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判斷對立是非的試金石(兩種認同系列之六)
2009/11/16 22:22:56瀏覽416|回應0|推薦0

接下來,該正式舉例剖析「價值認同vs身份認同」,或說,以「價值認同vs身份認同」的原理來分析實例了。我們所熟悉的海峽兩岸分別成為兩個例子,本文先以臺灣為例,對照「冷戰」來說明。

○○六年夏,台灣爆發「倒扁」的「紅衫軍」風潮「紅衫軍」的訴求是簡單的「價值認同」訴求﹕反貪腐,不管任何人,貪腐就要下台,陳水扁貪腐,所以要下台

面對「倒扁」風潮,台獨陣營和民進黨內外出現了「護扁」的反撲,他們的策略,則是完全的「身份認同」訴求三步曲﹕

一、陳水扁自己更急速向「急獨」靠攏,樹立其牢固的「台獨旗手」地位,以此來凝聚深綠支持度。

有人或許會質疑,「台獨」不也是一項「價值」嗎?以台獨急獨為訴求點,這不正是一種「價值認同」的訴求策略嗎?

不。如果以「價值認同」和「身份認同」的標準來衡量台獨,台獨當然不屬於「價值認同」。台獨理論的核心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國民黨是外來政權」。這些理論統統都和「民主、法制、人權」等的「價值」無關,統統都屬於「我是誰、你是誰」的「身份」之爭,屬於「血緣」(台灣人不是中國人)、「地緣」(國民黨是「外來」政權)、「法緣」(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的「身份認同」訴求。台獨理論的「身份認同」實質,可以另文進一步探討。

二、陳水扁的手下則扭曲議題的焦點,呼籲「『本土政權』不能倒」,把「反貪腐」的價值訴求往「反本土」的身份對立上引導。時任民進黨主席游錫堃說,「倒扁」是「中國黨要消滅本土政權」、「替中國人糟蹋台灣人」,這種說法,更是把「反貪腐」的「價值議題」徹底扭曲成vs本土」、「中國人vs台灣人」的「身份議題」。

三、對「紅衫軍」的領袖施明德進行人身攻擊,企圖在名譽上搞垮施明德。人身攻擊和「價值認同」已經毫無關聯,它是最低級的「身份認同」手段。

「倒扁」的「反貪腐」是「價值認同」訴求,「護扁」集團為什麼不也以「價值認同」訴求來反擊?理由很簡單,因為「護扁」集團沒有正當的「價值」可以恃憑。

對照「冷戰」,我們可以知道,如果「護扁」集團也要以「價值認同vs價值認同」的方式來反擊「倒扁」風潮,他們就應該正面肯定被對方否定的「價值」--- 貪腐,同時否定對方提倡的「價值」--- 清廉,即,「護扁」集團的主張應該是﹕「貪腐正義、清廉可恥」。

「護扁」集團當然不可能這麼做,於是,心虛的他們,不得已,只好轉移焦點、扭曲議題,把「反貪腐」扭曲醜化成「反本土」、「中國人欺負台灣人」;把他們自己「護貪腐」的「負價值」扭曲美化成「護本土」、「愛台灣」的動人訴求。

比較「冷戰」中的「價值認同vs價值認同」與「倒扁」風潮中的「價值認同vs身份認同」,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雙方對立,如果一方訴求的是「價值認同」,另一方訴求的是「身份認同」,則「身份認同」的一方幾乎肯定是理虧、心虛、錯誤的一方。這其實是心理學的常識﹕爭執發生時,沒有自認為有「理」的一方當事人會不據「理」以爭 --- 在這裡,「理」就是「價值」。在深信自己「有理」時「據理以爭」,這是一種直覺、本能、「發自內心」的反應,不需思考和「謀略」,也就是說,「價值認同」具有本質上的「真」和「善」,「善」就是深信自己的價值是「對」的。

只有自知「理」虧、心虛,無法據「理」以爭,才會將爭執焦點從「理」轉移成「身份」,也就是俗語所說的把「對事不對人」轉化成「對人不對事」,以「身份認同」回應「價值認同」。所以,對比於「價值認同」的直覺、本能、「發自內心」,「身份認同」就不能不是一種「計謀」,在本質上就是「偽」、「惡」的,「惡」,就是自知理虧,卻扭曲、硬拗。

當然,「身份認同」的反應,也有可能是直覺、本能、「發自內心」的,這是因為這種人以「身份認同」來扭曲對應「價值認同」的事情做多了,「習慣成自然」,「計謀」已內化成近乎本能的「條件發射」。但即便如此,如果在爭執時他們發現自己的價值觀是正確的,對方是錯誤的,他們會毫不猶豫地「切換」成「價值認同」。比如,民進黨向來以「臺灣vs中國」來區隔他們和敵手國民黨與中國大陸,但偶爾,面對中國大陸,他們也會唱「民主」、「人權」的「價值高調」。所以,時而「價值認同」,時而「身份認同」,他們的思維方式是人格分裂的。

09.11.16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zhl2005&aid=3503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