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十三行持莊嚴三
2008/10/31 16:18:41瀏覽154|回應0|推薦0

請大家掀開教材的94頁,繼續昨天的進度,那麼這一大段是介紹這個行持莊嚴,那麼在淨土三經,阿彌陀經、十六觀經、還有大本的無量壽經,他的內容都有他的特色,在大本的無量壽經,是介紹阿彌陀佛他整個成佛的歷史,那十六觀經主要在介紹淨土法門裡面的觀想念佛,那小本的阿彌陀經他就是介紹這個持名念佛。在古來,尤其是到了唐朝的賢首宗的中立大師,在他的著作裡面,他把念佛法門分成四種,實像,實像念佛,觀想,觀像,持名,那麼事實上,這四種還可以做歸納,歸納起來,其實就是兩種,一種是持名,一種就是觀像,其中的觀像是觀想的前方便,觀想是觀想佛的真身,他的那個報身,但是我們初學的人,這個心力比較弱,所以叫我們先觀想他丈六八尺之像,像是一個假相,藉這個假相為前方便,你功夫到了一個程度就可以觀他的真身,他的真報身,所以觀像可以合在觀想裡面,至於那個實像念佛,其實就是持名和觀想的那個理持,有事持有理持,那個理持就是實像念佛,所以四種又可以分成主要的兩種,一個是持名,一種是觀想,阿彌陀經主要是介紹持名。

昨天講持名的一個效果,看經文94頁第三行,說『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當修這個念佛法門的人,他到了這個臨命終時,那就是在臨終之前,壽終之前,這個時候,阿彌陀佛因為他的本願,因為他有接引眾生的願,這個是十方諸佛所無的,唯阿彌陀佛他有接引,你看!佛像都是坐像,只有阿彌陀佛的像是立像,所以在念佛堂裡面,諸位,我們坐下來念佛,阿彌陀佛是站著,站著看我們,隨時隨地都在接引眾生,光這一層就了不起,而且與諸聖眾,就出現在這個人的眼前,來做什麼呢?當然是放光加倍,還有加以安慰開導,接著說『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是命終後,前一句是命終前,這一句是命終後,這個人他一命終的時候,他心不顛倒,這一句非常不容易,因為我們一般人,尤其是修其他法門的人,在最後這個關節上,最不容易願力了。蘇東坡他是學參禪的,臨命中終的時候,他的弟弟,他的朋友跟他說這個時候要加緊用力啊!蘇東坡他最後一句話說這個時候願不得力啊!為什麼願不得力呢?平常都是第六意識,一個人正常時都是第六意識作主,所有一切的意志力,各方面的力量都是第六意識,很清明,你這個第六意識亂,那這個神經就出問題了,但是正常的人,尤其是學佛的人,到了臨命終的時候怎麼樣呢?這個第六意識,前六識一一不起現行,這個時候你的意志力根本作不了主,最後只剩下什麼呢?第七識和第八識,因為有第八識在,那第七識他就執著第八識的見分為我,這兩個他是個連嬰體,但是他是個內緣,那麼第八識這個時候叫作亂心位,為什麼叫做亂心位呢?無始以來的這一些,尤其是這一生所造的善業種子,跟前幾生所造種種的這些善惡業的習氣種子,亂繃亂跳,隨著那一個業力種子重,他就隨著這個業力種子走,你們學過唯識學,曉得這第八識是先來後去作主翁,來的時候他先來,最後走的時候他是最後走,他跟誰走?第八識根本是個糊塗蛋,他完全是什麼呢?楞嚴經講的『隨業發現』隨著業種子成熟,什麼業種子成熟?如果是地獄的業種子成熟,他就帶到地獄道裡面去了,畜生道的種子成熟,他就到畜生道裡面去,那麼由於這一生是最近,所以這個力量特別強,尤其你這一生常常所想,常常所說,常常所做的事情,那這個業力偏強,所以守戒律就是這樣的一個重要性,扭轉你的心理,扭轉你的什麼心理呢?扭轉你的貪婪世俗的生死,扭轉往出世的方面走,所以藕益大師說,在這一個兩種的生死,尤其是分段生死,這一關是最難破脫,古來最有名的永明大師的四料簡,料簡禪宗和淨土,其中的禪就是包括一切的普通法門,淨是特別法門,把這普通法門和特別法門做一個料簡,料就是料理,分析統整,簡就是統整了以後再加以簡別,簡別裡面的難易等等的不同,他有四句,有禪無禪,有淨無淨,那裡面一句說,有禪無淨土,什麼叫有禪呢?並不是說我們到了禪宗的道場,學了一年兩年你就有禪啊!印光大師不這麼解釋,有禪,什麼叫有禪呢?這個有字很重要,你有了禪宗的功夫,禪宗的功夫就是明心見性,有了禪宗的功夫你已經明了心見了性了,但是無淨土,什麼叫無淨土呢?你沒有信願念佛,信願念佛包括持名和觀想,你沒有信願持名的功夫叫作無淨土,如果你光有明心見性,而沒有求生西方信願持名念佛的功夫的話,十人九蹉路,十個學佛的人當中,有九個人,蹉,蹉就是蹉跎,在菩提道路上,你一再地蹉跎,沒有辦法快速的到達了生死目的地,十人九蹉路,十個人,九,如果我們在嚴格的講那是九個九,九個九,在菩提路上蹉跎,為什麼呢???,偏爾隨他去,陰盡就是中陰身,十四表跟你們詳細說明了,我們這一生叫作本有,你壽命一到的時候,這一口氣你出不來,除非你生天,你往生西方,不經過中陰身,不然的話這中陰身就現了,這中陰身一現,這業力就現前,陰盡現前,偏爾隨他去,這偏爾就是非常快速地,一閉眼,這麼短的時間,我們第八識就隨著你成熟的習氣種子,走了,該墮地獄就墮地域,該入牛胎就入牛胎,不要說是一般的人啦!大修行人也跑不了,諸位,你曉得蘇東坡的前身是誰嗎?佛教經典裡頭記的很清楚,蘇東坡的前身是湖北五祖山五祖寺的施戒禪師,施戒禪師是一個徹悟、明心見性的高僧,在他的座席下,平常是四五百人的大道場,他臨走的時候,是說法完了以後坐化,坐著走的,但是他是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下一生就成了蘇東坡,大文豪啊!不得了啊!雖然還學佛,但是印光大師說,以蘇東坡的行徑,斷定世界禪師見惑還沒斷,如果見惑,不論你怎麼逼他,怎麼逼他,他也不會接觸這些淨等等,所以你看以世界禪師這麼高明坐化的人,下一生成了蘇東坡,蘇東坡還算不錯的啦!當然世間的學問非常的聰明澎達,那是因為他前一生修行之功,秦檜,秦檜你們曉得他是誰嗎?秦檜前一生也是大修行人,???一個眼睛壞了,他只是在平常的時候看到他附近的鄉間那個衣錦榮歸的考中進士的那個人回來,看到這種排場,心中就動了一個念頭,如果能這樣,遺願足矣!就起了這麼樣一個世俗的貪戀心,下一生就來做大宰相,以修行佛法的功德,下一生怎麼樣呢?腦筋非常好,所以功名一考都是榜首,是榜首又怎麼樣呢?當了秦檜,你曉得秦檜的下場嗎?不曉得多少生多少世,下三途來還,而且是在世間法上,贏得了千古的臭名,划不來啊!這個叫作十人蹉路,其實,北宋的徽欽二宗,那個欽宗,前一生也是大修行人,在京城的真如者,真如者禪師,你們去看龍樗淨土文,他同樣是宋朝人,但是他不敢名講,後來印光大師跟他點出來了,印光大師沒有忌諱,對不對?你看宋朝那麼久了,當朝者忌諱,真如者禪師修行入定,冬天的桃子都出舍利,但是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當了欽宗,你當乾隆還可以,當欽宗多可憐啊!呵~所以龍樗淨土文說,他一生多憂苦啊!當了皇帝,只是一個假名,享受沒有一兩年的榮華富貴,後半輩子都被尖兵奪去了,在那邊受苦,所以學淨土法門,阿彌陀佛親來慰導,有阿彌陀佛的加持力,我們才能夠心不顛倒啊!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這便宜大了!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可以分成四土,你到底往生到哪一土呢?諸位,看講述備覽第八頁第九四種淨土,第一種叫作凡聖同居淨土,第二種叫作方便有餘淨土,第三種叫作實報莊嚴淨土,多打了一個嚴字,第四種叫作常寂光淨土,你只要持名念佛,四種淨土你都可以往生,那就看你持名功夫的深淺了,藕益大師說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看最後你有沒有信心願力,臨命終時你沒有信心,就算阿彌陀佛現在你眼前也不行,你也去不了,當然這一種情形很少啊!阿彌陀佛已經親自來眼前,你有信願阿彌陀佛才感招的來,來了以後,阿彌陀佛的智慧光明給你加持,同時又親自安慰開導,那這佛力不可思議,顛倒再顛倒的情形,那很少,古來也有,被親屬妻子一遷纏,你怎麼忍心放的下我啊!一下子起了顛倒想,那境界就變了,也有。那麼這個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那四土看你的功夫了,信願持名,或散或定,或者你還散亂,或者你已經可以入定了,但是未斷見思,能夠入定,那就足以伏惑,只有伏住煩惱,但是沒有把見思的種子給斷,沒有斷煩惱種子,這樣的話,往生凡聖同居淨土,或者是斷見思惑,指斷見惑,或者只斷部分的思惑,這都往生凡聖同居淨土,第二種方便有餘土,方便,因為這個土差不多都是行方便道,方便道是什麼呢?拿這個空假中這三觀來說,他說的空觀或假觀都是一種權巧方便的道理,必得要懂得中觀的道理,修這個中觀,那是實觀,那是真實法,這是屬於二乘人,或者是權教的這個菩薩,他行方便道,行方便法,證方便道,那因為只能斷見思惑塵沙惑,沒有辦法斷根本無明惑,他還有根本無明惑,所以說是有餘,這個有餘指的是根本無明惑,那他生方便有餘淨土,假如我們淨土的人,能夠信願持名修這個淨土,那他能夠得到事一心,得到事一心不亂,斷盡見思,把見思都斷乾淨了,見惑88使,思惑81品,都斷乾淨了,那就生方便有餘淨土,假如你信願持名的功夫得到理一心不亂,那就能夠惑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那你就能夠往生到實報莊嚴土,又叫實報無障礙土,智者大師的證明叫作實報無障礙土,因為這個是你斷了一品的根本無明,就能證到一品的中道法身,就可以得到真實的果報,這個真實的果報是怎麼樣呢?事事無礙,這個境界是事事無礙,芥子可以容須彌,須彌可以容芥子,須彌與芥子沒有障礙,就好像一室千燈,燈燈互照,沒有障礙,大容小小容大,所以無障礙,設施沒有障礙,那麼第四常寂光淨土,我們信願持名,得到理一心不亂,斷盡無明四十二品,那就常寂光淨土,所以維王護國經裡面說,,唯佛一人居淨土,唯佛一人居淨土,就是究竟的佛住在常寂光淨土,三賢十聖指的是破了一品的無明,乃至於四十一品的等覺菩薩,那麼他就登實報無障礙土,事實上,後面這兩土其實是一土,你已經證得實報無障礙土,那就分證常寂光淨土,開頭來說,你證得常寂光淨土,同時也就是證得上上品的實報無障礙土,但是從教理上為了方便分清楚,登地以上的法身大菩薩居實報無障礙土,佛才常寂光淨土,所以從這裡我們可以瞭解,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光持名念佛就可以超四土,橫超四土,橫超四土有何意義?這個法門可以一直到成佛就有餘,當中都不用再換其他的法門,那麼最重要的是,我們一般人差不多都是往生凡聖同居土,往生凡聖同居土也可以分九品,在十六觀經裡面,在十六觀的後三觀,就是講這三倍九品,凡聖同居土是說明這個特別法門跟其他普通法門不一樣的地方,他不用斷惑,其他的法門必須靠自己定慧力來斷惑,你斷多少惑才證到多少的境界,不伏惑,這一生活到了120歲,夠長壽了,下功夫下了100年,你20歲就開始認真學佛,諸位,下100年的功夫不算長啊!但是怎麼樣呢?見思惑你已經斷了差不多了,只剩下一品,時候到了,閻羅王不留你,一秒鐘也不留你,你就走了,走到哪裡去呢?該怎麼輪迴就怎麼輪迴,還是在生死,這淨土法門你一品惑都沒有斷,伏惑,伏惑就行,有信願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一去了以後,橫超三界,沒有三惡道,了了分斷生死,同時橫超四土,了了變異生死,諸位,還有比這個法門便宜的嗎?但是這個伏惑有兩種,一種是什麼呢?平素就伏,你得了一心不亂,功夫深了,雖然貪嗔痴還有,一起來就伏下去,他不起現行,你的警覺力很強,一起就伏,也不為外面境界的誘利所誘惑,這是平素就伏惑,真諸位說,這個最保險,而且這一往生一定是中上品生,如果你平素沒有伏惑,到了臨命終時,你的機緣不錯,有人助念,有人開導,縱使五逆十惡,平常造惡,但是這一生過去的善緣成熟,你也在臨命終時也懂得念佛,因為地獄相現,地域相的現象現前,殺牛殺豬,看到所有的牛都來討債,那個牛角一個一個都來。有個法師,很有名的廣化老法師,廣化老法師他是軍人出生,過去當軍中的主管,天天吃鴨,他最喜歡吃鴨肉,還沒有學佛以前,吃到最後怎麼樣呢?一閉眼就看到那個鴨啊!後來在關中,在閉關當中,一閉眼那個鴨整排呀呀叫,他說這下子遭!他就交代他的侍者留意,我這幾天一定出事情,後來跌斷腿骨,後半生都是在輪椅上過生活啊!但是他不怨天尤人,這是他自己的殺業造成的,所以他學了佛以後,最提倡戒殺放生,持戒非常驚人!這就是知恥近乎勇,所以他最後能夠自在往生,那麼因為地獄相現,這個人不苦心念佛,這個力量很強,這一念至誠懇切的一念,抵得萬念,剎那怎麼樣呢?暫伏,暫時伏住那個惑了,也不是不伏,是暫伏,暫時伏,但是這一種怎麼樣呢?這一種往生,僥倖,相當僥倖,不保險,所以為什麼我們平素的時候就要練習,平素的時候就要用功,那就是怎麼樣呢?求個保險,那麼如果你的功夫能夠持到事一心不亂,或者先斷見惑,或者是斷部分的思惑,上三品,上三品往生,假如你也是持到事一心不亂,但是只能伏惑,還不到斷惑的功力,增三品往生,假如你平常信願念佛,這個心還是散亂,這樣子你往生,下三品往生,都是在下三品,所以什麼樣的功夫得到什麼樣的品位,一點都沒有錯誤啊!那就是自己省察,我們平常一到佛堂裡面,一靜下來念佛,假如一下子就不散亂,諸位,你可能是上中品生人,將來,念了多久,也可以往生,也可以往生,大概你是下三品人,諸位,不要看不起下三品人,縱使下品下生,往生到了那裡,雖然要十二大劫才能花開見佛,但是一到了那裡,就了了分段生死了,比其他的這一些普通的法門高明許多,到這裡算是把這個功夫、念佛的功夫、念佛的效果都介紹了。

 大家看一下講述備覽的第八頁略微看一下,第六,第八頁的第六持名念佛,方法是事持理持,功夫是事一心理一心,得到的效果是命終前佛現前來接引,命終後心不顛倒往生,往生四土,那看你功夫的深淺,那就有不同的境界,到這裡我們稍微整理一下,看我們老師的略記,略記的部分,113頁,丙三,你學了這個持名念佛,現時的功效,一心不亂,可以證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在這一心裡面就圓具三要,三要就是信願行,一心裡面就具足了信願行,不亂呢,不亂是什麼呢?我執亡,碰到事一心,不會被所亂,所以不為見思所亂,不會被貪嗔痴這五欲六塵所亂,功夫更進一步,法執亡,我法二執都亡,不為二邊所亂,這二邊就是空有二邊,乃至於包括其他的斷常這二邊之理,都不為這些所亂,為理一心,假如你已經證到一心不亂後,七日不亂後,無更趨惑造業事,就會有真實的受用,不至於再起惑造業了,接著看114次勸發願,不但有這個好處,而且臨終無障礙,第一個是往生西方,臨命終時是聖眾來臨,阿彌陀佛與諸聖眾來接引,所以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這個利益太大了!

 所以下面的經文,回到前面的經文來,再來看這一句,最後這一段經文說『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釋迦牟尼佛又再一次的勸願,你看前頁,開始講行持莊嚴的時候,他就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這個行持莊嚴講完了,又再一次勸願,勸我們應當發願,生彼國土,兩次勸願,舍利弗,我見是利,釋迦牟尼佛說,我看見了淨土法門這一個大利益啊!這個大利益是什麼呢?看這個略記,剛剛所發的略記,114頁,我見是利,這個利益是橫超五濁,五濁是指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後面會提到,五濁惡世,也就是橫超三界,這裡頭包含了橫超四土,第二終時無倒,臨終的時後不會有顛倒,平常是不顛倒很難,第六識已經不行,已經不起現行,不發生作用,所以第八識這個時候習氣種子亂發,這個名叫亂心位,很難不顛倒,而淨土法門有信願做增上緣,跟我們保證這個事情,我看見淨土法門有這麼大的利益啊!故說此言,所以我說了上面依報莊嚴、說法莊嚴、正報莊嚴、行持莊嚴,這一些極樂國土的種種好處,此言,包括前面的這一些莊嚴,正宗分以來的四種莊嚴,到這裡做一個總結,故說此言,說了這一些主要作用是做什麼呢?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這是釋迦牟尼佛的苦口婆心,為什麼還要再勸願呢?信願行這個願,普賢行願品裡面說,臨命終其他都散壞,只有這個願力,可以引導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願可以導行,可以引導我們實踐,那麼正宗分到這裡算是結束了。

 下面就是屬於流通分,諸位,你看,流通分還有兩張的經文,藕益大師把後面全部判為流通分,一般人判流通分都是到了後面,釋迦牟尼佛講完了以後,所有的大眾非常高興,這才判流通分,藕益大師認為不是如此,這是藕益大師他的卓見,為什麼呢?經分三分,有這三大科,三分叫作三妙,序分叫作初妙,正宗分叫作中妙,流通分叫作後妙,初也妙,中也妙,後也妙,序分是立三大綱領,立三大綱領包含了勸信、勸願、勸行,正宗分有四大科,依報、正報、說法、行持這四種莊嚴,這四種莊嚴也是勸信、勸願、勸行,這四大科都是說出這持名法門是叫我們實踐的,後面的流通分,跟諸位說,流通分怎麼樣呢?釋迦牟尼佛把極樂世界種種的好處講完了以後,勸我們大家,勸我們這世界的眾生要發願,生彼國土,這個時候十方諸佛出來勸大家,十方諸佛出來勸大家要修持這個法門,這不是流通是什麼,流通就是希望這個法門能夠流傳弘揚開來,後面是屬於十方諸佛出來,勸信、勸願、勸行,整個三大科都是以信願行作為要素,作為這個法門的三要素,所以三分叫作三妙,那麼為什麼要後面這個六方?在鳩摩羅什大師所翻譯的六方,六方的諸佛,玄奘大師後來所翻譯的是十方,東、西、南、北、上、下、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鳩摩大師簡略,六方就是十方,十方的諸佛通通出來做證明,何以要如此啊?何以要勞駕十方諸佛出來勸流通啊?因為信願持名這法子非常特殊,怎麼特殊呢?看講述備覽之五第一,圓收圓超一切法門,這個法門是圓收,怎麼圓收呢?整個收攝一切的法門,所有的法門超不出這一個淨土法門,因為淨土法門有豎益有橫益,從豎的這一方面講是什麼呢?你斷見惑證什麼果位,斷思惑證什麼果位,斷塵沙惑證什麼果位,修證的次第都是依普通的教道來,這是豎,從豎的方面來說,這淨土法門跟其他八萬四千的法門一樣,圓收一切法門,但是他又圓超一切法門,整個超越,這個法門他有圓超性,有特殊性,怎麼超越呢?他具備有橫益,怎麼橫益?雖然一品惑都沒斷,卻是可以皆是得到三不退轉,都是一生補處,這一個太特殊了,超出一切法門,跟一切法門都不一樣,圓收又圓超一切法門這一種境界,不是一般凡夫能夠理解,等覺以下不能知一尺,唯佛與佛乃能究竟,所以這一部經一開始,是釋迦牟尼佛無問自說,釋迦牟尼佛無問自說,正宗分是佛自問自答,到了流通分,只有佛與佛,只有佛他才能出來暢易流通,這一部經都是佛的境界,這是這一部經的特別,那麼,這個流通分,一共分成四個大科,我們稍微休息一下。

 

大家打開這個講述備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aihui&aid=2342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