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9/20 13:33:07瀏覽2302|回應28|推薦14 | |
臺灣看透透10-10(舊文新貼) 10.07.21環球華報 對馬英九執政兩年來林林總總的批評聲中,似乎總也少不了一條「討好綠營」,而我意識到這「討好綠營」其實是全藍營的「集體誤思」,始於一次談話。 大約是今年初,我和一位新認識的朋友說,國民黨應該推出新的「統一論述」作為「臺灣願景」來擘劃兩岸關係,並以此對抗民進黨。朋友立即說,不行,「統一」在臺灣沒有市場。但聽完了我的「統一論述」,她不但認為有理,還願意介紹給朋友。不久,她就約了兩位朋友,加上我共四人,進行了一次小型「座談」。 談話開始,我剛說出自己想法,不出所料,朋友的兩位朋友,反應和朋友當初一樣﹕「不行,『統一』在臺灣沒有選票」。大約一個多小時後,經過層層說明甚至爭辯,最後,那兩位新朋友都表示,他們可以接受我的統一論述。 這事引起我深思。那三位人士,朋友是信奉「國父孫中山」理念的「正藍」,另兩位,一位是傾向大陸,自稱要做「吳三桂」引大陸力量入臺的「深藍」,另一位是曾經投票給馬英九,現在卻失望,雖絕不支持民進黨,卻也不想再票投國民黨,正在參與「廢票運動」,立場接近「中間選民」的「淺藍」。三人的色彩,從「深藍」、「正藍」,到「淺藍」,正好涵蓋全藍營光譜,可說是全藍營「縮影」。他們自己都能接受或不排斥某種類型的「統一」,但他們的思維,無一要以此來鞏固自己陣營,而是顧忌「統一」在社會上「沒有市場」,「沒有選票」。這「市場」上誰不接受統一?不就是綠營嗎?所以,三位人士所反映出的,就是全藍營一致,因為顧忌綠營反彈而放棄自己的「統一」立場。這不是全藍營「討好綠營」,是什麼? 要說「討好綠營」,藍營中最好此道的,首推馬英九。兩年前馬宣誓就任總統,演說時曾說「我尤其感念臺灣社會對我這樣一個戰後新移民的包容之義、栽培之恩與擁抱之情」。此話充滿「外省人原罪感」,我當時一聽就知道不對。可是,此話卻據說「感動了無數臺灣人」。什麼樣的「無數臺灣人」會被感動?是綠營嗎?當然不是,2008 年還票投民進黨的人,絕不會被馬英九感動,會「感動」的,只能是藍營和偏藍「中間選民」,他們聽不出這句話是馬英九向綠營「交心」,是因為他們的「潛意識」和馬英九是一樣的﹕「討好綠營」。 (註﹕馬英九在就職演說中以「戰後新移民」的身份「感念臺灣社會」,這個「臺灣社會」,會包括和馬英九一樣同是「戰後新移民」的「外省人」嗎?當然不,否則,哪有「戰後新移民」的馬英九「感念」同樣是「戰後新移民」的「外省人」對他「包容」和「擁抱」之理?「臺灣社會」不包括「外省人」,這「臺灣社會」就只剩下「本省人」,馬英九是在「感念」「本省人」「包容、栽培與擁抱」他,這不正是「討好綠營」的思維嗎?) 每年一次的「二二八紀念日」,馬英九都要用閩南語發表一通講話。為什麼要講閩南語而不是國語?馬英九對「二二八事件」的公開立場是﹕「二二八事件」是「官逼民反」而非「族群衝突」。這個立場是對的。但閩南語並不靈光的馬英九特地選講閩南語,這不就暗示「二二八事件」是族群衝突,而且閩南語族群的「本省人」是受害一方,所以馬英九專講閩南語,話說給他們聽嗎?至於「二二八事件」中也有「外省人」受害,這馬英九似乎就不管了。講閩南語紀念「二二八」,這不但反映出馬英九對「二二八事件」的模糊認識和口是心非,也映襯出他「討好綠營」的心態。 類似事情還可列出一串。 作為國民黨主席和總統,馬英九是藍營的「頭」。「頭」都如此熱中「討好綠營」,難怪全藍營氛圍都如此。我認為藍營「不懂島內政治」,一點不冤枉他們,本文先舉此「討好綠營」之例為證,其餘再談。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