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所謂「首學」──如此「一廂情願」?──評平路這類人的「集體心靈」
2011/11/05 23:37:02瀏覽1480|回應13|推薦62

赫赫有名的大作家平路,今天又推出了一篇奇怪的文章,名為「彎曲的集體心靈」;他由所謂「全台首學」談起,說當年陳永華在台南孔廟留下的這四個大字,是「台灣第一間學校」之意,從此攻擊漢族不注重荷蘭人留下的教育‧‧‧

他的文章是這樣寫的‧‧‧


「這「首學」兩字中的「首」,指的童生入學的第一間學校?還是台灣的第一間學校?看在過往的行人眼中,說這裡是台灣第一間學校,也這麼理直氣壯,沒有人有任何疑義吧。正好像「開台」聖王的「開」台,這開創之功一定指的鄭成功。
儘管不遠處就是原名熱蘭遮城的安平古堡,儘管有足夠的資料顯示比鄭氏王朝早,荷蘭人也在做開創的事業;比陳永華的學校早,荷蘭人也努力於普及島上住民的教育。」

個人認為,大作家的論述,太過於一廂情願了,很有故意製造問題的意思;試問,「首學」兩字,只能解做「第一間」、「第一個」嗎?可不可以是「最高」的意思!「首學」是否可以是「最高學府」的意思?

我們沒有大學問,打開字典來看,以「首」字開頭的名詞,如:「首腦」、「首府」、「首都」、「首善」等等,有幾個是他所謂的「第一間」的意思?


其次,這位大作家由此就引伸出其所謂──「華人的集體認知」──


因為是異族,就習慣性地略過他們,這是多少年下來的政治正確?還是異族殖民者恰好充當了維持正朔所必須的「他者」?華人的集體認知裡有強勁的種族主義。到近代,嘴裡說的「多元」,心裡牢固的是夷夏之辨。‧‧‧就好像在台灣,說什麼全台首學,一定忘了更早的荷蘭紅毛。」


真的有這種他所「輕視的」「華人的集體認知」存在麼?他有沒有想到那可能也是應該被重視的「華人集體認知」?簡言之,請作為「知識分子」的平路,不要只是以一個舞文弄墨的作家身分發言,去查一下任何一本社會心理學,對於所有正常社會都應該有的關於「我族中心」的意義──請勿輕用流行的帽子,勿以文墨抹黑社會正常的狀態──請不要太一廂情願了,雖然,我們不是大作家,但是知識份子應該具備的客觀態度,我們還懂得‧‧‧


此外,則對於荷蘭教育之重要,他強調著那似乎錚錚地所謂──

荷蘭之於台灣做例子,客觀地看,總共卅八年的佔領中,對這殖民地亦有其規模與想像。與鄭氏父子的廿二年相較,如果說開創之「功」(當然也應該檢討,經濟的剝削是不是讓它功不補過?)至少可以等量觀之。」


筆者好奇,大作家平路,您是做了多少研究?居然能夠如此鐵口直斷?
        知否,不只是當年林獻堂先生在1930年參觀日人在台南舉辦的「台灣文化三百年祭」時,就曾經私下批判該「台灣文化三百年祭」之用語,說「漢人在荷占台灣前,來台至少幾十年」;更且,就所知,在1652年,鄭氏父子來台之前十年,已有南明名儒沈光文來台長住;因而,清人在鹿港請設「文開書院」時,其上書稱「得寓賢沈斯庵太僕設教,而人知好學,‧‧‧太僕名光文,字文開‧‧‧豫為書院定名焉。」,其人被稱為「台灣孔子」──大家想想,這「全台首學」,是否更應解做「全台最高學府」,陳是在沈光文的基礎上開展其文化事業──真的那1627年才有第一個傳教士來台,1636年,來台的第二位傳教士開設了第一間教會學校,至1662年就離台的荷蘭人那26年對平埔族的教育,對比起前後開展至少32年,能同步於原漢通婚發展的儒家教化,真的「至少可以等量觀之」嗎?


最後,關於大作家所強調的


包括系統地整理,荷蘭以熱蘭遮做治理中心的歲月,為台灣究竟帶來什麼?身世上的多元斑駁,包括多次被殖民的經驗,在文化的角度既是歷史的沈積,層次中也蘊藏著創意資產。就好像周婉窈教授在「台灣歷史圖說」寫的,台灣人的美感世界,也許曾經支離破碎,也許曾經為殖民者所宰制,但是,那片段的光亮,那零散的瑰麗,我們應該要一一撿拾起來。」


個人要指出,歷史與文化的研究,當然應該,「多元並蓄」,她批判漢族可能有輕忽了荷蘭人的遺愛,未經充分研究,不能說其全無道理,但是不能因此而否定每個國家應該有自身的主體性,也就是適度的「我族中心」;就過去政黨輪替的經驗言,我們要指出,所有論述應該要以研究的基礎,必須尊重史實,不可一廂情願;如,平路的這篇「彎曲的集體心靈」,就是一廂情願之一例;其所引為奧援的周婉窈教授的「台灣歷史圖說」則是另一重大錯誤的例子。沒有透徹的研究,怎能就被當成學術成果,被用作教科書呢?更不要說周教授其他明顯偏見的研究了。〈其問題可見於http://blog.udn.com/h1234567am/5691709
http://blog.udn.com/h1234567am/5708091

在泥土多次揭露與批判,近二十多年來,在歷史與文化上的錯誤新生事務──如,八田神話、霧社神話、莎勇神話、根本博神話等──之後,今天仍然看到這位公關良好的大作家平路全無主體性的輕率文章,真是讓人深感悲哀啊‧‧‧


泥土慨然

,,,,,,,,,,,,,,,,,,,,,,,,,,,,,,,,,,,,,,,,,,,,,,,,,,,,,,,,,,,,,,,,,,,,,,,,,,,,,,,,,,,,,
平路:彎曲的集體心靈 ,

在台南,秋陽正好,孔廟東大成坊的那堵紅牆是最美感的角落。抬頭,就是一塊「全台首學」的匾。陳永華建議鄭經所建的廟裡,這「首學」兩字中的「首」,指的童生入學的第一間學校?還是台灣的第一間學校?

看在過往的行人眼中,說這裡是台灣第一間學校,也這麼理直氣壯,沒有人有任何疑義吧。正好像「開台」聖王的「開」台,這開創之功一定指的鄭成功。

儘管不遠處就是原名熱蘭遮城的安平古堡,儘管有足夠的資料顯示比鄭氏王朝早,荷蘭人也在做開創的事業;比陳永華的學校早,荷蘭人也努力於普及島上住民的教育。

因為是異族,就習慣性地略過他們,這是多少年下來的政治正確?還是異族殖民者恰好充當了維持正朔所必須的「他者」?華人的集體認知裡有強勁的種族主義。到近代,嘴裡說的「多元」,心裡牢固的是夷夏之辨。香港是典型的例子,上百年華洋共處,外國人在華人圈仍然被視為其心必異的「鬼佬」。

就好像在台灣,說什麼全台首學,一定忘了更早的荷蘭紅毛。其實,早在一六三六年,荷蘭人就在新港社建立學校,教男學生,也教女學生,許多時候,女學生的人數還多過男學生。在書信中,荷蘭人寫著:「要將青年學生教養成荷蘭式的紳士,必須從飲食、衣著、行為到心靈的改造上著手。我們要教他們服從、有禮貌、仁慈及溫柔。…」

除了傳教目的,荷蘭教師倒也(帶著優越感地)煩惱著教育的手段:「他們必須被修剪、砍枝、把彎曲的枝幹弄直,同時不再讓彎曲的枝枒長出。故對新港的青年,就如同對野生的樹叢一樣,非要有教鞭不可。…但體罰在新港是不可以的,但若沒有鞭打,他們將無法學習到藝術、科學、神學。…」

這些都不作數。漢人在本位主義的思考中,提到台灣的教育傳承,一切始自孔廟的泮宮石坊…

一方面聲稱包容,一方面只有漢人的貢獻才算貢獻,其中的自我矛盾,恰似一幅彎曲的水紋圖,迴映出漢人的集體心靈!就好像「賽德克.巴萊」電影裡,看到殺紅了眼睛的小男生巴萬拿著槍衝向日本人,觀眾人人稱快,而媒體在金馬獎提名的報導也興沖沖地稱巴萬為「抗日小英雄」,卻忘記在原住民的眼光裡,漢人一樣是身披文明外衣的掠奪者,殘忍度即使有不同,角色與日本人並無太大的差別。

漢人習慣性地忘記,日本人是「異族」的同時,自己在原住民的眼中,一樣也是帶來劫難的「異族」!

然而,台灣作為海洋國家,看待本身的歷史,應採取更多重的視野。就以荷蘭之於台灣做例子,客觀地看,總共卅八年的佔領中,對這殖民地亦有其規模與想像。與鄭氏父子的廿二年相較,如果說開創之「功」(當然也應該檢討,經濟的剝削是不是讓它功不補過?)至少可以等量觀之。

包括系統地整理,荷蘭以熱蘭遮做治理中心的歲月,為台灣究竟帶來什麼?身世上的多元斑駁,包括多次被殖民的經驗,在文化的角度既是歷史的沈積,層次中也蘊藏著創意資產。就好像周婉窈教授在「台灣歷史圖說」寫的,台灣人的美感世界,也許曾經支離破碎,也許曾經為殖民者所宰制,但是,那片段的光亮,那零散的瑰麗,我們應該要一一撿拾起來。

一一撿拾起來,包括之前用橡皮擦拭掉的。

(作者為作家)



全文網址: 平路:彎曲的集體心靈 | 名人堂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6696032.shtml#ixzz1cqSWptMQ
Power By udn.com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1234567am&aid=5815080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Molly Lee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濫以概括之嫌
2011/11/06 11:53

這學、史界,擅自主張以 " 集體" 這詞論述,意圖概括一種符合少數人的意圖,無辜大眾真恍如後腦勺莫名被敲了一記冤大頭!

平路文 " 漢人一樣是身披文明外衣的掠奪者,殘忍度即使有不同,角色與日本人並無太大的差別"。
唉! 言過其實! 這又是篇外篇一段種族融合的歷史, 與日本國意圖侵略滅族強戰,何來差不多?   平作家應該多做田野調查, 不要任意發佈不當見解,以免誤導歷史認知!

泥土‧‧‧郭譽孚(h1234567am) 於 2011-11-06 17:11 回覆:

根據泥人的研究,這是我們島內留學生往往難逃的通病;

尤其以近期為盛。

西方近代政治學研究原本分為兩派,一為盧梭為主,強調理念,高唱自由平等博愛;

另一派以孟德斯鳩為主,注重歷史文化的差異,從而探究各國之國情與文化‧‧‧

落後國家之學生往往因無經費久留,歷史文化之研究耗時耗力,讀外國古代史料,一如外人之讀我們文言文,豈能短期竟其功?而理念研究則不受那些瑣碎史料羈絆,理念永遠沒有現實的歷史複雜,較易於掌握其問題,尤其,如批判所謂「集體意識」之類,乃屬於心理傾向,在國族似乎樣樣不如人之下,自卑傾向的學生,難免如獲至寶‧‧,真是頗為冤大頭的事。

偏偏它們是學人,是我們社會中有發言權的大人物‧‧‧所以,我們就只能嘆氣了。

泥土有感


sammha
有小小筆誤
2011/11/06 04:08
...1627年才有第一個傳教士來台,1936年開設第一間教會學校,1662年就離去的荷蘭人的教育...

文中1936應是1636
泥土‧‧‧郭譽孚(h1234567am) 於 2011-11-06 07:25 回覆:

感謝您指出泥人的錯誤,萬謝。

已如囑更正。

歡迎再來,續予指教。

泥土敬白


金大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是她,不是他…
2011/11/06 03:55
平路,路平,是她,不是他…
柿事如意(世界日報家園版)

好女婿
開啟斜槓人生
柿柿如意 金塊高掛
泥土‧‧‧郭譽孚(h1234567am) 於 2011-11-06 07:28 回覆:

謝謝您輕鬆地回應。

其實,輕鬆些比較愉快,但是,有時看到這樣的文章太多,

這些大作家,製造問題這麼多,實在很難不生氣啊

謝謝光臨

泥土敬白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