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6/06 22:54:51瀏覽639|回應0|推薦3 | |
兩種「認同」的實質,就是兩種南轅北轍的不同思維方式。 「價值認同」的思維方式 「價值認同」者有很強的是非觀念,經常以他們所持有的「價值觀」評判事務,列出「是」與「非」、「對」與「錯」,由此決定自己支持何者,反對何者。由於注重的是「是非對錯」,在意的是「你的『主張』是否和我一樣」,而不是「你是否『我族』的『自己人』」,「價值認同」者看問題不以族群、土地與國家為界,而是超越它們,只要是信仰、理想、「價值觀」相同,他們可以認同毫無血緣關係的外鄉人、異族異國人,甚至遠方的國家。革命者的浪漫豪語「革命者四海為家」、中國古代的法制觀念「大義滅親」、馬克思的名言「工人沒有祖國」,都是跨族、「跨地」、跨國的「價值認同」;基督教的環球傳播、共產主義一度全世界擴散、「民主化」的浪潮席捲全球、台灣慈濟人「大愛無三界」(無國界、無族(群)界、無(宗)教界),到全球各地賑災濟貧「撒播大愛」,也都是「價值認同」的實踐。 因為伴隨著危險的「恐怖核平衡」,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價值認同」對立是「冷戰」,即「共產主義」的公有制集權和自由主義的私有制民主之間在「價值觀」上的尖銳對立。「共產主義」與「自由主義」都是「價值體系」,兩者的訴求都是「價值認同」,與「身份認同」無關,且兩者都認為自己才代表人類發展的正確方向,對方是邪惡、歷史錯誤的。 「身份認同」的思維方式 「身份認同」者看問題與「價值認同」者相反,他們常常不論是非對錯,只看是否「自己人」,只要是「自己人」--- 自家人、本族人、本國人 ----,是「短」也要護。中國古諺「胳膊肘往裡拐」、上海話俗語中的「瘌痢頭兒子自己好」、中共在改革開放初期曾鼓吹過的「祖國再醜也是母親」──這裡的「母親」,其實並非真正的「祖國」中國,而是中共自己,「愛母親」最終被偷換成「愛黨」、「愛中共」,「祖國∕中國」與「中共」是兩回事 ──,台獨挺扁者所說的「逆子再壞也是自己兒子」(指陳水扁,原文是閩南話),都屬於不問是非,只問「身份」的「身份認同」。 二○○四年十月烏克蘭舉行總統選舉,競爭雙方是現任總理亞努科維奇和反對黨首領尤先科。首輪投票後,反對派和西方輿論嘩然,要求重選,因為投票過程舞弊嚴重。由於反對黨「親西方」,現任總理「親俄羅斯」,俄羅斯總統普亭和烏克蘭東南地區說俄語的俄羅斯族群就站在現任總理一邊,部分媒體也把選舉中針對過程有無舞弊的「程序正義」之爭,渲染成「西方」和俄羅斯的鬥爭。 此次事件中,「西方」和反對派的訴求要點是反對選舉舞弊,屬於「價值認同」;普亭和俄羅斯族群支持現任總理,純然因為他是「自己人」,而不顧他在選舉中搞舞弊,這是「身份認同」,部分媒體不聚焦於爭執起源和問題實質的選舉舞弊,熱衷渲染「西」、俄之爭,這種「西方vs俄羅斯」,亦即「地緣」vs「法緣」的新聞處理手法,正是「身份認同」的思維方式。 二○○四年台灣總統大選前夕,有報道說,福建某地陳水扁「老家」的陳姓同宗成員盼望陳當選。陳搞台獨,已拋棄「中國」,而他同宗遠親的「中國人」老鄉純因他是「一家人」而照樣支持他,全然罔顧他的「台獨」立場,這是不折不扣「血緣」層面的「身份認同」思維方式。 「身份認同」對立是人類社會最原始,也是歷史最為悠久的對立,從「人類」誕生以來即已存在,延續至今。也因此,從數量上來說,人類社會大半的對立和自相殘殺,都是「身份認同」對立的後果。
「身份認同」的「身份」雖然牽涉到血緣、地緣和法緣,比「價值認同」要複雜得多,但其「認同」的內涵卻非常簡單,簡言之,就是排斥乃至消滅「非我族類」。其起源,甚至可追溯至動物界為爭奪生存地盤而對「非我族類」的排斥。由此不難理解,以現代文明的眼光,對照「價值認同」來看,古老的「身份認同」,是一種「前文明」的、落後的認同。 對於「價值認同」與「身份認同」的差別奧秘,我們的老祖宗早已有所參透,將其歸納成兩句流行語﹕叫做「對事不對人」、「對人不對事」。「事」,就是「價值」,「人」,就是「身份」。「對事不對人」,就是重「價值」,輕「身份」,屬於「價值認同」;「對人不對事」則相反,重「身份」,輕「價值」,就是「身份認同」。 「價值認同」如果僅指生活中的「對事不對人」,可以說,它從人類有了語言的溝通以來即已存在,因為即便是在最原始的部落中,日常生活也需要維持一定的秩序,需要有超越「身份認同」之個體、局部私利的「公正人士」來宣揚和示範道德,維護遊戲規矩。從這個角度來說,「價值認同」的歷史也很悠久。 但是這裡所論述,以及當代世界在一般意義上理解的「價值認同」,並不局限在類似這樣原始社會部落、現代社會鄰里間生活秩序的層面,尤其是牽涉到「法緣」的國家與國際政治時,「價值認同」是完全不同層次的事物,它是於十七、十八世紀誕生在西方,而後又不斷豐富、成熟起來的人權、自由、民主、平等、多元等西方的所謂「核心價值」,也稱為「普世價值」。正是這些「價值」,構成了現代國際政治衝突的主軸。從這個層面來看,「價值認同」是人類社會相當年輕的事物,頂多只有三、四百年的歷史。 09.06.06 |
|
( 時事評論|政治 ) |