不亂,得到一心不亂,更深一層就是念佛三昧,就正道念佛三昧了,三昧就是正定,正定屬於佛的境界,但是眾生呢,他的根機千差萬別,有利根有鈍根,這裡啊,講出來的功夫怎麼樣呢?有的人他宿生有修,他一聞到念佛法門,若一日,或者只有一天他就証到一心不亂了,有的人或者是兩天,乃至於或者是七天,諸位,這己經是很不錯的了,也有鈍根一點的,他怎麼樣呢?兩個七他才証到一心不亂,有人三個七,乃至於很多的七他才能夠証到一心不亂,那就看你自己的用功度,還有宿生的修行,所以他說若一日乃至於若七日,一心不亂,這是講初學的人,他剋期取證的情形。還有另一種是什麼呢?你己經是老參了,長久學佛了,你自己檢驗檢驗自己的念力,好,我念佛下來,我收攝我的心念就在這個佛號上,能夠定多久啊?有的人怎麼樣呢?若一日,或者只有一天一心不亂,諸位,你們己經來兩個星期多了,ㄟ~不,快十天了吧!除了第一天之外,沒有早晚二課,止靜當中,沒有旁邊的幫忙,這個時候,你能夠幾秒鐘定一定啊!所以對於新參的道場,這個維那要控制時間,一止靜三分鐘,看大家都zzz趕快引磐再敲,再喚醒大家再念,尤其是對於一些老太公老太婆,他精神不繼,不能止靜太久,你止靜太久,通通都睡著了!要再開磬都開不磬,呵~只有維那一個人念,呵~那就慘了!呵~所以止靜的時間少,呵~但是如果大家都是久修,都訓練有術的,那止靜半個鐘頭,念個十五分鐘,止靜半個鐘頭,那是老參,還認為你怎麼那麼快就敲了呢!??大師在這念佛當中啊!一定,出去的時候怎麼這麼快啊!半個鐘頭啦!他以為兩三秒鐘,他得力啊!他在那支香裡頭得大力啊!所以時間這是虛假的啊!你在等人感覺就很長,人家等你怎麼這麼快就到呢?我馬上收拾,馬上來啊!或長或短這不定,那麼若是更利根,更訓練有術的,他或許可以兩天乃至怎麼呢?七天不就更長,諸位,這可以在儒家的經典裡得到印證,倫語裡面孔子就說,孔子講究這個仁,仁德的仁,他說啊!這個弟子當中啊!這個顏淵最棒,顏淵三月不為仁啊!他可以維持三個月,心即是仁,仁即是心,沒有一天違背仁德,??,其餘的同學啊!有的人是一天乃至於有的人是一個月,這個是對於久修的人,他可以檢驗自己的功夫,好,你功夫進步到怎麼樣啦!三分鐘還是五分鐘啊!還是可以坐一天那境界都很好,有的人打一佛七下來,他這個兩三天裡面,不念而念,念而不念,這攝念中他那個佛號不斷,那有的人打了好幾個佛七,我都沒有這個境界啊!眾生根機都不一樣啊!那麼證道不論是新參或者是老參,若一日,或者是若七日,一心不亂,這個持名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求證到一心不亂,什麼叫一心不亂呢?看講述備覽,第八頁,這個六持名念佛,方法講過了,講這個功夫,這一心不亂就是功夫,這個一心不亂啊!有事一心不亂,有理一心不亂,什麼叫事一心不亂呢?諸位,聽清楚啦!方法有事持有理持,功夫有事一心不亂,有理一心不亂,但不是說啊!你事持得事一心不亂,理持得理一心不亂,不是這個樣子,不論是你事持或者是理持,看你的功夫,假如你的功夫能夠用到怎麼樣呢?伏除煩惱,把你的貪瞋癡能夠把它伏惑伏下來,壓住這個貪瞋癡不起來,深夜也不起來,甚至於把這貪瞋癡煩惱功夫也斷啦!那就斷了見惑或者是思惑,見惑是88使,更斷一切,斷思惑那就不一定,有的人利根的,是一次斷,有的人是像早上,那就分欲界六品,欲界九品,乃至於上二界的一共七十二品,最後八十一品,分這個四種果位,這個八大人覺經,這個都講過啦!那麼不論是那一種,伏制煩惱乃至於斷到最後見思惑,斷乾淨,這個通通叫做事一心不亂,所以事一心不亂當中,這個功夫還有層次啊!是很寬的啊!理一心不亂呢?不論你事持或者是理持,假如你的功夫能夠怎麼樣呢?能夠豁破無明一品,豁,豁然開悟,破除了那個根本無明,當然在這個之前說過,思惑塵沙惑都己經斷乾淨啦!不過破一品的根本無明,你就證到了一分的正道法身,這個己經是實報莊嚴土,同時分證常寂光淨土的人,乃至四十二品,斷到四十一品是等覺菩薩,四十二品是妙覺佛,這個通通叫做理一心不亂,因為斷除這個見思二惑啊!能夠不會被見思二惑所亂,所以叫事一心不亂,因為你己經斷除了那個根本無明惑,所以你就不會空有二邊之理所亂,所以叫作理一心不亂。所以在這裡有一個問題,如果一個人,打了一次佛七,乃至於十次佛七,在這佛七當中,證到一心不亂啦!哇!這個境界非常好!不但在佛堂裡面阿彌陀佛不斷,同時二六時鐘啊!行住坐臥他就先跟你阿彌陀佛,洶湧而來,你不念,他也是在那邊,也是轉,好啦!一心不亂啦!那佛七打完了,回到家裡頭,他還是亂啦!那亂啦!往生不往生?這將來你們去看蕅益大師的要解,他裡頭就有提出這個問題,他說啊!如果你在得一心不亂之前啊!你沒有那一種真實的意念,對淨土法門你沒有那一種真實的意念、好要,持那個法門,好要淨土法門,那你七天絕對不能得到一心不亂,這七天包括二七三七,那假如你怎麼樣呢?你得到一心不亂,那就是有真實的受用啦!如果有啦!那真實的受用,佛七完了以後,那真實的受用就是真實的受用,沒有真實的受用啊!證到了一心不亂之後,你還會造業,那表示這七天,這個一心不亂功夫還不成就,你到底得到一心不亂沒有?你伏惑了沒有?你斷破了沒有?這個都可以在你的佛門意境上自己來檢驗,到底自己功夫碰到見惑亂不亂?碰到思惑亂不亂?碰到空有二邊之理你亂不亂?都可以得到檢驗,這方法功夫都介紹啦!
下面講效果,諸位,看經文,『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當這個人,他在這一生當中,曾經得到一心不亂,他就有這個保證,你就很有把握啦!所以最好是什麼呢?最好我們更能斷惑,雪公太老師一再懇切地告訴我們,你也要伏惑,伏惑這個在修禪宗修其他法門的人,這個叫以石壓草,這個法門,這個不行,為什麼呢?你用石頭把這個草,不讓它長,把它壓住了,這個草怎麼樣呢?春風吹又生,旁邊又長出來,其它的法門,普通的法門,不斷惑,壽命到了,該如何輪迴,該墮地獄就墮地獄,獨獨學淨土法門,他就怎麼樣呢?他就帶業往生,不必斷惑,只要伏惑,到那時他就能夠臨命終時,最後一口氣,阿彌陀佛,與諸聖眾,帶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清淨海眾大菩薩们,現在其前,他就示現在我們的眼前,來到我們的眼前,這個是阿彌陀佛他的四十八大願裡面的願力,看講述備覽,接著看第八,四十八大願裡面的第十九願叫臨終接引願,阿彌陀佛在因地當法藏比丘的時候就這麼發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假使我沒有這樣做到的話,不取正覺,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這是一種兌現,所以阿彌陀佛叫作接引大導師啊!十方諸佛,沒有一尊佛是這個樣子,慈悲到所以然處啦!阿彌陀佛,十法界的大導師,我們臨壽終的時候,勞駕他老人家,從十萬億佛土之外,咻~一聲就到我們眼前來,帶著什麼呢?帶著專機,帶著蓮花台啊!接引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啊!我們是何德何能啊?假如說今天美國布希總統,他駕著專機,特地到台灣來,就專載我們一個人到美國的白宮去當座上賓,你敢去嗎?布希總統跟阿彌陀佛怎麼比啊!不論你是什麼人,乃至於你是曾經造五逆十惡之人,你臨壽終時持念這一法門,你十念阿彌陀佛也來,大慈大悲,這叫大慈大悲,阿彌陀佛他沒有任何的架子,他願意當我們的司機,你看,不得了,所以我們念一句佛名,學這個淨土法門,我們不曉得欠阿彌陀佛欠了多少債啊!他不求我們什麼,求我們往生西方,快速成佛,不但如此,而且怎麼樣呢?是人終時,心不顛倒,他來到眼前,就跟我們安慰開導,諸位,生病的人生,到極重病,有長者親慰我們,我們會感覺到怎麼樣呢?很安穩,這個眾生的心理你要瞭解,所以佛經裡面說,看病人是第一福德,人家生病,我們去給人家安慰,給人家慰導,這功德很大,假如一個生病的人,他的親友都不理他,很慘啊!哭天天不應,哭地地不靈啊!但是每一個人都有每一個人自造自受,他會有這樣一個現象,有這報應,他就有他的因緣,我們要阿彌陀佛來,那你得如法修行,如法發願,那麼阿彌陀佛來了以後,跟你慰導,你心不顛倒,我們這凡夫心啊!不至於起顛倒想,這個極難!極難!臨壽終的時候,你的心不起顛倒,這個很難!很難!時間到了,沒有辦法,明天再來發揮補充這個,不顛倒時,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一下子,一剎那,就被接引到極樂世界去了,這個講得是效果,一往生到那裡怎麼樣呢?皆是阿埤跋致,前面說過的,都得三種不退轉,而且其中都有一生補處,不但是啊,橫超三界,而且是橫超四土,那一些好處通通得到了,那麼是到底怎麼樣顛倒?我們一般人到底怎麼樣的顛倒?學這個法門,它的效果分命終前和命終後,這個明天再來補充說明。 ,精進調適,那麼持名到底要怎麼持名下功夫呢?我們稍為休息一下,接著再來介紹,起立,問訊,請坐。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