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1/07 15:50:02瀏覽628|回應5|推薦2 | |
定位慈濟,詮釋「大愛」-5 上接﹕影響力角度﹕從臺灣到全球 全新、非「消費型」的利他人生哲學 慈濟是怎麼做到這一切的?這就要回到她的內在本質:「慈濟大愛」。 「大愛」的內涵既深且寬,本文只拮取四個角度詮釋,更多的「大愛」實踐,如「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因篇幅所限,暫略。 一、「大愛」是一種全新的、非「消費型」的利他人生哲學 二、「大愛」是慈濟創新的慈善志業模式之核心理念 三、「大愛」的「心寬、念純」,奠定慈濟全新的「教際關係」和純淨的團體活動原則 四、「大愛」的「 取之當地,回饋當地 」精神,是消弭族群隔閡的不二法門 一、「大愛」是一種全新、非「消費型」的利他人生哲學 如果要用最簡單的詞彙來描述人類的生活方式,「利己、消費」的四個字,便能概括殆盡。 「利己、消費」的四字中,「利己」的相反面是「利他」,兩者都是人際關係。 至於「消費」,是用金錢購買物質享受,滿足感官慾望。「消費」歸根結底就是耗用自然資源,所以是人和自然的關係。「消費」產生很多負面後果,包括「溫室效應」和產業污染。如果「利己」和「利他」一正一反,相輔相成構成一套人際關係,則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否也由「消費」和「消費的相反面」構成?如果「消費」就是用金錢購買物質享受,則所謂「消費的相反面」,應該不但要在「消極面」節制消費以降低排碳、減少污染,還要進一步在「積極面」保育自然,兩者都要包括在內。 至今為止,像這樣作為「消費相反面」的人類生活方式 ╱ 人與自然關係,是極少存在的,乃至連描繪這種「消費相反面」的詞彙也闕如。為了說明這個概念,筆者只好沿用一個舊詞「保育」,加上慈濟人的「清平致富」生活方式,叫做「清平保育」,作為「消費的相反面」。 「利己」是一切生物的本能,也是人的本能,而「消費」是「利己」的方式,因為「利己」,就是讓自己快樂、「感覺好」。對大多數人來說,「消費」,這幾乎是獲得快樂和「感覺好」的唯一來源。 網路上有一封「勵志哲理信」寫道:「生命是短暫的,……愈早珍惜生命,你享受生命的日子也愈多,與其盼望長壽,倒不如早點享受。」 「享受」不就是「利己 + 消費」嗎?連「珍惜生命」的「勵志」都是「利己 + 消費」,可見當今人類社會的人際關係和人與自然關係是什麼本質。 少數人具有高尚情操,他們的快樂,突破了「利己」,是在完全的「利他」中獲得的,如德雷莎修女。但若說打破「消費」,「清平保育」,德雷莎修女大概只做了一半:「清平」。受時代局限,德雷莎修女並無「保育」的環保記錄 至今為止,只有慈濟人的「大愛」生活方式,既突破「利己」而「利他」,也顛覆「消費」而「清平保育」,還超越人類,珍愛天下一切生命與「物命」;超越生命,捐出大體,身後還要服務他人。我們可以分八個圈,來層層觀察這種「大愛」的人生哲學。 |
|
( 時事評論|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