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東方佛教的宗教改良運動 -2
2011/01/02 16:08:05瀏覽867|回應12|推薦6

定位慈濟,詮釋「大愛」-2

慈濟定位三角度之一﹕宗教角度,慈濟是東方佛教實踐人道主義、樹立人文價值的宗教改良運動

慈濟是佛教的一個宗門。在佛教眾多宗門之中,「慈濟宗」應該是最新,也是最新穎的宗門。「慈濟宗」的根本宗旨是以獨創的人文理念和方式,從實踐層面落實「人間佛教」,由此而創新佛教,「慈濟宗」是與人世現實血乳交融的「現代佛教」。

傳統佛教的特點是遁世,遠離「紅塵」。但慈濟是「為佛教,為眾生」,積極「入世」,做很多傳統佛教不做的事:濟貧救災、蓋醫院、辦教育、做媒體……。佛教經典卷帙浩繁,理辭奧深,不但讀經艱難,且容易拘泥於繁複玄深的「佛學」、「佛理」。證嚴上人創造性地將「讀經」簡化,提出「經就是道,道就是路」,路通往人群,「每個人都是一部大藏經」,與其「讀經」,不如「行經」,服務社會,造福人類。慈濟由此替大眾打開一道做「利他」事的「學佛」大門,「人間菩薩大招生」,開創出名列世界「三大」的宏大人道志業。

作為一種「宗教創新」,慈濟最值得一提的,在當前恐非環保莫屬。人類未來的頭等大事是「環保救地球」,慈濟早在九Ο年代初即開始做「社區環保」,如今斐然有成,遍及臺灣的「環保教育站」,是慈濟的典範之一;慈濟人的「清平致富」,是因應新時代的最環保生活方式。宗教對人的精神影響至鉅,但世界各宗教流派中如慈濟般重視環保的,沒有第二者。如果慈濟的「宗教改良」能帶動其他宗教一齊跨入環保新時代,人類的明天,將光明很多。

慈濟的「宗教改良」也表現在外觀的「硬體」上:建築物與制服。光這兩項,就已使傳統佛教呈現全新

千百年來,佛教各宗門的建築基本上都是「寺廟」。慈濟從不蓋「廟」,慈濟蓋的是「堂」,是有其獨特風格的「靜思堂」:顏色都是淡雅的淺灰,正門都是一睹難忘的「人字形」屋檐,從「色」到「形」,都與傳統的「寺廟」風格大相徑庭。「人」形屋檐既是慈濟建築的特徵,「人」又代表慈濟的「人文」精神。「人」的中文形象文字,筆劃簡單,一解釋外國人就懂,從「人/human」到「人文/humanitarian」,包括慈濟援建的大愛屋、希望工程在內,慈濟的建築蓋到哪裡,就把慈濟的「人文」信息帶到哪裡,「人」形屋檐創新得非常巧思。

慈濟制服亦然。很少有慈善團體像慈濟那樣規劃了端莊齊整的「工作制服」:藍上衣、白長褲。這套制服,連帶穿這制服的慈濟人,中文稱作「藍天白雲」,英文則是「Blue Angels(藍天使)」,意境都很美。無論救災濟貧,慈濟人一現身,就是一片乾淨悅目的「藍天白雲」,不但立即給心靈不安的災民、貧民送上視覺的美觀與心理的祥和,慈濟人自己也因身份醒目而更自律,工作上與人打交道也格外方便,「藍天白雲」是實效顯著的美創。

後文敘述、詮釋的慈濟志業與「大愛」價值,多為慈濟新創,每一項也都佐證慈濟的「宗教改良」性質。

( 時事評論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zhl2005&aid=4756390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草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不管有沒有什麼獎,慈濟都會、都要這麼去做
2011/01/02 20:32
  如果有人發現光電效應,確實夠格拿諾貝爾獎,但愛因斯坦因光電效應
  而拿諾貝爾獎,真的太奇怪了,因為相對論才是傲視古今的大理論。

  不過要說“相對論讓諾貝爾獎蒙羞”,那也未免太嚴重。原因是諾貝爾
  獎是人評審的,注定會有人性的弱點,諾貝爾獎評委會的保守,遂有今
  天看來可笑的後果。

  我想,如果慈濟是美國法國甚至印度的團體,早就拿諾貝爾獎了,可惜
  慈濟是台灣的團體,評委會心態自然保守起來了。

  但這有什麼關係呢?諾貝爾獎不選慈濟,如同不選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是諾貝爾獎的損失,對慈濟有何關係?如版主所說的,“不管有沒有什
  麼獎,慈濟都會、都要這麼去做,慈濟的目的,不在「獎」。”
國政論(gzhl2005) 於 2011-01-02 21:44 回覆:

可惜慈濟是台灣的團體,評委會心態自然保守起來了。

不理解為什麼你判斷,在他們眼裡,臺灣的團體會不如美、法、印度?


草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1921 年諾貝爾得獎主:愛因斯坦
2011/01/02 20:15
  1905 年是愛因斯坦奇蹟年,在“光電效應”、“布朗運動”、“狹義
  相對論”有了大突破,1915 年愛因斯坦推出“廣義相對論”,根據廣
  義相對論,物質之間的重力來自於時空的彎曲。

  網路可以找到不少參考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98%BF%E5%B0%94%E4%BC%AF%E7%89%B9%C2%B7%E7%88%B1%E5%9B%A0%E6%96%AF%E5%9D%A6

  “愛因斯坦連續五度由其他科學家推薦提名諾貝爾獎卻遭落榜的命運,原因
  是評審實在看不懂相對論,所以不敢大膽把諾貝爾獎頒發給他,加上他的理
  論若沒有實驗的証明,評審也無法確認是正確的,所以愛因斯坦直到1922年
  ,才以「光電效應」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http://w3.yfms.tyc.edu.tw/vickychiu/story/em04.htm

  我查過的資料說法略有不同,但意思差不多。

  有意思的是愛因斯坦1922年獲諾貝爾獎,但拿的卻是1921 年諾貝爾獎,夠玄
  吧!原因請看

http://zeusshield.blog.hexun.com.tw/43153564_d.html
  
國政論(gzhl2005) 於 2011-01-02 20:26 回覆:
很有趣!讓我多長見識了,謝謝!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