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由公民教育專業談電影『周處除三害』在大陸熱賣的原因
2024/05/14 18:06:01瀏覽415|回應0|推薦16

由公民教育專業談電影『周處除三害』在大陸熱賣的原因

何以它能夠在大陸上熱賣,在網路上大火?

我們由長期監看中國各種社會現象的「美國之音」上的報導,所提出的種種觀點,雖然當前中美關係不佳,可能影響到其報導的客觀性,但是我們相信該報導仍有相當可信度。

例如,我們若將該報評論員矢板明夫配合該報記者林乃絹在三月25日的一篇名為『台灣電影《周處除三害》中國爆紅 折射中國人獵奇心態與壓抑情緒』而做的視頻「講電影『周處除三害』為何在中國大火?」,兩者合看,個人認為應該就相當能夠呈現出大家所關心的問題的真相。

個人的專業是研究公民教育,長期關切公民教育諸問題;對於「美國之音」這次的報導,相當肯定,但是認為有一個公民教育上重要的面向,應該值得強調地提及;作為資本主義當代領航人的「美國之音」當局,對於環球時報胡錫進所指出的「邪教猖獗,黑社會也多,是全球資本主義體制的通病」,對其所言應該懂得其中道理;但是僅以此言,何以該片就能夠這般大火?即使揭發該通病,更加上我島內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教授魏玓提到的二創說,是否怕也難有那樣的效果?

個人的專業在研究兩岸教育與文化的發展;此時此刻,個人要指出兩岸在改革開放以前,對岸是以國共內戰延續的階級鬥爭以及社會主義基本建設為綱的,此岸則以民生主義的節制私人資本與加工品進口替代為綱;改革開放之後,對岸以解放先進生產力為方向,承認應該向西方學習,被視為開始其資本主義自由化;一時之間,走資問題嚴重。終致鬧出天安門事件。

相對的,我島內七零年代則開始了所謂的「三民主義學術化」,那是1972年,在保釣學運後,小蔣麾下留美背景的教育部長蔣彥士訪美歸來,在各公立大學成立三民主義研究所,其實,那是在美國所謂「自由陣營」中接受了西方現代化理論下的「自我改造」,被迫逐漸放棄了三民主義的主體性,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分別向所謂「現代化」的社會、政治與經濟理論靠攏──當時論述者的論文大都是把三大主義解釋為恰好符合現代化理論的方向。

其實,此時我島社會發展的方向已經逐漸失去主體性,在對岸改革開放中,甚至一度還出現了「經濟學台北」的口號,現代化的旗幟因而在少數西方學者所謂「台灣奇蹟」與國府的「台灣經驗」中更加高張;然而,我島對西方的主體性卻已逐漸喪失了;例如,民生主義在1992年財政部長王建煊為土地增值稅而下台的事件中,就充分顯示了其可說完全沒落了。

另一個相對的發展,是在對岸的改革開放之初,就在文革的直後,黨內大力批判了十年文革的錯誤;決心根據社會主義國家內部不應該仍有常態性的階級鬥爭,故應該放棄階級鬥爭,因而在1979年開始了構築史無前例的、取代階級鬥爭的計畫,即翻譯並引進西方經濟學宗師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那是斯密當年在格拉斯哥大學擔任「倫理學」教職時,在1759年出版後,不斷修訂印行的著作,其著作期間與其經濟學經典名著「國富論」,彼此交錯,可說是不可分割的彼此辯證的著作;如果統合觀之,兩書應該合看,辯證地組成斯當那著名的『看不見的手』?

是如此的,這是當年馬列所不曾遭遇的情境,可說是中國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摸著石頭過河」的一項重要考驗;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一路解放生產力的成績相當可觀,但是如何面對市場經濟缺乏合理利潤的規範問題,這「道德情操論」是否也正是當前對岸對治各種爛尾樓到貪贓枉法問題中釜底抽薪的一項設計。

考察起來,該書正式的中譯本,經過六年翻譯,於1997年正式上市之後,曾經過溫家寶總理五次推薦,至今短短二十多年間,至少對岸已有超過二十個不同的譯本上架,其出版者包括老牌的商務印書館、譯林出版社、人民文學……,教育界的華東師範大學,廣西師範大學、上海理工大學、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江西教育……以及各專業的石油工業、中國商業……;當前網上不僅有免費的電子書,還出了少年版的該書。換言之,該書的觀點應該已經在初級中學的程度推廣。關心這個問題的人數怎能不多?

道德情操也者,就是同情弱者,主張正義;面對自私與貪婪、只知自利而不負社會責任的現象,除了社會應該共同防止與抑制之外,財產的當事人也應該時刻省思自身是否應該有所節制──最佳的律法應該是我們中國人所謂的「良知」與「情操」〈或「節操」〉?應該確實是改開以來數十年,對岸當局重視的精神建設問題。

如果以上研究者所考察的似乎不是「空穴來風」,那麼這次該電影之所以在網路上能受到對岸各界高度的重視,是否即是過去幾十年來,大陸當局在學校教育或社會教育上的說明與教誨,在這個電影中可說是第一次強烈地提供了一個深刻而可以共同激盪討論思考,不近不遠罕見的典範故事。。。?

相對的,在我們的社會中,何以對於這個電影卻完全沒有類似這樣的風潮,應該就是我們此岸的社會並沒有如對岸相近似的,過往幾十年中,並沒有發生與上述對岸類似的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上的特殊情境吧。

另一個或許應該提出的,是前述提到1970年代初期以來民生主義的「節制私人資本」,至1992年可說是正式終結;我們是否應該考察我島當前自身的處境?何以對岸所稱,其讓利可以十百億計,何以我島民間似乎無感?這個現象是否就是我們某些人的道德情操出了問題?而這個電影在我們島內沒有多少票房,也就是由於我們的社會長期以來,既是早已失去了原來三民主義的根苗,又沒有獲得資本主義裡那應該不斷自我提醒的「道德情操」所致。。。?

最最後,賴神大總統即將上任,本文願意以個人的所見,充分肯定賴主席不久前關於「不可疑美」的重大提示;根据中華文化的「正言若反」觀點,我們來考察這個現象;『周處除三害』這部電影,在對岸大火的理由,倘若確實如上;以「美國之音」對於兩岸各方面的深刻研究與其長期掌握,可說瞭若指掌,怎麼會不深悉其中種種重要的影響因素呢?於是,我們的探究怎能不指向某種真實的「疑美論」,即「美國之音」,不會不知道此岸早已失去「節制私人資本」的能力,但是為了美國資本主義的利益,當然他們面對這個重大問題時,就只會「視若無睹」地「裝聾作啞」了。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1234567am&aid=180611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